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共建新探究
2022-05-30陈敏敏
陈敏敏
【摘 要】如何行动,为自己以及未来营造出一个绿色宜居的社区环境呢?参与“红领巾志愿营”的少先队员们能够以一种平视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居住环境,并体谅原住民的实际需求,共同助力街区建设。无论是疫情防控,暑期防汛,还是文明城市创建期间,我校的红领巾志愿者们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清理杂草、入户宣传等工作,做到积极参与,及时汇报。用实际行动助力“宜居社区”创建,用实际行动将红领巾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发扬传承——“双减时代”温暖教育变革!
【关键词】绿色人文;红领巾志愿者;德育共建;立德树人
百余年前的陶行知先生,主张“谋适合,谋创造”,将“生活教育理论”立于实际国情之上,主张手脑并用,把学校和社会割裂、把学生和书本背离,都是时代所不能容忍的。时隔百年,新时代下的中国教育更加民主、开放、高效。有教育,就会有协作,“双减”亦然,共建型德育,更要去谋协作,谈创造!绿色的生活能力有很强的文化浸润性,因为成功的德育总是产生于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中的,是这一特殊传统文化实践的必然产物。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受教育者内心建立起自我教育的道德标准,少先队员在与其相互并持久的“对话”中不断得到塑造。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位于栖霞区新尧新城(故名姚坊门),也是陶行知先生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实验基地。从小时候的“远郊”到如今的卫星城示范街区;从乱坟岗的荒山到南京第一座山体公园;从记忆里的“五色河”到市民广场的桃花涧;从老旧回迁房到“最具幸福感小区”——这些都是全力打造宜居示范街区的生动实践!“双减”国策下的青少年一代,有了虚幻万变的“网络存在”,有了能力超常的“空间玩具”,但是更具有家乡情怀,更具有疫情自护的担当。姚坊门从里到外都在“蝶变”!我们将全面挖掘“行知教育”中的一切德育资源,以“至善文化”作载体,以“善·雅”为核心,以“我的成长、我的家庭、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六大生命维度为内容,在学生不断拓展的生命场域,通过以“至善文化”为主体的全序列教学,培育他们成为具有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全球眼光的现代小公民。
一、应景问题,轻负提质
“减负不减质”成了当下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学校的各类活动,如“社团活动”“文艺演出”“项目化作业”等开展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开展区域内学校与社区的协作,目的在于形成有价值的德育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随着德育共建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已经从注重规范性转为注重质量和特色的内涵建设阶段,以学校并联社区为研究阵地,以“核心价值观”为研究主体,以学生德育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研究。
“宜居社区共同缔造”的理念需要德育工作者通過政府、社区、人民群众等若干人群的视角来设计。注意“开放的思维、虚心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在高质量“减负作业”实施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公民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以共育研究主题为内容,以活动展示与剖析、行为跟踪与指导、视频录播与评点等手段的参与模式。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根据《中小学德育指南》的精髓,集大家智慧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评价标准,找出“与社区协作”的切入点。
少先队员们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参与到各自社区居家养老、垃圾分类等基层的细小工作中。在提升宜居环境方面,更多地为社区功能性以及很多有温度的项目提出合理意见,提高青少年的参与度、感受度和满意度,积极参与政策宣传、服务群众、线上线下传递红色正能量,发挥作用。“红领巾志愿营”成长为社区长效发展最持久的力量,成为党群的“童趣连心桥”,政策的“清脆传声筒”,居民的“小小服务员”。
二、社区蝶变,温暖协作
服务型社会的纵深变化,中小学“双减”的新特点,教育改革的不断优化,对德育共建、协同发展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家住社区,与时俱进中,一线德育人的实践也不得不面对许多新的时空和挑战。
(一)视角独特探询“真问题”
从少先队员参与整治环境、打造各自生活街区的“点”,强调居家第一位,以点代面、积极串联、辐射邻里,打造富有活力的绿色空间系统。
(二)精准切入适应“新体系”
德育工作在基层单位有效协作,提出“德育共建”并不是新的“创生”。搭建与学校一体的“自然之声”环保馆,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实践读本,实时更新的环境分类监测系统不断挖掘自身亮点,打造姚坊门德育新名片。
(三)范围自定打造“新自我”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积极探寻符合本校、本片区实际的“社区德育共建”框架已逐渐形成。在小区环境整治过程中,着力提升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居民幸福感。
(四)创意引领求真“新品牌”
积极促进区域内德育品牌的建设;促进少先队员的多维度发展,建设社区内“博学、会学、善处”的红领巾队伍。其中“红领巾志愿营”的少先队员建议太阳能节能灯取代声控路灯,给出行带来安全感;规范有序停车位取代车辆乱停,让小区功能更加完善;垃圾分类、绿地增量、道路改造、雨污分流,让居住环境日渐优美。
三、德育共建,内涵再生
加强和改进学校与社区协作的工作制度,采取明确课题、找准接口、合作行动等方法,有效地在活动实践中解决问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
既着眼于破解现实难题,也着眼于实践的交流、思想的提高、方法的探求。校园与社会合作在为学生提供机会的同时,也与时俱进提出挑战,接受和实现都会面临许多阻碍,因此也使许多教师不得不突破自己,这是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纵深发展的基本方略。
(二)以专家引领为途径
德育提倡“互助、反思、引领”。我们倡导区域研修共同体有两种务实做法:一是造就土生土长的“土专家”,依靠各学校本身的造血功能,先培养一批德育骨干;二是依托网络拜师,线上不乏教育界的精英,向全国各地的德育名家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三)以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为目标
通过积极倡导和开展学校与社区协作活动,努力形成品牌团队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互联网+魅力德育”的蓬勃发展,把“智能之树”和“快乐之树”植根于学生的心里,这是值得每一个班主任专业发展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四)以德育案例为载体
“活动实践是德育教师的核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学校与社区协作的地位和作用。要取得实效性、针对性,关键在于确定好活动实践的文化主题。精选的活动主题至少要具备以下特征之一:
1.反映新时代社区改革的核心理念;
2.反映少先队员活动方式的变革;
3.反映新技术对宜居社区的影响。
四、文化自信,不断追问
(一)提升课题意识
1.“关键”如何转化为“课题”
学校与社区协作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关注社会生活诸多德育现象,区别扬弃不合适的思路后,日常的德育“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不过,并非任何德育“问题”都能构成研究“课题”,具体工作中的“思想迸发”才可以上升为“课题意识”。
2.加强校本培训,提升德育文化
本着“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宗旨,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指南》。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落实培训。如“德育互访”“研训一体”“五区联片”等形式,开展行动研究,将协作重点指向德育实践,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德育科研共赢。
(二)落实协作共同体的规划与管理
1.加强“中心组”研修制度建设
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认真审核共同体的研修计划与方案,充分发挥集体研修的群体智慧与合作精神。提倡汇集不同的声音,百家争鸣,才会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有不同的做法,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以“活动+反思”为基础的共情共鸣。
2.做好德育课程的诊斷与评估
根据“新时代”的教育精神,促进教师行为的转变,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法”,这样既能使教学管理者参与共同体研修,总结办学思路,推进可行的德育活动路径,以“点上放大”提高德育课程实施的水平和质量。
3.改进德育评价体系
采取专家讲座、片区德育交流、特邀名师指导等途径,使全体德育人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德育管理者应该在班会课的设置和活动评价等方面积极贴近新教育理念,按照《中小学德育指南》制定的《评价制度》,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骨干班主任与学校的协作制度
当老师们困惑无解,骨干班主任可以以身释疑;当老师们束手无策,骨干班主任可以指点迷津;当老师们高原缺氧,骨干班主任可以传道授业。鼓励每一位班主任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搭建网上德育之家;鼓励每一所学校都建立属于自己的“志愿者平台”,加入到各种教育网站的教学论坛中。
未来——没有结语,感恩时代
五年多的“学校与社区协作”,三年不到的“群防群控”,一年整的“双减国策”,让我们体验到德育共建改变着教师们的“行走方式”,所有德育人都期待姚坊门宜居街区能够在少先队员们的创作中,愈发宜居!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讯等新兴信息技术,基于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新型技术基础上产生的智能教学,让学校教师与家长都能够利用手机、网络、微信推送平台、校讯通等网络平台完成活动,与线下学习形成一个互补。社区教育由规范化道德走向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已成为现实,将继续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研究的进展,做延伸性的跟踪研究。
行知先生百年前呕心训诫——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今天的德育人势必经历着从未有过的百年盛世、从未有过的自我反思、从未有过的真诚交流,感受着“刚柔相济”的德育方式的变革,更加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有力地促进“绿色文化型德育”的实施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任云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33):29.
[2]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5.
[3]王燕.浅谈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J].甘肃教育,2021(7):52-53
[4]李敏.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