历史漩涡中的小人物生存史
2022-05-30张丽娟
张丽娟
本土作家夏龍河的长篇小说《四通鼓》2022年春天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得以先睹为快。
《四通鼓》是一部描写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胶东盲人和当地士绅百姓的生存状态的小说。作品以盲人纪大鼓和他的徒弟换样的生存轨迹为主线,穿插了码头巨富侯正廷和张永禄的明争暗斗、来自安徽的捻军后人与当地人的纠葛纷争,他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表现出的人性幽暗与光芒,描绘出一幅幅或壮丽或凄绝、或残酷或温馨的历史画面。
阅读全程,耳畔始终回响着“四通鼓”的苍凉以及奔波在谋生路上的盲人们竹杖敲击大地发出的笃笃声响。古老的纪家村与纪哀候的传说及远古巫术的描绘,给这部小说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没有对帝王将相、达官巨富的歌功颂德,作者将关注点更多地给了底层的穷苦百姓,写他们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辗转求生的命运。无论是商贾巨富、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说书的盲人,他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是亲人、是邻居、是朋友、是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没有非黑即白的对立,不渲染仇恨与战争,在作者眼中,遍是小人物的挣扎。
但也是这般小人物们,上演了一幕幕的底层互害故事,人性的复杂由此可窥一斑,这也是作者对人世的认识和人性的警醒。
战乱年代,他们或主动或迫不得已加入不同的队伍,刀枪无情而人有情,即便为敌,也断不了千丝万缕的关联。利益当前,或许尔虞我诈,你方唱罢我登场。外敌入侵,又能舍弃个人的是非恩怨,联手御敌。书中,作者借助金口巨富、捻军后人张永禄之口,说“天下没有天生的坏人,也没有天生的好人”。对他们在战乱年代为了生存所作出的无奈抉择,作者没有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而是叹世道之艰难,哀世人之不幸,论人性之复杂。
如果你是了解胶东历史的读者,你会欣喜地发现,书中用一个个精彩故事串联起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胶东腹地的厚重历史。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也能捕捉到胶东腹地的风云变幻。
他们似乎活在世外,却躲不开人世的风云变幻。腾庙办学,名刹被毁,港口没落,人去寺空,兴旺成败,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不过是转瞬间的事情。
人在书中走,不时感慨故事的精彩,并时时感受到作者怀揣着的巨大的人性悲悯。写下《四通鼓》这般厚重苍凉文字的夏龙河,其自身的经历也堪称一部精彩著作。他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美国大订单》,于2012年在网上甫一发表,立刻吸引了出版方的注意,成为他人生的第一部签约出版小说。
夏龙河生活在莱阳市团旺镇李家白庙村,这是他自出生伊始便不曾离开的家园,也是一座有历史的村庄,建村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据传白马将军跟随唐王东征,战死沙场并葬身于此。唐王下令在将军的殒身地修建了白马将军庙,当地人简称为“白庙”,至民国被毁。
疲于创作的时候,夏龙河通常一个人去白庙的遗址附近散步,他走在曾经香火旺盛的白庙土地上,思绪翻涌不休。偶尔捡拾起一块雕刻着花纹的残砖,这是白庙存在过的唯一见证,这也是他深爱着的家乡。
我们圈内的一位朋友时常感慨:生活在偏僻的乡下,还能创作出这么多部反响很大的作品,夏龙河不容易啊。在这位朋友的认知中,乡下意味着逼仄、闭塞、落后、辛苦等等,总之生存环境不利于创作。我却觉得正是因为他远离尘世喧嚣,融进历史,也融进故乡的泥土,才能写出《四通鼓》这样优秀的长篇著作。他仰望星空,从幽微闪烁的光芒中寻找生存的智慧;他俯身土地,从战乱不休、千疮百孔的乡土中感受人世的苍凉。
白庙乡下,有着夏龙河与生俱来的熟稔与静僻。与支持他创作的父母、爱人、子女共同生活在哺育他成长的土地上,过着简单而质朴的生活。如此,长在他身体里的文学枝桠才能向上,长得更高,向下,扎根更深,向内,渗入骨血,汲取他细胞中醇厚的文学滋养。
老村,书籍,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就了夏龙河的厚度、广度和高度。相信这样的他,在创作的路上还会更行更远。
Four Rounds of Drums , a full-length novel written by a local writer named Xia Longhe, was published in spring in 2022 b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ess. I am happy to be among the first to read it.
Four Rounds of Drums wrote about the life of the blind, local gentries and the populace in Jiaodong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ith the living trajectory of a blind man called Drum Ji and his disciple called Huanyang as the principal line, the work was interspersed with overt contentions and covert struggles between Hou Zhengting and Zhang Yonglu, two rich men in the wharf, and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descendants of the Nian Army from Anhui and lo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