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
2022-05-30安红
安红
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目标、原则与标准体系构建的分析,理清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流程,有助于推进我国会计信息规范化建设,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与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可以为许多行业和领域提供实用的服务。在会计行业,会计信息的标准化、透明化是实现会计信息共享的前提。但是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下,其绩效并不高,总体使用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会计信息化的标识系统,既可以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有序地进行,又可以方便共享会计信息,提高各项工作的实际效率。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会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中,有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要把它纳入到价值链的信息系统之中。
一、有关会计信息标准系统的概念
(一)会计信息化是什么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一部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通过收集、传输、处理、存储、应用,利用数据交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实时和主动性的管理。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会计信息标准是指通过内部的相互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科学的整体。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是通过会计核算实际记录或者科学预测,通过对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储存、传递、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以及信息技术的制定、发布、实施信息技术标准,从而达到预期的统一局面,以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会计信息化是通过对有关规则和相关经验进行一系列分析与归纳后的管理活动提出的,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有关规则及相关的经验分析与归纳也就是所谓的“理论基础”。要建设好会计信息系统,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而坚实的理论依据指导相关的会计标准构建。
二、我国会计信息体系的发展状况
(一)信息的孤立
信息孤岛的最直观反映就是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信息的共享、传播和交互过程受阻,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利用,不能真正地涵盖所有的需求。在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之前,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其原因是信息的传播渠道尚未完善,信息共享的方式与手段尚未形成。这就限制了信息传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我国会计信息系统亟需建立的内在动因。
(二)历史资料不能得到充分使用
在会计行业,各有关机构、部门都会将海量的数据和资源储存起来,而随着数据的增加,数据的储存就成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存储方式的不断更新,导致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不能轻易被提取出来,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当某些特殊情况需要使用的时候,因为储存方式的变化,或者受到了某些限制,导致这些历史资料不能及时被发现,从而影响了大量的工作进展。
(三)难以保证信息安全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益和某些商业秘密。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之前,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所担忧的问题。会存在有些人对公司的内部信息进行攻击,或窃取公司的财务资料和重要的内部资源,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问题,所以要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三、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有两点:
(一)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一种非规则的信息,其实质在于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会计信息的反馈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和会计行为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财务信息系统中软硬件的多元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平台、信息处理软件、信息处理设备等都是多如牛毛。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软件与硬件的不同,其运作与运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四、建立会计信息化的会计准则
要明确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的会计信息标准体系。
(一)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
在建设会计信息标准时,首先必须从其内涵和特点入手,突出标准体系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会计信息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海关、统计、税务、工商管理、财政等相关部门的统计和管理的前提要素。其次,要明确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目标。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化管理系统,实质上是为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相对规范化的操作和管理依据。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目的在于使未来的会计信息化目标具有相对的指导意义,将其应用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训练,是把会计信息从抽象的会计信息转化为具体的会计实践活动。
(二)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准则
会计信息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其自身的特性进行针对性设计,要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完善,使其更具体、更系统地执行。会计信息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一致性原则:在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时,要保证各部分准则与整个会计信息的一致性,认真地区分不同的会计信息的相互交叉和冲突,在统一的准则下,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2.关联原则:会计信息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的内在稳定性需要依赖于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的综合效益。
3.动态原则:从根本上讲,会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管理过程,所以,在建立会計准则的原则时,必须遵循动态的原则。动态和关联性是相互补充的,因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有某种联系,一旦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会计信息。
4.逻辑结构原则:在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时,各个要素都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位置和关系要有合理的逻辑联系,从而确保整个系统的结构稳定。
(三)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明确其规范体系的基本架构,依据有关的建设原则,对其内部要素进行合理的界定,并对现有的准则进行修改与完善,进而将其转换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的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标准量化制度、标准执行制度、标准工作流程等,就要提高会计信息标准的应用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从而促进我国信息体系的统一标准。
五、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可以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来阐述。一方面,从外部政策环境来看,随着新预算法及会计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加大了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當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政策方向,这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效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是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和公共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充分发挥资金和公共资源的作用。借助高科技工具和现代化信息手段,能够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和管理之间架起桥梁,将会计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并对其他工作部门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提高财会工作质量和效益。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了满足目前的经济形势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不管是在组织结构上还是在战略发展上,都需要进行信息的共享,信息化的会计系统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内的各个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信息共享,因此,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并不是说只要实施会计信息化就可以,如果没有一个标准体系也达不到效果,组织要求必须建设信息化的标准体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介绍,我们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框架、构建流程等有了深入的了解,能够清晰地看到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面对社会经济和会计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立足当前,坚持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分析、总结,从而更好地加速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
六、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关架构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的首要步骤是要构建一个精确的体系架构,以此指导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对其基础要素进行精炼,然后确定其构成原则,最后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框架。当前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分别是:前导层、规范层、结果层和解析层。从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四个层面,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剖析出三个基本要素:①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②计算机软件工程与信息技术的应用;③全面支撑和控制会计信息。通过确定信息化标准的基础要素,打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底层逻辑,促进信息化标准的具体实现。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有所不同,信息标准化要从基础要素出发,而信息化建设则要从基础要素上细化信息化标准。
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组成要素之后,还需要对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准则,形成相应的理论架构体系,从而促进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与社会效益,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原则,才能使信息化工作更加全面、合理。为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必须在构建会计信息化体系的过程中,对实际工作进行大量的分析与总结。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以前的会计管理案例和模式进行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凝练实践规律,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对其进行改进,并对其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框架,对标准系统内部的内部结构进行图像化的表达和详细的展示,对标准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归纳,从而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指导文件,促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工作的有序开展。
七、建立会计信息化标识系统的流程分析
(一)明确体制和建设目标
在建立会计信息标准体系时,必须明确其定位和建设的基本目的,这是指导会计信息化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开展会计信息标识系统建设的首要任务。会计信息标识系统建设的目的与定位具有以下三点:一是使信息共享与使用变得便捷、快速,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有序地经营。二是该体系的建设还可以使信息更加高效地存储,使历史资料得以合理地保存。三是通过建立会计信息安全体系,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势力入侵,从而保护公司和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规范系统的动因与原则
建立会计信息化标识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遵守现行的信息技术建设的基本准则。其次,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系统的更新要有一个很好的设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要对系统的运行方式进行合理的限制,这是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与安全的关键。最后,在开发过程中,也需要经常进行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架构和架构模式
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架构和结构模式,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标识系统的实用性。该系统的架构与结构模式是辅助会计标准化体系规范、高效运行的基础,并可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一旦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就可以进行预警。这样既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又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共享。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做到高效、精确,而且要做到高质量、高标准。从会计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将信息标准化理论、信息理论和软件工程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标准体系,使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得到充分运用,从而使其业务价值得到极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是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将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广泛地运用。建立一个规范的会计制度,对于推动我国会计制度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