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本课堂,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2022-05-30李建新
李建新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理论性知识是首次接触,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相关理念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打破传统教学界限,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学生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教学的全部环节都需要将学生看作中心。重视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他们的学科素养进行培养,以帮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本文在研究生本课堂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就目前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仍旧有许多数学教师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活动,无法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别谈构建有效的生本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而将学生看作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能够有效推动课程改革。因此,在生本课堂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趣味性为导向,构建以生为本的数学教学课堂
在小学阶段构建以生为本的数学教学课堂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以生为本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他们更愿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师能够从设计的教学内容出发,创设一系列与学生认知规律、学习兴趣相符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引导他们探究教学相关问题。如在学习“分类与整理”相关知识时,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寻某些分类的方式,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其中存在的基础规律。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生活上的经验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分析数学知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对学生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有很大作用。
二、创建互助小组,开展合作探究
教学中,为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师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教学,在小组合作中,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及欲望,学生可以对数学具有的乐趣形成更深层次的体会。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并对作业展开深入分析及探究,能够锻炼他们发现、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进行系统性数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有效培养,同时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相关能力,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相关知识时,在这一课时中具有很多重难点知识,我先要求学生依据自己所看见的平面图形来摆放物体,帮助学生明确正方体运动位置变化摆放成图形所具有的空间表象,同时为学生准备教具,如正方体、小正方体等,进一步给学生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使用5个一样的正方体教具,如何摆放才能够从正面看见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让学生创建互助小组,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任务探究,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正方体教具拼一拼,画一画,将物体摆好后观察其正面,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看一看摆放的有没有错误,提升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课堂时,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角度着手,只有当他们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时,生本教学课堂的意义才能得到实现。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常见事物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以此为基础,学生在探究数学相关问题时变得更加主动,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相关知识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事件时形成正确的认知,可以判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充分感知随机事件出现各种结果的可能性,并依据教学相关情境,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专业数学术语来描述事件出现的概率情况。例如,对生活中的事件具有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太阳东升西落是一定事件,母亲的年龄小于儿子的年龄即是不可能事件。暴雨之后出现彩虹则为可能事件。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时需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探究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四、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保障生本课堂多样化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信息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特别是教育行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所趋,能为发展课堂教学提供不竭动力,不断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内容及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从小学生的角度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变得更专心,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以提升。教师运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示课件,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将会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以有效构建,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相关要求相符,可以满足学生的认知所需。教师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采取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并依据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创建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新知识,加深对知識的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总而言之,教师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生本课堂的多样化,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
例如,进行微课教学,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为学生录制五分钟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观看。灵活运用微课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习数学新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为全体学生讲解知识的模式。在微课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的便捷性得以保证,不仅如此,学生可以及时弥补短板,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五、改变课堂评价模式,建构多元化评价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以对学生形成激励型引导。在传统评价模式下,教师多以批评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知识及学习习惯方面的纠正,这种纠正方法虽然能够改善学生的错误,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当实施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班级内的同学及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而纳入评价体系范畴。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提升对学生评价的公正性,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防止因部分缺点便对学生“全盘否定”的状况发生,以此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对自主学习形成有效引导。例如,教师可在日常上课记录学生的发言率与日常表现,同时在教学中安排相应的数学活动以对学生形成评测,也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做出记录,将这些日常性的考查内容并入评价体系内,整合为“平日成绩”,与阶段性考试成绩共同组成综合性评价体系。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容错率”也更高。
六、立德树人,德育与智育结合
立德树人理念为教师在新时代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传统教学中,数学课堂一般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整体教学中皆占据主导权,知识传授主要以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极易因此产生“为家长而学”“为教师而学”的错误想法,因此在学习中常常“提不起干劲”,产生不愿学习的消极思想。而在课堂中实践立德树人不仅能够令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实现创新,还能够令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真实目的与意义,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为了实现德育与智育结合、立德树人的目的,教师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数学情境法、名人事迹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方法深化德育,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兴趣,适当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先决条件与基础。
结合上述内容,落实生本课堂相关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更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小学数学在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的相关原则。数学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令“生本课堂”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