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之论辩文
2022-05-30张荣谦
张荣谦
解题技巧
一、论辩文重思辨,文脉梳理是关键
陆游说:“同志三四人,辩论略相当。”以此言解之,论辩文最终是要让论辩双方殊途同归、要旨合一的。这一最终的主旨决定了论辩的相当,即相称特征,也就是论辩文的思辨性。因此,解答论辩类文言文阅读题时,首先要从文脉梳理入手,把握清楚文章主旨和所持的观点,所用的论据、论证方法,以便精准理解文章大意,即“观其大略”。在此基础上,要区分好论辩主体,紧紧围绕论辩主体厘清文意走向,避免主次不分,出现理解偏差。特别要理性对待观点表达,取正扬清,从价值观上不随便认同,坚定坚持正向正能。如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考查对“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的理解,就是在区分“不能被后代尊称为国君”的原因不在于“只顾自己安身立命”,而在于“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
二、论辩文谋严谨,步步为营逻辑明
论辩文以理服人,把道理讲得清楚明白、言简意赅、严谨可信是首选,故行文时往往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前后照应。我们在解答此类文言文阅读题时,一定要遵循观点导向、上下联系、层层推进、逻辑严明等原则,绝不简单据某一言而得意,更不能以偏概全、望文生义。具体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之间的转换,把事理和道理做同理推导,统一起来指向所要表达的主张见解,从而避免无谓失误。如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考查“张仪见楚王言一计而三利”的事。分析原文的逻辑可得:“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是为“一计而三利俱至”,可谓步步为营。而B选项却表述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这里出现了三处逻辑错误:一是将请秦王献地、私商于之地误为秦王下令献地,二是将因弱齐而施德于秦误为弱齐而得秦,三是将绝齐之计一举而弱齐、德秦、私地三得误为绝齐之计一举而献地、弱齐、秦德三得。可谓谬以千里也。
三、论辩文言灼灼,对事对人要分清
论辩文往往旁征博引、雄辩有力,振振有词、斩钉截铁,言之凿凿、无可辩驳而动人视听,让人信服。正因如此,我们在阅读时常被其灼灼华彩的言语引诱,再加上雄辩者的高谈阔论、不遗余力,千方百計、无所不能,我们很容易受到言语表象的蛊惑,在价值认同上出现偏颇。解决此类问题,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既对事又对人,对事事理清,对人对象明,谁之言谁之事,谁之事谁之理,具体而论。如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考查断句“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分析时即可先大体上分清主要对象“周公”和“武王”,然后分清主要事件“谈仁”,即可确定正确断法为“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四、论辩文讲情境,回归文本细求证
论辩须有论有辩,论辩文离不开具体的人物活动及言论情境,因此,常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动情而入理。这对于翻译题来说,尤其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脱离情境做人为的感性的理解分析,而应披文入境,回归文本认真涵泳,仔细求证,以防言不及义、言有偏意、言不尽意或曲解文意。如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考查翻译“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一是偏意点在于“武王克殷”,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可译为“武王攻克殷都”,但纵观上文,从夏禹灭三苗到商汤灭夏桀,皆言一国之灭,故更准确的翻译应为“武王打败商朝”。二是不尽意点在于“士众”,很容易简单译为“民众”,而根据后文“爱其人者”和“所以贵士君子者”,其准确翻译应为“士人和百姓”。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将上之绛,见骫①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朐,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发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
孟尝君前在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减)
〔注〕①骫(wěi):弯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B.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C.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D.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以食天下之贤者”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 “何见于荆”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義不同。
C. “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与“此虽免乎行”(《逍遥游》)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D.“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与“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哀”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宣孟施德复感其孝义,不仅加倍给了他食物,又给不少钱财。
B.国家即使小,但只要大家都像赵宣孟那样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百姓就会知恩报恩,国家就会安定。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淳于髡亦还之以礼,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劝说不被接纳,责任不仅仅在于被劝说的人,还与劝说者的见识浅薄紧密相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