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文学看 “ 五四 ” 时期的社会性别意识

2022-05-30荆菁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
关键词:五四时期

【摘要】 伟大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社会解放思潮,“五四”时期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期和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阶段,于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角度而言,“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在具有文化价值之外还承载了政治使命,翻译文学在这一时期蔚为大观。以文学作品译介之途径转变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引导国人与现代思想接轨,开化社会风气,反击传统封建文化,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以中国女性解放实践在“五四”时期独步一时,国人性别意识得以启迪和觉醒。

【关键词】 性别意识;翻译文学;“五四”时期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9-00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9.009

在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助力下,“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不乏崇尚民主科学、追求自由解放、宣扬爱国情怀的思潮,诸多有识之士将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域外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兼具文化功用与社会功用,不仅“直接参与了现代文学历史的构建和民族审美心理风尚的发展”[1],让危机四伏的中国古典文学焕发生机,更为彼时青黄不接的中国社会注入新鲜血液,启发民智,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化进程。在推崇思想革命、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五四”翻译文学译介了争取妇女权利、以男女平等为信念的西方女性主义(feminism)这一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2]广大女性开始批判和反抗传统封建礼教的禁锢和束缚,妇女解放运动随之迎来前所未有之大发展,性别意识在西方翻译文学的启迪下不断觉醒。

一、“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性别意识

“五四”时期,西方“女性主义”首次被译介到国内,作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性主義运动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不能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程中找到与之意义完全等同的概念,唯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和妇女解放运动能略与之相媲美。

诚然,性别意识在中国自古有之,从《诗经》中对女子形态与神态的啧啧赞美,到花间派、婉约派对传统女子的描绘刻画,到谢道韫与李清照等女性诗词大家笔下的温婉别致,再到古典小说巅峰《红楼梦》渗透的女性关怀……不胜枚举。然而,在奉行“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古代社会,身陷封建男权文化之囹圄,女性性别意识在整体上几乎处于缺失状态。

古代中国,封建传统仍根深蒂固,妇女群体地位不高。“五四”时期,处于动荡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中西文化、新旧势力的碰撞之下,引入了西方的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女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虽然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从属于民族解放事业和国家社会建设,[3]主要由男性发起和推动,未出现相当明显的两性对立,且受到来自于“封建传统的回归与反动”的阻碍[4],但依旧在社会范围内掀起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在“五四”时期达到巅峰,中国社会性别意识在“五四”时期蔚为大观。

二、“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概述与特点

翻译活动带有文学性质,翻译研究有着文学传统,古今中西皆是如此[5]。20世纪是“翻译的世纪”,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翻译活动,迎来前所未有之大发展,“五四”运动更是推动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空前繁荣。“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乃至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概述

翻译文学(translated literature)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外国文学的承载体”,跨越民族和语言,传递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将外国文学“载运”(介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促进各国间的文学交流和文化发展。[6]翻译文学是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这一行为的结果,但只有高水平的文学翻译作品方能称之为翻译文学,继而被列为文学范畴。特定时期的翻译文学亦可作为精神启蒙的工具以丰富本土文化价值内涵。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正值新旧变革之际,林纾、梁启超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投身于文学翻译事业,旨在引进西方先进资产阶级文化,冲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涌现出规模宏大、异彩纷呈的翻译文学现象,加之新文化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爆发,自由平等和文化多元理念得以倡导,更是在本质上推动了中国翻译史迎来文学翻译的高潮,对近代社会政治和国人思想之意义非凡。

“五四”时期翻译文学“远承古代翻译的遗绪,近续近代翻译的脉络”[1],涉足的文体和领域大大扩展,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文艺理论等多种文学体裁,在多元与平等的“五四”现代化理念观照下眷注女性主题,并开始译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社会上掀起思想解放之风潮,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时期翻译文学还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作品的译介,这启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7]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寻得一条光明出路。

“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之大繁荣局面,不仅输入了面目迥异的西方文学,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和种类,化解了古典文学的内部发展危机,维护了中国文学的生存及发展,更是引进了焕然一新的世界意识,动摇了国人“闭关锁国”局面下盲目的文学自我优越感,将中国文学这一支流汇入到世界文学大洪流之中,促进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由鉴如是,“五四”时期之翻译文学迈入了一个新纪元,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甚至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二)“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特点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翻译文学输入了西方文明,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等思想,为抨击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和礼教提供精神力量,并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倡导的个性解放、人权独立之思潮不谋而合。“五四”时期,“从语言、文学入手消除性别歧视,推动中国性别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想法在翻译领域得以落实[8],这一时期女性译者群体崛起,透露着女性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入围翻译文学选材,翻译文学体现的性别因素很多:一方面,其译作内容对女性主题的关注从来不吝笔墨,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文学也迅速发展。从“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中,西方世界轰动一时的女性主义理论可见一斑。

1.女性色彩着墨渲染性别意识

“五四”时期的中国,虽内有政治腐败和封建束缚,但外有女性追求解放之世界潮流,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的传入,加之“五四”运动推动了妇女关注度极大提高,“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迎来向好的发展局面。翻译文学对此可谓功不可没,这一时期的翻译文学对女性色彩的描述不吝笔墨,亦把女性主题列入重要关注领域,使得国人接受到进步的平等思想之洗礼,更是在中国社会大大渲染了性别意识。

自步入20世纪起,就有翻译大家选择倾注笔墨于女性的译本,马君武译著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女权篇》,伍光建翻译《孤女飘零记》,也就是《简·爱》,林纾译有《伽茵小传》。“五四”时期翻译文学中,透露着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与引入屡见不鲜。“五四”时期广为传播的剧本《莎乐美》,其译本就将重点从原作的唯美主义转移到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大力宣扬,力求突破封建伦理纲常对中国妇女的钳制。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将妇女解放问题融于自己的文学作品《娜拉》中,“娜拉”一词在后来甚至成了“新女性”的代名词,在中国影响甚广,《娜拉》在中国的译介,还“标志着翻译文学作品为中国新文化和新思潮运动服务的发端”[9]。此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新青年》、进步周刊《女学界》、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小说月报》等星罗棋布的发表阵地,为翻译文学作品提供刊载平台,女性相关主题的翻译文学作品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自然也占据一席之地。“五四”时期描述女性的翻译文学作品大受欢迎,传播广泛,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看,极大地鼓励了女性群体大胆涉足学术领域,并影响其性别意识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上看,打破了封建顽固思想之桎梏,增强了全社会范围的女性性别意识。

2.女性翻译文学彰显性别意识

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众多胸怀民族大义,志在救亡图存的知识女性不但冲出闺阁,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还将家国情怀与文化革新融为一体,[10]以薛绍徽、陈鸿璧为代表的一批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女性作家、女性译者作为一个性别群体浮出历史的地表,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她们既写又译,怀着反封建礼教的强烈冲动,通过文学作品译作书写女性命运,传达女性主体意识。

自20世纪初中国知识女性介入翻译文学之时,女性译者涉足小说、传记、戏剧等诸多文学体裁翻译,在政治、科学、历史等各领域成果斐然。[11]被誉为“近代第一位女翻译家”的薛绍徽译有第一部科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译界地位颇高的陈鴻璧出版译作侦探小说《第一百十三案》和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并与另一女翻译家张昭汉合译奇情小说《盗面》、杨红绂译著表达“巾帼不让须眉”的政治小说《旅顺双杰传》、黄翠凝翻译言情小说《牧羊少年》;被陈独秀称为“吾国文艺复兴之嚆矢,女流作者之先河”的薛琪瑛翻译英国戏剧《意中人》,成为第一篇于《新青年》发表的女性译作;任教于南京汇文女子大学的高华珠翻译传记《来痕马利亚女士传》。

近代女性译者怀着强烈的爱国、救国思想,在译本选择上也侧重于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传递科学民主、平等自由思想,输入西方文明的外国文学作品。另外,这些女性译者作为新女性的代表,借助翻译活动为女性发声,争取女性话语权,心怀人文情怀,书写女性命运,批判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探索女性人生发展新方向。

三、“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影响下的社会性别意识

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地位卑微的妇女身处男性中心意识的社会之中,受到严格礼教的禁锢与钳制,自我意识模糊,性别意识缺失。近代妇女更是遭受史无前例的残酷压迫,“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的“五四”运动是我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掀起了社会思想解放之思潮,打破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沉寂局面”[4],这一时期第一次将女性命运、女性解放与国家命运、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并为后来在中国探索马克思社会主义妇女道路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之中,打破传统禁锢而触发中西思想交流碰撞的翻译文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五四”时期,进步刊物、妇女报刊上刊载了诸多女性意识的翻译文学,输入了西方女性主义文明,引发了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讨,有关中国妇女之受教育权、婚姻权、参政权等体现男女平等的权利展开具体而广泛的讨论。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率先冲破封建禁忌,走出家庭,步向社会,投身于翻译透露着进步思想的域外文学作品,积极参与组织团体、开办平民学校等社会实践活动,寻求女性的思想个性解放和社会阶级解放,为中国妇女解放贡献一己之力。在接触到传达女性意识的翻译文学后,女性的自我社会性别认知得到加强,并开始主动争取自身权利,发轫于近代的中国妇女解放思潮意义非凡,迨无疑义。

破旧立新的“五四”时期,翻译文学大行其道,启发民智,开化思想,助力探索中国女性实现“平等”发展之可行路径的同时,也掀起了妇女解放思潮,并在各阶层妇女中得到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张扬女子独立人格,呼请男女平等教育,争取男女社交公开,探求女子经济独立,倡导婚姻变革,鼓吹家庭改制”[12],她们踊跃参与妇女解放运动,批判传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和束缚,反对节烈观、贞操观等儒家伦理道德的对女性的精神枷锁,中国广大妇女性别意识逐渐觉醒。“五四”时期,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不仅有政治体制,还有性别意识。

四、结语

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之际的“五四”时期,新旧文化与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翻译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开放性和现代性转型的启发性动力,承载了政治使命的翻译文学空前繁荣,“从翻译角度回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回答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8]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以寻求中国社会发展的可行路径。出于社会革命及国家建设的需要,男性主导并积极推动妇女问题研究和中国妇女解放,中国女性发展方向与路径是“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崛起的女性群体在探索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女性译者亮相中国历史舞台,以笔为武器构建女性话语体系,争取女性群体社会关注度,在翻译文学的启蒙下,包括女性译者在内的广大女性群体走出封建男权文化的传统藩篱,重塑独立女性人格的角色形象,[10]广大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也得以觉醒和彰显。

参考文献:

[1]秦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五四时期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2-3.

[2]谭兢嫦,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129.

[3]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

[4]林吉玲.2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35-145.

[5]谢天振.译介学(增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21-189.

[6]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7.

[7]王宁.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学和文化的维度[J].上海翻译,2021,(06):1-6+95.

[8]蓝红军.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性翻译思想的发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42(05):93-94.

[9]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71.

[10]赵启红.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109-114.

[11]刘丽霞.关于近代女性翻译文学的文学史梳理[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1,(10):87-99.

[12]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95-132.

作者简介:

荆菁,女,汉族,河南焦作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翻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五四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十六国时期的平凉郡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