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之语言凝练 言简义丰
2022-05-30李新地
李新地
李老师:议论文也需要锤炼语言,做到凝练精致、言简义丰。语言凝练精致,就是不讲废话,不旁逸斜出;言简义丰,就是语言简练,语义丰富。当然,语言只是作文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外在的承载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写作者为了清晰地呈现自己思维的演进,并准确地展现自己的思想,必须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题意讨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中国人“土”,并把“土”当成贬义词。而有人却说:“土性,在我的词汇库里是赞美,相当于根性。”也有人说,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变化,中国人依旧具有“土性”,这里的“土性”并非贬义,而是对中国人流传固守的一些东西的最好比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李老师: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大家先就审题立意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骆梓江:材料给我们的核心任务一目了然——对“土性”的认知思考。“土性”一词比较抽象,内涵丰富,外延有无限的可能,所以写成议论文比较合适。在行文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化抽象为具体,例如从“土味情话”切入会更接地气。
虞丹:正因为“土性”比较抽象,所以我们写作时为了防止泛泛而谈,不妨先来个自定义,即对土性做一个个性化的界定,这样就理清了我们写作的内涵和外延,有的放矢,不至于旁逸斜出。然后再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土性”的优劣,这样结合理论和现象写,所写作文不至于乏味无聊。
虞媛:我们可以选取最能代表“土性”的事物,比如小吃、土特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风俗等,挖掘与之相关的情或理,从而探究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点带面地分析探究,逐步把思考引向深入,把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体现出来。
张薇:我觉得写作时还要体现辩证性,比如对“土性”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既要看到它形式上的不足之处,又要弘扬其精神上的优良之处,譬如朴素、天然、接地气、意蕴深远等。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入辩证量——“洋”。这样在比较中自己的观点就不言而喻了。
李老师:很好!大家的这些构想和创意都很有见地。具体写作时,我希望大家在共性中彰显个性,不要千篇一律。同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应该多下点功夫,打磨提升。下面以一篇优秀习作为例,具体谈一谈议论文的语言。
作文欣赏
“土性”脊梁 屹立不倒
◎吴 菲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人一直安土重迁,对土地的依赖,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特征。依我之见,中国人的“土性”就是中国人的坚守。坚守“土性”,方可立足于世。
“土性”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基因。从古人安土重迁,可见其对“和”与“安”的追求;从海外学者归国,可见其寻根盼归的认同感;从14年抗战,可见中华儿女执着不屈的本土荣誉感。“土性”的意蕴丰厚,是对中华民族固守的精神遗产的比喻,也是民族面貌的一个基本轮廓。
谈“土性”恐怕要规避一个误区,认为“土”就是落后、固执、愚昧、封建。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封闭落后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根源不是“土性”,而是自大与封闭。土,原本只有泥土、土地的含义,近年才被引申出贬义。当回到词语本义时,我们就会发现,若没有中华民族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国又何以重新崛起?若没有深厚的文化本土的滋养,何来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识?
因此,我们应坚守“土性”,同时规避封闭、愚昧,才可能站在民族土壤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为引,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这是立足于“贵和”的土性,向世界开放大门。作家刘亮程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在写他出生的一个乡村,这是对农耕文明的一次次回望,是对民族“土性”的一次次唤醒。由此可见,“土性”不仅不可忽视,更要好好继承,充分吸收、理解。落后与封闭的鱼缸,已被我们打破。我们应以清醒自持的目光、脚踏实地的态度,完善“土性”,发展“土性”,才能在竞争中既具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又不断塑造有根、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国形象。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人一直都具有“土性”。“土性”犹如一根脊梁,让我们挺起了身躯。“土性”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个经过历史证明的真理。固守民族之本,才能走向世界,迈向未来。
明代有人给书堂取名“师牛堂”,意为学习老牛的俯首奉献。如今我们仍需学习老牛,抓牢“土性”,回首灿烂的历史,爱惜生机勃发的热土,用严谨踏实立足于土,立足于世,踏实笃行,仰头观星。
【浙江義乌市第六中学】
亮点赏析
读完这篇习作,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畅:作文的开篇和结尾都运用了引用,这样既增强了作文的文化意味,又巧妙地引出和收束自己的观点,干净利索,视野开放。文中把“土性”这个观念进行了首位呼应式观照,结构上也十分巧妙,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
杨婕语:作文对“土性”进行了阐述,起点很高,直接站到了民族精神的高度。高的立意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居高临下,写起来才会酣畅淋漓。由此可见,我们写作文时,立意在准确的基础上也应该精深一点,这样我们的观点才会脱颖而出,不会泯然众人。
丁诗妍:这篇作文的结构是先“立”后“破”,在把“土性”上升到“民族精神”后,冷静下来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区。这样一立一破,实际上收到了更好的“立”的效果,读起来更有说服力,逻辑性强,让人不得不叹服折服。
方法梳理
李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写议论文如何做到语言凝练、言简义丰。
朱苏玲:适当的引用和化用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引用就是让经典代替我们说话,因为经典的名言警句本身就很凝练,所以使用起来极具说服力。引用之后我们顺势推论,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完成一个逻辑循环。当然,我不主张过度引用,那样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赵浩成:对抽象概念进行阐释,可以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因为概念本身就是对事物性质的高度概括,不存在旁逸斜出的情况。这种阐释更加个性化主观化,目的明确,直奔主题。本文便是这样,把“土性”直接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和自己要阐述的观点融合,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蒋袁斌:处理好举例论证也是达到作文凝练的必要途径。很多作文举例过多,给人以就事论事之感,反而架空了自己的论述。我觉得这篇作文举例论证也不算少,却处理得很巧妙。文中举例不是叙事式而是述评式,对案例点到即止,更多是自己的推论与阐释。这也是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议论文的语言是一门学问,但处理好论证方式,也能够让我们的论证语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这才是我们学习他人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们日后习作中多借鉴,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