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探究
2022-05-30郑米昌
郑米昌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普遍增强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初中体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双减”政策影响下所形成的“减负增趣”理念也逐渐被引入到这一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来。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将从家庭作业的设计角度为切入点,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围绕“双减背景下的初中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一题撰文,并试从强化学生体育兴趣、完善体育作业维度、拓展体育作业形式、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以及构建亲子和谐关系等五个角度切入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对各位同仁的教学优化带来一定的帮助。
初中生们普遍承担着相对沉重的学习压力,日常作息安排得比较紧凑,非常需要有效的心理放松和身体调节,而体育运动恰好可以成为执行这两种功能的良好载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切实认识、落实“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过度看重对理论知识和技法的讲解、演示与考核,而忽略了对家庭作业的有机设计和布置,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課程体验,也会使体育科目的教学价值被大大浪费。由此可见,若要真正实现课程质量和效果的全面优化,初中体育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切实落实“双减”体育教学思维,并以之为指导完善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
1 初中体育家庭作业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学生作业的增多,语文、数学、英语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对体育家庭作业,学生关注的非常少,即使体育老师布置了相应的作业,目的是巩固课上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学生心里:体育家庭作业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所以体育家庭作业就成为一种形式,从未真正得到落实。其次即使布置了作业,体育老师在作业检查上也未按标准进行严格检查,对未完成作业的,也未给予一定的“处罚”措施。最后家长对体育作业也未给予一定的重视,思想意识还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为主,忽略了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2 强化学生的体育兴趣
2.1 重视对体育游戏的设计
尽管已经是人们口中的“大孩子”了,但是身为“大孩子”的初中生们也依旧有着孩子好玩、爱动的天性,对于有意思的游戏活动毫无“抵抗力”,也更容易在参与游戏活动时表现出更强的悟性和行为能力。据此,初中体育教师不妨在作业设计中结合对应的课时内容、目标以及学生们的能力和兴趣,设计、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享受游戏的刺激、愉悦的同时得到体能上的锻炼和身体机能方面的发展,从而将“寓教于乐”的理念落到实处,彰显出“双减体育”的核心特色。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们的肢体协调性,教师可以鼓励大家按照“居家就近”的原则结组进行一次“两人三腿”的游戏:用软绳将自己和搭档的一条腿绑在一起,然后沿着彼此规定路线用最短时间跑到终点再折回。学生可以请同伴或者家长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并作为作业完成的成果发送给教师。
2.2 重视对多元体育项目的引入
初中生普遍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十分乐于接触那些让自己“眼前一亮”的活动;同时经历了一定的社会生活之后,绝大多数初中生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爱好,其中便包括不同的体育项目爱好。据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们的居家条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家庭作业时有意识地在传统项目之外引入更多的体育运动内容,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感受到体育内涵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培养或满足学生的体育趣味,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体育发展方向。
比如在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时,教师可以利用乒乓球拍和毽子教给学生打一打板球,或者利用网球和木制器材杠带领学生尝试一下简化版的棒球运动,而后鼓励学生们回到家后和小区的同伴、父母试一试这些运动;而在完成集体项目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在基本的广播体操基础上教给大家一段简单的体育舞蹈、韵律操,并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录制一段舞蹈“V-log”等等。
2.3 重视对自由任务的比例性设置
不同于前段学段的学生,初中生大多已经历了比较丰富的社会生活,有着比较成熟的自理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有着较强的自我管理的诉求。初中体育教师要切实认识并尊重这一点,在不影响基本教学成果和作业安排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比例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自选任务”,允许学生开展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或单纯地放松自我。这样一来,学生们首先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缓解身心疲劳,其次也有了一个能够自己消化前段学习、训练成果的契机,同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私人社交,从而对体育教学和体育家庭作业产生更为强烈的参与诉求和良好印象。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1:3”的比例安排自选作业和规定作业的比例,每布置完三项规定作业就让学生们自由活动一次,并在活动的方向和器材上给予专业的建议,鼓励他们根据之前的作业内容打一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或者简单地散散步或和一些要好的朋友去公园等地方漫步、谈心等等。
3 完善体育作业的设计维度
3.1 落实分层布置理念
经历了数年的身心发育之后,每个初中生在体能基础、思维模式、学习能力和兴趣、性格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很难通过人为手段而完全消除的。初中体育教师要正视这一事实,在设计家庭作业之前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综合学情,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他们划分不同的训练档位,而后为每个挡位的学生制定各具侧重的作业内容和具体执行方案。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得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避免运动损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比如,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上安排学生做一些低强度的准备运动,观察每个学生在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判断出他们的体育素质基础和身体条件;而后利用教学完毕后的剩余时间和学生们聊一聊天,进一步掌握他们的日常体育爱好。完成这两部分工作后,教师就可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将学生分成“基础组”和“强化组”两个挡位,并分别制定不同的作业内容和执行标准。
3.2 积极引入课外体育资源
要想实现作业质量的多维提高和学生主观兴趣的进一步迎合,初中体育教师便不能只将目光局限在有限的课内项目之内,而要在作业设计当中对更为广阔的课外体育资源做多渠道的引入和开发,使之成为课程作业的有力补充和有机延伸。具体而言,初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当前阶段的课程内容和学生们的兴趣,利用室内课和多媒体技术展现更具专业性的目标科目教学材料,用视频等更有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法上的优化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更有趣味的体育学习体验,以起到促进完善家庭体育作业效果发挥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完足球方面的理论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给学生一些比较专业的讲解视频,对“越位”“手球”等相对复杂的概念做影像化的动态演示,并将标准足球赛制中不同阵位的具体形式和优势展示给学生,还可结合一些比赛的实况录像来做实例说明,而后鼓励学生回到家后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或者就某场自己喜欢的比赛写一篇简短的“赛评”。
3.3 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流行世界,不单单是因为它能够带给人们健康的体魄和运动的激情,更在于它所具有的體育精神内核。初中体育教师要在作业设计中积极融入这一认识,将体育精神的内涵自然而生动地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实现道德和情怀方面的升华,从而在实质上扩大体育作业的设计、执行的成果,让“双减体育”的核心价值得到切实彰显。
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到家后自行观看《夺冠》等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内核的体育题材电影,或者一些关于桑兰、金晶等残疾运动员体育生涯的纪录影片,也可以围绕刘翔、科比等体坛名人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搜集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精神中所蕴含的不言放弃、敢于超越、坚持梦想和团结互信等正确信条。
4 拓展体育作业执行形式
4.1 积极引入生本互助作业模式
初中生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对于初中生的体育作业设计,教师不应当再充当“保姆”的角色,而要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个人能力和价值。在进行一些相对简单或具有前段教学基础的作业布置时,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完成一次示范之后,鼓励学生结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回到家后进行互助训练,让学生们在彼此磨合的过程中实现科目素养的自主提升。期间,初中体育教师也要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深度参与其中,为学生们后续的作业执行和小组配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例如在完成篮球的投篮和篮板教学后,教师可以按照就近以及“强弱搭配”的原则帮助学生结成几个二人小组,鼓励各个小组做交替训练,一人练习投篮而另一人则练习抢篮板,经过一定轮数后则交换训练内容;教师也可以选出一些表现出色的学生,让他们负责为附近的同学提供指导意见并监督他们练习,并将学生们的练习进度和成果形成书面记录在来到学校后汇报给自己。
4.2 积极引入社团活动模式
相对于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社团体育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有着更强的吸引力——社团活动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进行,对于主题项目的学习和练习更有广度与深度,也更能找到与自己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同伴。因此,初中体育教师除了要做好学生个人的居家作业设计之外,还要结合学生们的兴趣成立一些体育社团,按照不同的主题项目组织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体能训练和技法学习,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的一些训练活动来作为完成课下作业的形式。
比如,教师可以成立羽毛球和乒乓球这两种常规学校都具备运动条件的体育项目社团,鼓励具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参与其中,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就羽毛球和乒乓球两种运动的知识和各方面技能做细致教学,并定期组织一些社团内部比赛。
5 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
5.1 提高对“碎片时间”的高效利用
初中生虽然有着比较紧张的生活节奏,但是他们在居家期间却有着很多的“碎片时间”,这些时间也是开展体育作业设计的重要资源。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每天吃完晚饭后在小区附近散散步,或者拉上自己的家长在院子里打一打羽毛球,一方面为学生的身心调节提供有效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课程教学成果的必要促进。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校广播体操的配乐资料发送到“云”空间中,让学生们在家里利用零碎的时间跟着配乐做一做体操,也可以拉上家长一起做一次“家庭体操”,等等。
5.2 引入家校合作模式
“家庭作业”中的“家庭”二字就意味着这一项工作地开展必然要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元助力。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和学生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将最近阶段的体育训练内容和相关的技法整合成资料分享给家长,使家长获得开展居家体育辅导的必要参考;还可和家长就学生居家期间的体育运动情况和内容作交流,获知学生更多方面的体育学习情况,为自己的作业设计引入详实的素材。
比如在完成羽毛球的项目教学后,教师可以把自己上课时的流程制作成“微课”材料,连同一些网上的教学资源一并打包、上传至班级群空间中,供家长下载、观看,以此为依据引导子女进行居家练习;还可以鼓励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一起参与一些游泳、骑行或快步走等轻松的体育活动,培养起子女良好的体育习惯。
6 构建亲子和谐关系
初中生虽然在思想和情感上已基本成熟,但在很多事务上依旧会受到很强的感性影响。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与考量,初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引导方面多下功夫,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帮助家长构建起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家长能够和学生以更加默契的方式共同参与到家庭体育作业的执行当中,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和父母一同锻炼的乐趣,为作业的有效完成注入亲情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拔河等简单的体育游戏比赛,鼓励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到“亲子同乐”的活动乐趣;当学生在训练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可以向家长提供疏导建议,并建议家长及时予以子女鼓励;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也要提醒家长对子女及时做出适当的表扬,树立起孩子们提升自身体育素养的信心。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不仅仅是塑造强健体魄的课堂,更是张扬青春、迸射活力、感受快乐的殿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块广阔天地。初中体育教师要切实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家庭作业设计过程中深入理解、贯彻“双减”政策的核心指导理念,围绕强化学生体育兴趣、完善体育作业设计维度、拓展体育作业形式、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以及构建亲子和谐关系等策略对体育作业模式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帮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乐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地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个人素质的路径与方法,使学生得以真正学好体育、用好体育、爱上体育,进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体育学习和体育综合素养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