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善念与善行”导写

2022-05-30钱湘健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善念同情清华

钱湘健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文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鄉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

不少清华校友纷纷转发该文并发表看法。其中,有这样一则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当真的面对深陷困境的人时,我们往往又有不同的表现:有人会寄以无限同情,却遗憾自己不够强大,可能止步于善念而不为;有人会及时施以援手,哪怕自己的境况也很艰难,但依然会尽力而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三段话构成。第一段清华贫困生的自述可以看出他传递善念,践行善行的心声,而后文的叙述则详细介绍了他克服自身经济困难,控制开支,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的事迹,由此可知,他做到了知行合一。第二段重心在那则评论,其第一句写人皆有恻隐之心,指向“知”的层面,强调善念的普遍性。第二句话则指向“行”,写人们面对深陷困境的人时外在行为上的差别:有人寄以同情,但感到自己力量不够以至于有善念却难有善为;有人即使自己境况艰难,却会既有善念也有善行。

本则材料的写作重心在于对“人虽皆有善念,但善行与否却存在差别”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考生应意识到由善念到善行这一“知”到“行”的过程,需要主观与客观两层因素,存在“难为”与“不为”的区别。应对那些心存善念的人们想尽办法甚至克服困难施予援手的行为品质在价值判断上给予肯定,分析其意义价值、形成原因以及启发启示等;对有善念却无善行的情形则要具体分析,区别在善行上“难为”与“不为”的不同情形。

例文

萤烛末光,亦可增辉日月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吴华蕙

“一个人即使再矮小,也能在沙漠中留下长长的影子;一个人即使再弱小,也能让历史留下重重的叹息。”余秋雨的一句话,道出身处微尘之中,亦可以萤烛末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面对深陷困境的人时,同情与怜悯从我们的心底升起,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诚然,遗憾于个人力量的浅薄而止于善念,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智慧,但依然尽力而为的人,则闪耀着更加动人的光芒。

前段时间,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信在网上流传,“照亮哪怕一个人也好”令人动容。因为自身曾经历贫困,他对他人所经历的痛苦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这种创伤感,他选择了尽力而为。这份“尽力而为”,浸透了一个人内心的同情,更包含了一个人的心怀众生的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身处穷困潦倒之际,依然不忘天下寒士;“我愿意与他们共同忍受贫困”,特雷莎修女身着褴褛之裳,用一生抗争穷困……他,她,他们无一不似尘雾,但他们依然愿意伸出自己不那么强大的双臂,不计回报,涓滴奉献。这早已不是单纯的“帮助”,而是建立在情感联系之上的共通,是携手共克痛苦与艰难的担当。

有人会问,个人之渺小力量于他人,能产生什么影响呢?我要说的是,对他人尽力而为的过程,亦是对我们个人品性与人生价值的一次塑造,这是远远超过“帮助他人”这一客观行为本身的。身处尘雾之中,依然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即使只照亮了一个人,也实现了我们于社会的一点平凡价值,让我们向更远的精神高地攀登。

纵使个人力量无比微小,纵使自身境况无比艰难,我们依然要尽力而为,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评点

文章以余秋雨的名言起笔,道出每个人的存在价值,然后肯定了善念与善行,语言极有分寸。接着文章结合材料着重分析了在困境中的善行,深刻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是共情,是心怀众生的大情怀,接着运用一组事例分两个层面论述了这种善行的意义价值,即对外帮助了他人,对内则塑造了个人品性和价值。全文思路清晰,说理深刻独到,是一篇好文章。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善念同情清华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让内心充满善念
清华,北大,我来啦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当善念在心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