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 赏析语言 拓展迁移
2022-05-30
阅读综述
一、赏析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有:准确,包括概念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使用恰当;严密,指判断、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鲜明,指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简洁,指文中对事例的叙述简明扼要;生动,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二、尝试迁移运用
迁移,是将已有知识经验应用在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拓展迁移类题型主要分为见解感悟、材料链接、积累迁移三种。
1.见解感悟
结合文章主旨或某句话,谈个人的看法或启示。解答这类题型,要抓住文章主旨,用一个完整的句子简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
2.材料链接
给出一则或数则与文章相关的材料,然后要求联系选文内容,解答问题。解答这类题型,要读懂文章,感知链接材料,把握二者的共性和个性,综合分析、准确表达。
3.积累迁移
联系上下文或文章主题补写熟语、名句、事例或进行仿写等。解答这类题型,要选择自己熟悉的熟语、名句,注意补写事例的侧重点和字数,注意仿写原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典例呈现
(2021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卷)
“简单”的力量
何冠军
也许,实现梦想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很多时候,只要理想坚定、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
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述,从西蜀到南海,路途有数千里之遥,久欲买舟而下的富僧终未成行,而贫僧却仅凭“一瓶一钵”实现了往返。简单的力量,首先源自一颗纯粹的心灵。相信自己、重视内因、勇毅笃行,才更可能找到通往成功之路。
有人说,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但怎样才能做到简单?欲望浓稠者做不到简单,被浮华束缚内心者也做不到简单。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爱因斯坦坚信,“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為对身心最有裨益”。“简单化”,本质在于摆脱外物纷扰、避免枝蔓纠缠,是追求“用心一也”的过程。把“简单”这种生活智慧付诸实践,往往能激发出不凡的力量。
简单是专注的前提,而专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保证。据说有人问牛顿,“人人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只有你发现了万有引力?”牛顿回答:“因为我的心总是盘算着要去发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邀参观雕塑家罗丹的工作室,原本陪同他的罗丹一看到作品,立即忘记了客人的存在,沉醉到创作之中,好像整个世界已经消失了。“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因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才让牛顿、罗丹攀登上科学、艺术的巅峰。
拿破仑曾说,“战争的艺术就是在某一点上集中最大优势兵力”。生活的道理与此类似,需要人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进而全力以赴。现实中,处身信息芜杂、诱惑渐增的环境,一些人如同柳宗元笔下背负了过多负担的小虫子那样,患上了一味追求获取的“肥胖症”,逐步丢弃了专注的能力、简单的乐趣。而保持专注的定力、远离见异思迁的陷阱,就必须学会做“减法”和“除法”。
人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置身社会关系网,人们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或物发生着关联。如何理顺关系,让人际交往清清爽爽、让心绪意志不为外物所役,考验着个人的智慧与心性,也检验着人生的高度与广度。譬如,有的人热衷于拉圈子、寻靠山,自以为能有“金钟罩”“铁布衫”,实则使自己成为提线木偶,很容易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最终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说到底,做简单的人,似易实难;但保持简单、涵养定力,人生之路反而更从容。
简单的背后,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9日,有删改)
借鉴
1.结合语境,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黑体词语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本段论点“置身社会关系网,人们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或物发生着关联”看,这里论证的对象是那些在复杂关系网的影响和裹挟下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2.文章最后一段说,“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见解感悟。阅读全文可知,“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时应当围绕这句话,根据文章的分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
专项训练
多少汉语表达的滋味
泯灭于动辄“死去活来”的流行语
徐默凡
近来,不少简单粗暴型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一点点小成果就是“yyds(永远滴神)”,一点点小激动就是“awsl(啊我死了)”,一遇到困难就是“大无语”,稍有点起色又“杀疯了”,不管是赞叹还是嘲讽说一句“绝绝子”总没错……这样的流行语背后有什么共性?它们会怎样影响汉语表达?
上述流行语的语义共性都是极度夸张,语不惊人死不休,靠极致性表达实现大众广泛传播的效应。其实,日常语言中的高程度表达也很常见,汉语中的相关词语就有“很”“非常”“特别”“极其”“厉害”等,但是网络语言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极致表达大量涌现,带有浓烈的夸张色彩;二是随意使用最高级,导致语义贬值严重。
极致词语的泛滥使用,显然会对我们的语言表达产生一系列影响。
首先,不管什么情况都是最高程度,也就失去程度表达的价值。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件是纷纭复杂的,人物是性格异的,事物是千姿百态的,如果都用一句“yyds”概而言之,在失去表达丰富性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表达的精确性。
其次,大量极致词语不仅语义泛化,缺少明确的语义特征,而且在语形上也往往“粗制滥造”,没有语言美感和语言智慧。“yyds”只是拼音缩写,“夺笋”是没有营养的谐音梗,“笑死了”“美哭了”“我太难了”更是简单的口水话。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番热闹之后,留下的可能只是满地垃圾。
更值得警惕的是,滥用极致词语会对我们的思维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滥用极致词语会诱导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我们观察对象、思考问题依靠的都是语言,语言简单粗暴,思维也就简单粗暴,如果下意识跃出脑海的都是极致性词语,就会使我们不再去辨析对象之间的精细差别,不再去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把简单的表达模式强加给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就成了语言的奴隶。我们不再精益求精,不去追求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各种境界,因为“yyds”已经包揽一切。
用极致词语还会导致思维活动情绪化的倾向。重要的似乎不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主观情绪的宣泄,长此以往难免使人的情绪表达重于事实表达,甚至忽视事实,把本能的情绪反应凌驾于缜密的理性思维之上。
咬文嚼字,咬嚼的是生活的滋味,咬嚼的是思维的品质。让我们在流行语脱口而出之前。停下来慢慢想一想,是否还有更贴切、更精致的表达?
(选自《文汇报》2021年8月12日,有删改)
训练
1.请联系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示例中有一些“极致性表达”,请修改。
示例:伴随着音乐,演员表演了芭蕾舞《四小天鹅》,这真是舞蹈中的“绝绝子”,我被舞者的表演“美哭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