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双向奔赴

2022-05-30孙高原

文理导航 2022年31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德育初中语文

孙高原

【摘  要】初中属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其主体思维以及身心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若教师能够紧抓这一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将会收获超强效果。从时代角度来讲,当前社会对于素质教育极为重视,而德育是强化初中生群体综合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重要前提;从课程角度分析,语文知识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征,并且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元素,所以将该课程与德育相融合有一定可行性,同时也可促使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双向奔赴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融合路径

语文一直是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在中考环节所占比例较大,并且该课程的有效学习对初中生核心素养发展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所以,教师应对语文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新课标引领下,特别强调应将学科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作为初中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可尝试将语文和德育深度融合,以促使两大教育内容在相互促进下可使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性提升。为确保融合教育成效,语文教师应主动承担德育责任,并选择全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动力和德育践行意识。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教学改革下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及授课质量已然成为语文教师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題,随着新课改教学标准的逐步落实,教师需应用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并帮助其树立做人准则,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而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促使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该项教育目标,并使语文教学内涵更为丰富,同时在德育引导下教师也能主动将生活与知识相结合,而这对调动学习兴趣和树立良好道德观念有超强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若教师能够基于发展视角看待语文教学,并将德育视为课堂教学根基,可进一步将以生为本理念突出,并使初中生形成自主探究、自主感知和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分析初中语文教材可发现,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阅读等教学内容,通常都会蕴含极为深刻的人生道理,其中包括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等,而这也皆属于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元素,因此通过将语文、德育相结合,不仅可使道德教育形式及内容更为丰富,同时,也能彻底摒弃、改善以往道德教育枯燥感,而这对强化学生主体认同感和强化精神品质有重要帮助。另外,这种长期性的渗透融合,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下自觉践行传统优良品德,从而纠正自身不良思想与行为习惯。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存问题

新课标指导下课堂不再仅是作为知识传输阵地而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做到结合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群体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但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以至于部分教师在落实语文教学时仅是对课堂形式有所关注,而并未对教学目标有深入了解,而这也是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首先,一些教师以自身为课堂主导,要知道新课改要求明确指出应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一切教学活动设计皆应围绕学生展开,但实际却是,目前仍有个别教师在授课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反观学生仅能被动地跟随教师思路,学习相应知识;另外,教师授课观念也未能完全更新,课堂上仍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并未对道德教育融合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被严重忽略,关于此问题,教师应了解到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若此时对道德教育引导不足将会对学生发展有严重阻碍,并且对课堂教学成效也会有直接影响。其次,学生难以更新传统学习理念,部分学生常认为初中与小学语文学习无明显区别,因此,其对于课堂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并且学习过程中也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同时,受各种电子设备影响,智能手机与平板已逐渐普及,部分学生因自制力较差对于网络游戏会有明显的痴迷状态,以至于课堂学习时精力不足。此外,因教师对新课改要求掌握欠缺精准度,所以在课堂上对德育开展有所忽视,而学生面对这种授课理念则也会认为德育学习无任何实质性意义,最终导致其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对其整个人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课堂情境对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其情感体验有极大帮助。课堂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利用问题、视频或语言结合等方式围绕语文知识或文章中心主旨营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初中生可对某一品质和精神意义体会得更加深入,并以此达到十分理想的授课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端正自身价值观。以《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该课程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故事,对于该文章学生并不陌生,但其却不能深入理解其含义,其实总体来讲,这篇故事是因皇帝虚荣心较强,所以被两个人所蒙骗,借助该内容教师恰好可向学生渗透谦虚、自信,不可过度虚荣的精神品质,鉴于此,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初中生群体营造小组讨论及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以此完成教学。教学开始前,可借助音频播放与作者本人相关的事迹,让学生对该课程作者有一个基础认知,此后,可以动画形式为学生展示《皇帝的新装》具体故事内容,通过该方式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性的语文教学情境,既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同时也可引导其对虚荣心有更深认知,并且要让其彻底摒弃不良思想观念,让其无论面对哪种事情时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常心态,决不可有妄自尊大的情况发生。

(二)课外拓展,丰富德育内容

语文课堂是教学主要阵地,但因受时间和场地影响,课堂教学必然有一定局限性,为突出这一教育弊端,也为让德育更深融合,教师应结合课外拓展促使教学目标高效实现。简单来讲,课外拓展是将课内、课外知识相连接,让初中生在立足课内文章学习基础之上对德育内容进行补充。以《陋室铭》学习为例,该篇古文具有明显的议论、抒情和描写特征,鉴于此,该篇文章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对作者展开详细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刘禹锡因政治更新得罪众多家族,从而被贬,但因被贬之处的县官趋炎附势,所以对刘禹锡也是诸多刁难,以至于其只能多次搬家,最后,生活场所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也正因此背景,作者才写出《陋室铭》这一文章。当学生对作者有深刻的了解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搜集与刘禹锡相关的其他故事,随后让其在课堂上尝试讲解,而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可对《陋室铭》中所表现的感情基调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更层次的认知。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既能使语文教学内涵更加凸显,同时也可进一步向学生灌输高尚情操和正能量观念。

(三)加强互动,提升德育品质

交流互动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德育教育成效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深度沟通,教师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需求和思想动态,并趁此契机向其渗透道德品质和德育元素,从而使其沿着正确方向成长。以《背影》教学为例,该知识教学中皆可采用互动教学完成授课。课堂开始前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设计问题进行导入:“对于背影大家都很熟悉,如母亲做饭时的背影、自己上学的背影,更有生活中成年人拼搏的背影,但是有哪些背影是让你记忆深刻,且一直无法忘记的呢?”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为学生预留足够时间思考,并尝试回答该问题;待问题回答结束后,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并要求其画出文中“背影”这一词汇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在哪些地方,而作者又想通过背影描述什么,通过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分析,可让学生对该文章有一个基本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自己父亲进行联想,并要求其描述生活中父亲是一种什么形象,对于自己关爱皆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也可让学生讲述在父亲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一件无法忘怀的事情。通过频繁性的互动,不仅可辅助初中生更深层地理解文章含义,同时也可培养其感恩之情。

(四)融合德育理念,引入教学内容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能够激发初中生情感的演讲内容或是名言警句,并且可在朗读环节导入相关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群体在聆听环节既能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实现德育目标。以《纪念白求恩》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可结合白求恩事迹进行一个五分钟左右的课堂演讲,通过该环节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也可让其对该篇文章有基础了解,但因教材内容有限,并且事情发生时间较为久远,所能发挥的德育教育作用不够明显,为改善此问题,教师可将抗击疫情事例相结合,让初中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奉献精神;最后,教师也可结合该教材主题设置主题演讲活动,让其通过搜集资料找出中国有哪些具有超强奉献精神的重要人物,并自行选择一名英雄撰写短篇演讲稿。这一学习过程,是辅助学生内化德育精神的最佳契机,同时也是提升其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五)分析人物,引领学生塑造人格魅力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质量超高,其不仅蕴含着超强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有深刻寓意,尤其是一些带有人物描写的文章教育意义十分深刻,因此,教师应紧抓人物特点开展德育教育。以《狼》的教学为例,在讲解该知识时,教师可借助文章人物性格以及作者分析融合德育。首先,教师应特别讲解蒲松龄这一作者以及其所撰写的《聊斋志異》,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分析和理解文章主题;其次,可引导初中生阅读文章内容,阅读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该篇文章中的四个情节,并让其根据“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节对文章加以分析,同时,教师对“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这一句要进行重点翻译和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将作者与该书籍创作的故事加以描述,向学生表明“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其实撰写《聊斋志异》的目的是为借助谈狐说鬼的方式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批判,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社会矛盾的揭露,以及对人民愿望的表达。鉴于此,教师可鼓励初中生搜集一些与作者直接关联的资料内容,从而充分认识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树立良好人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和初中语文的相互融合,具有相辅相成作用,并且融合性教育也可促使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落实。因此,语文教师应对德育结合加以重视,并通过创设情景、课外拓展、加强互动、融合德育理念以及分析人物等多种方式纠正学生不良习惯与思想,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岭.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4):114-116.

[2]周金海.立德树人 以德促教——对语文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作家天地,2022(8):145-147.

[3]王桑吉.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3):71-72.

[4]方燕.渗透德育,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和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2(6):1-3.

[5]张红霞.立德树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2):123-125.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德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