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让星辰大海的征程没有迷途
2022-05-30
陆元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惯性导航领域的探路者和奠基者。
1945年,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陆元九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陆元九知难而进,选择攻读当时最前沿的惯性导航技术,并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29岁时,他便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陆元九毅然辞职,突破重重阻力,于1956年回到祖国。回国后,陆元九参与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新中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在“荆棘里拓荒”,共同开创了我国的自动化研究,点燃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星星之火。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陆元九一直保持着对创新的独到理解。在我国启动人造卫星研制之初,陆元九就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1975年1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回收成功。
陆元九对待工作认真而严格,他曾说:“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证质量。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九十九分都叫不及格,一百分才算及格。”神舟十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致信陆元九时说:“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气。”
2021年“七一”前夕,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百岁高龄仍心系航天的陆元九,将这枚勋章视作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荣誉。他动情地说:“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摘自“光明网”2022年7月7日)
◆素材解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这既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也是他们的人生写照。我们青年一代更应以此来激励自己,笃行不怠。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 知难而进 挑战前沿 科技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