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看烟台
2022-05-30苗春雷
苗春雷
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之一,烟台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为引领,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更大力度推进动能转换,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开新局”,为奋力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烟台力量。
东方航天港在黄海之畔快速崛起,八角湾新城在黄渤海新区全面起势,睿创微纳“红外芯片”以每2年突破2微米的速度创造了从追赶国外到领跑世界的奇迹,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维迪西妥单抗以26亿美元交易额刷新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最高纪录……一个个重大项目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成果引领世界,无不映射着烟台矢志创新的身影,见证着烟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嬗变。
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潜力,奋进的烟台正以“二次创业”姿态,转变要素驱动发展方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模式,奋力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实际行动助力山东“走在前、开新局”。
高能级平台驱动科技引擎激荡澎湃动力
“不再受制光线和天气条件,即便在黑夜或雨雪雾中,也能清晰精准识别人车船、火点,适用边防、高空瞭望、森林防火等大范围、远距离、全天候高清监控……”这是全球首款8微米全高清热成像云台带来的科技感。
睿创微纳于2015年发布14微米“红外芯片”,到2017年的12微米、2019年的10微米,再到今年的8微米,以每2年突破2微米的速度,刷新纪录、填补空白,创造从追赶国外到领跑世界的奇迹。
从10到8,为了这2微米,睿创微纳投入高昂科研经费,对研发、设计进行了一次极限工艺的整体提升,攻克了更高电路集成度、读出电路低噪声、提高产品响应率三大难题及无数个小问题,每天几百人的科研队伍就是在不断地遭遇、分析、解决问题。
万华、艾睿光电、杰瑞石油等26家企业进入全省科技领军企业行列;10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库,占全省1/5;睿创微纳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烟台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二五”末的301家,增加到2021年的1542家,位居全省第三位。2021年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861家。加快完善新型孵化培育体系,先后搭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9家,累计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56家和高新技术企业110家。
科技引领未来。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十三五”以来,烟台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实施1000余项市级科技项目攻关,推荐1200余个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在海上卫星发射、卫星电子元器件、C919大飞机钛合金紧固件、石油开采装备关键部件、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动车组车体及护板、高档汽车轻量化、新药创制等前沿技术领域,贡献了烟台力量。中集“蓝鲸2号”、荣昌“红斑狼疮新药”等关键技术相继攻克,填补了国内空白,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潮头,引领着烟台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城市之间竞争,产业往往是重要一环。如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关键在重大科创平台赋能!
万华全球研发中心是全球顶尖创新高地和全产业链建设样板。中心建成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多个装备先进的实验室,累计自主研发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1400多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次。中心先后攻坚突破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年产80万吨MDI成套技术、新型光气化反应技术、第六代MDI制造技术、尼龙12全产业链、柠檬醛工艺等,接连打破国外垄断。瞄准营养与健康、日用化学品、生物基化学品等领域,规划布局了30多个产业孵化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20亿元。
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实验动物设施及研究生院项目于今年1月份启动,目前已完成32000米桩基施工,土方作业45000立方米,完成5栋楼的基础施工。
與动物实验设施和研究生院项目相隔不远,高研院改建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该工程位于原海洋经济交易中心大楼,主要进行东辅楼1-22层、东裙楼1-5层、西塔楼1-3层、13-18层、B1层车库、公用工程扩容等改造。工程于2021年3月启动,当年12月底完成了东塔楼和西塔楼部分区域改建。今年年初,将办公区(东塔楼1-4F)交付高研院并投入使用。烟台高新区专门成立了高研院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每周调度项目进展,协同解决项目难点堵点,推进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抓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是全市重点打造的“三大科创平台”之一,将开展创新药物的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公共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培育及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打造机制灵活、国际先进的新型研发机构和新药研发创新高地,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建设国家级高端生物医药研发一体化平台,建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北方蓝色药谷”。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作为八角湾新城重点引进和打造的高端科创平台,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主要面向先进结构材料、极端环境下功能材料、高端化工、智能制造、模拟材料大通量计算等5个方向展开研究。眼下,实验室已经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维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维海等6名院士,带领近一百人的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布局建设了3个公共研发平台、5个研究中心和多个联合研发中心。目前,实验室已经开展了20多项研发,正全方位推进基建、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以更好地服务黄渤海新区、烟台市乃至整个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中共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提出,要始终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山東省工业设计研究院(烟台)、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以及万华、南山、中集、杰瑞、绿叶、荣昌等骨干企业为引领,加快布局多层次、高能级创新载体,强化政府科技服务职能,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这是基于动能转换的深刻洞见,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考量,更是一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的全新打法。
创新载体搭建在提速: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和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等一系列科创基础设施急速推进。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山东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启动建设。截至目前,烟台共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76个,打造省级以上农高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处。
依托科创平台载体,科技创新区域高地加速形成:
向西看,八角湾畔,一座“新”城正在拔节生长——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已建成投用;山东省农科院胶东创新中心、八角湾国际科创中心年内投用……高能级科创平台已成为烟台黄渤海新区乃至烟台全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已开展20多项研发;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已与万华、睿创微纳等8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溢出效应已然显现,成为这座城市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最生动注脚。
向东看,创新高地在崛起——
烟台高新区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多举措推动孵化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链条,推进孵化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化,形成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项目落地、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如何让创新要素成果向更广领域辐射流淌?烟台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意见》《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由2016年的8505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10亿元,高效保障科技创新发展。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烟台建有国家级科研院所6家、省级科研院2家。成功引进合作共建中科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力合国际先进创新中心等重点创新载体。坚持深耕日韩、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俄罗斯以及欧美、日韩200多个国际高校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加拿大生物创新中心”“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高端研发机构落户烟台,先后组织召开中国(烟台)海工装备国际研讨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等系列交流活动,烟台国际科技创新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烟台通过实施本土人才培育、高端人才引进、海内外揽才等三大工程,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层次人才8万余人,获批省级以上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备案院士工作站28家。
集群发展塑核心优势产业由“物理组合”转向“化学反应”
在一个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胞内,蕴藏着生物新药。7月2日,在荣昌生物新药产业化项目二期现场,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CEO、首席科学官房健民博士指着12台硕大的柱形容器说,这里是全球最大使用抛弃式反应器生物药生产中心,主要生产全球首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一类生物新药泰他西普。
自成立以来,荣昌生物就致力于发现、开发和商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生物药物,针对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疾病创制出一批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生物新药。几年来,荣昌生物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投资20多亿元建设的一、二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投资40多亿元建设的三、四期工程将于今年起陆续启用,年产值可达数百亿元。随着两个世界级产品在国内的获批上市,以及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全球市场的开发,公司已经展现出光明的商业化前景。
在荣昌生物的背后,是烟台庞大的生物医药企业集群。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企业127家,其中规上企业1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瞪羚企业9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1项。5家企业在中外上市,6家企业进入国内医药工业、商业领域百强。
生物医药产业是烟台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率先走在前”中担当着重要使命。但生物医药产业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周期长,研发一款创新药,往往需要两个“10”,一个是10亿美元,一个是10年时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围绕产业链布局政策链,烟台实施九大工程着力补短板、提层次、建生态,利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健全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特色化产业园区发展布局,聚焦不同产业方向,建设专业园区载体,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出台新一轮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从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园区集聚等九个方面33个事项拿出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发展,支持力度迈入国内第一梯队。实施“六个一”的“链长制”工作机制和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一库四清单”制度,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突破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在创新。
煙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市现有省级以上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及科研平台71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室3个、国家级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一批国字号研发机构落户烟台。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获批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业达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中心、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创新孵化平台建成运行。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每年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上万次。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是技术、人才、资本、政策充分融合的产物。烟台构建起“一个医药集团、一个母子基金群、一个产才联盟、一个创新发展研究院、一个创新发展云平台、一个环渤海高研院、一个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的产业创新发展引领支撑体系,致力于打造全链条要素融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烟台围绕八个细分领域,设立“一图五库”,以便各区市根据谋划的特色优势产品从中确定招引目标企业、目标人才进行精准招商。对接专业生物医药招商机构、中介机构,大力拓展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渠道,将专业力量强、招商渠道广、落地项目优的优质机构,发展为“招商合伙人”“招商代理人”。目前,各区市根据谋划的特色优势产品从中确定招引目标企业、目标人才,围绕重要园区载体、产业基金等边推进边招引,加快集聚一批具备原始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链式培育发展重点产业,是落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做强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烟台由市级领导挂帅任链长,重点培育16条产业链,坚持链长、链办、链主“三链”联动,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打造产业垂直生态体系。
2021年5月,选取生物医药产业链率先打样示范,布局了“1+3+N”产业空间,规划建设了9.5平方公里的国际生命科学城,目前60万平方米的蓝色药谷生命岛建设过半,总投资300多亿元的40余个项目相继落地,引领医用同位素、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药、康复辅具与医疗器械、医美等产业形成聚集。
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烟台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厚积薄发、大见成效的“快车道”:
2021年,烟台创新药获批数量占全省近一半,一类新药获批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全市重点在产药品46种,预计从今年起,将每年有1-2种创新药上市,同时荣昌生物泰他西普等已上市产品不断扩展适应症临床,近20种抗肿瘤、治慢病类药品具备成为大品种条件,具有较好市场前景。
“创新好药,烟台制造”,一个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海域面积占全省20%以上,海岸线占全省30%以上,海岛总面积占全省40%以上……海洋是烟台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经略海洋,是烟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造型优美的“耕海一号”海洋牧场综合平台犹如一朵“海上花”,绽放在莱山区四十里湾海域。
“耕海一号”是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配备了自动投饵、5G通信、安全管理等系统,以科技创新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平台采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机结合,构建了装备型海洋牧场发展的新模式。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近年,烟台聚焦优势产业示范工程、潜力产业突破工程两大工程,加速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建造项目“百箱计划”正式启动,目前国家级海洋牧场18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6处,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中集来福士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插桩式抢险打捞工程船顺利交付;2021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23亿吨,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8位,是国内第五大商品车物流贸易港……
站在海洋经济新赛道上,烟台争先率先、迎风而上。今年,烟台市出台了建设现代海洋强市的意见和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的标杆城市、海洋科技先进的创新城市、海洋生态环境优美的样板城市,力争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
围绕一颗小葡萄,布局一个产业集群。
在丘山谷葡萄酒养生休闲体验区郁郁葱葱的葡萄园中,一座座“城堡”高高耸立,充满异样风情。实际上,这些都是一座座酒庄。经过几年发展,区内已经落户拉菲瓏岱、苏各兰、弘辰百诺、逃牛岭、安诺、仙岛和盛葡菲等7个酒庄。
蓬莱阁文化集团丘山谷项目以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依托,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目标,实现区域“三产”融合、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目前正加快推进丘山谷整体规划国际招标工作,继续以精品酒庄和乡村民宿为重点强化招商,创建国内首个葡萄酒主题的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世界一流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以大项目招引建设为主抓手,烟台推动文旅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今年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福山冰上运动综合体等4个新项目完工。芝罘仙境、丘山谷葡萄酒休闲体验区等55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今年以来新签约项目10个,芝罘全域旅游项目将打造世界级都市型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策划包装了7大类53个重点文旅招商项目,全面实施按图招商、靶向招商。
下步,烟台将围绕打造更具活力文化强市和更高质量旅游名城,培强海洋休闲度假核心产业,实施项目补链、业态延链、主体壮链、消费振链、品牌塑链、人才稳链六大行动,在促进文旅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力争全年接待游客7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0亿元。
重大项目牵引全力提速涅槃重生进程
海阳核电一号机组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实现核电、热电联产的机组,也是目前全球热电联产最大的机组。告别燃煤,改用核能,海阳实现了建成区核能供暖“全覆盖”,建成了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开创了国内核能商业供热之先河。
2022年4月1日0时,海阳核能供热项目圆满完成首个供暖季供暖任务,持续供热143天,提供清洁热量约200万吉焦,核能供热面积473.6万平方米。在去年能源价格高涨的情况下,既充分利用了150万吉焦的废热余热,又为居民供热价格降低1元/㎡,减碳效益显著。
与传统燃煤供暖相比,核能供热项目每个供热季可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项目投用后,取得了“居民用暖价格享实惠、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核电企业经营做贡献、生态环保效益大提升”五重效果,为中国北方清洁供暖提供了全新的“海阳方案”。
目前,山东核电正在抓紧实施2号机组改造,2023年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届时将具备供热能力3000万平方米,可向周边城市延伸供热。总投资30亿元的向莱阳、乳山等地供暖管网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8月开工建设,2023年投入使用。
随着核电后续机组的建设,未来将为烟青威地区提供2亿平方米的供暖能力,并同步研究推进核电海水淡化、水热同产同送、供应工业蒸汽、核电制氢等更多核能综合开发利用新领域,为推动全省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重点项目是推進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烟台聚焦发展第一要务,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上项目、促见效,以高质量项目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全球领先、具备综合竞争力的MDI制造技术,世界级规模的C2/C3/C4完整石化产业链,全球产业链完整、品种齐全的ADI制造技术……在万华全球研发中心,能亲身感受到,这里就是全球顶尖创新高地和全产业链建设样板。
在这里,科研人员先后共建突破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年产80万吨MDI成套技术、新型光气化反应技术、第六代MDI制造技术、尼龙12全产业链、柠檬醛工艺等,接连打破国外垄断,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催生了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项目、总投资300亿元的万华22个延链补链项目、总投资200亿元的120万吨乙烯二期项目。
其中,万华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项目是2020年山东省重大项目,是万华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核心项目之一,补齐了万华聚氨酯产业链最关键的原料和副产物利用的链条,对于万华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使园区真正成为全球最大、最具竞争优势的聚氨酯制造基地,2021年实现产值144亿元,目前正在规划建设120万吨乙烯二期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极大增强万华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综合竞争力,成为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管理质效最佳、获利能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型化工园区。
如果说万华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和120万吨乙烯二期项目是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那么,东方航天港和卫星产业园则属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有中育优”。
在东方航天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现场,一座7层建筑已经封顶,预计12月竣工开馆。发射期间可为海上发射提供测发指挥、飞行控制、通信保障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功能,非发射期间作为航天科普体验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完全市场化运营,打造形成‘发射观礼+航天科普教育研学的沉浸式游览体验馆。
自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海阳完成海上发射“首秀”,时隔三年之后,一座东方航天港在黄海之畔快速崛起,围绕“天上有星、海上有船、陆上有箭”的核心能力建设,已有12个航空航天产业相关项目“重磅上新”,涉及星箭研发制造、卫星数据应用、航天高端配套、航天+海工装备、空天运输及搭载服务、航天文化旅游、航天科技应用等领域,打造出了一个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带动能力强的航天产业专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