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
2022-05-30王婉如
王婉如
[摘 要]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寻求思政教育网络实践平台的新发展,借助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息种类庞杂、良莠不齐等基本特征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困境。对思政网络平台教学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加强思政教育实践网络平台建设,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新时期推进思政网络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思政网络平台;实践教学;整合;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2-0031-03
如何理解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可以说,人类的认知过程及认知客体都是从属于实践的,教育教学过程本身更是通过不断寻求新的教学实践模式为学生建构起理论基础与价值教育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主体的成长发展与智能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紧密连接,精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计算、动态分析、精准预测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考点和切入点,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的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思政网络实践平台通过筛选、整合海量信息资源精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体特征,有效形成网络资源合力,守好网络思政空间的大门,进一步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于是从把握“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规律出发做好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高职院校思政网络平台的现状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不断更新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思政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探索。为深层次落实思政教学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理念,各高职院校积极推动集校外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现场教学、校内实践活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分享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网络实践教学。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尤其是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互通共享、线下学习与线上数据分析的精准对接、平台间的协同育人实效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建构完整的教学体系,致使师生互动未触及思政教育教学的根本层面——育德铸魂。经研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网络平台资源出现学科门类构建不规范、资源分散不统一的现象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涉及不同年级、多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学生隶属于不同年级、不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于网络平台的选择繁多,各类平台大多只就思政教育实践的某一方面进行单一重点研究,导致出现教育资源分散、原则理念模糊、教育过程不完整的局面,使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学科间的联系,无法完成线上线下的转换。同时,现有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没有依据学科门类进行科学划分和体系化整理,只是网络海量信息的简单叠加,忽略已有学科间所具有的逻辑架构和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元分散的网络资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产生一定阻碍,难以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二)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多采取学生自行上网搜集资料并参观校外红色教育基地或观看网络视频资源、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从实效性上来讲,首先,统一组织学生参观校外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受到组织管理困难、人力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阻碍,无法有效完成实践教学资源的深度转化;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理论基础较差,网络有效资源整合能力欠缺,致使实地考察、参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同时缺乏实践教学的后期反思性考核;从师生互动层面来讲,简单地上传学习资源和发布作业与讨论难以建立良性且深度的师生沟通渠道,互动沟通不及时、形式乏味单一,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呈现重形式轻内容的割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提高,无法凸显出网络资源的教育作用。
二、思政网络平台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統教学空间的限制,降低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实体教室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占比,如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大班授课模式、纯理论教学难以真正使思政育人观念入脑入心,集体实地参观等实践教学方法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多方限制,这使得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始关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整合工作要求探索和构建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切实融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对网络资源的科学甄别和有序整合,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同向而行,这种高度重合意味着人的主体生活、关于人的社会统一性问题的思考、信息资源的获取路径都更多依赖于网络客体,虽然资源更加丰富,但存在网络异化现象,如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中通过劳动得以满足需求、实现发展的合理关系容易被数字化的网络空间所侵蚀和异化。当然教育主体中的教师也因为技术手段的发展而陷入工具理性的思潮中,缺失价值理性。从这一维度出发,整合和建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将思政教育主客体互动延展至网络空间,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思政教学的智能信息化和学生自主协作式学习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探索工作的重大创新。通过做好网络平台数据资源的计算和分析,有效摸索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多维度实现对学习成果的可评测、可分析,从而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工作对培养现代化职业人才的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的有机突破。
优化教学资源整合,加强价值观引导。我们知悉,关注“人之为人”的本体性意义和价值属性是思政育人工作的核心理念。随着国家与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与输出模式悄然发生改变,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工作成为新时代教育之问。学生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使用往往伴随双重性,在新知识的快速更新中又缺乏条例梳理和准确度考量。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建构的重要时期,片面搜集和吸收网络信息易受负面信息影响和诱惑,同时常态化自我索取信息资源的习惯致使他们的自我奉献意识和诚信观念缺失,随之而来的是精致利己主义思想的催生和泛滥粗糙的文化复制现象,这种价值观偏差无形中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冲击。那么,“何为思政”应该是我们做好网络资源整合工作思考的重点,一方面,思政实践网络平台资源整合意味着应从意识形态领域对网络空间加强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规范网络阵营的舆论主导工作,拓展思政育人空间,增强育人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政本意为“思行善政”,通过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师生共建共享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网络思政空间建立的本质意义。
三、思政课网络平台教学资源整合的路径研究
网络思政空间的探索是立足于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受教者和施教者理念的适度融合。对于受教者而言,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的整合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学习习惯与理念,让受教空间不断扩大,多维度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施教者领域出发,意味着从案例整理、资料拓展、实践活动设计等多角度整合教学资源,结合网络社会交往的基本特征发挥思政育人作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人格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持续性生成过程,即在人格的培养过程中,知识储备、情感价值观、行为意识都是教育应该关注的层面。新时期网络技术的革新拉近了学生与网络之间的距离,从网络客体到学生主体,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以多种传播方式进入学生视野,或隐匿或碎片式。学生主体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参与者”,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有所下降,但本质层面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地位并未发生转变,教育者应充分发挥资源合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动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指导作用。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特征,思政课实践网络平台应立足育人根本,注重优化资源的选取和推送工作。加强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教学资源的整合,树立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担当,积极构建网络空间校园育人文化,从情感层面积极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借助自身专业知识甄别网络信息,理性建构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提高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实效性,解决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另外,优化教学平台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个人与其团体是一个整体,人在团体内直接认知其中的成员,也在邂逅他人中达到自觉。”鼓励学生个体加深在网络实践平台的交往互动,通过自主获取资源和交流分享,培养他们自主抉择的能力,推动个性化育人理念的进一步完善。
(二)实现教学资源的多维度整合
實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是推动思政网络平台发展的最终目标,加强教学平台的专人负责制度,对平台资源学科门类的精准划分、网络资料的准确性、深度挖掘有效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多维度整合。
1.实现不同知识模块的精准划分
高职院校思政网络平台严格根据不同学科门类对课堂教学资源、理论文献链接、拓展阅读、互动讨论、实践专题等精准划分资源库区域,完成课上与课下的无缝连接;优化平台网页排版工作,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充分保证网站资源的实效性
为提高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率,立足学生网络视角扩充多种类资源分享,如网络视频、优质文章、慕课链接等。因此必须注意:一要加强网络层级安全监测,上传资料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和筛选,确保学习资源的政治性和准确性;二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精准制定解决方案,保证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推动思政教师及时做好互动讨论板块的创意探索工作,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及时答疑解惑,从一人思考到生生互动联合,增强学生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度开发、挖掘校内外有效资源
为保障思政教学育人工作理念的落实,思政网络平台还应深度挖掘校园文化建设、学科建设、职业人才培养理念、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的有效资源。以“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为例,思政大课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分门别类地结合典型案例构建专题教学,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在建构中国话语和叙事性体系层面进行创意设计和柔性互动,有效塑造中国形象,加强学生的情感价值认同。
(三)建构多元化学习模式
优化考评机制,打造个体自主学习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其特殊课程属性,更要求在不断完善全过程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关注差异性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立足大数据计算、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形成科学评测和动态分析,除了通过基本信息设置、定点测验和基础考核工作外,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喜好形成评测,及时更新学习资源。从学生角度来看,有助于从宏观角度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整体性认知,从而主动制订学习计划,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师层面来看,通过后台大数据计算及时掌握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于不同学习模式的占比,从而有效调整授课模式和教学资源模块占比,优化课程管理。
立足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推动多元学习模式建构。在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中,引进优质资源开放课程,设计多元学习方案,加速教学资源流动和更新,实现教学过程由点及面的全方位转化,帮助学生优化时间管理观念;集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师生交流平台,推动师生关系从“单一向度”转向双向互动,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呈现独立的个体学习模式,而是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大融合,在加强学生对和谐社会交往关系的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覆盖。
四、结语
整合思政网络平台教学资源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和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换。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思政网络平台的本质特征,扎实做好思政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整合工作。首先,教学资源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主线,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要目标,切实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教育工作发展理念,从立德树人的根本层面解决引领人、塑造人的问题。其次,坚守好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大门,实现良性引导的实践教学目的。最后,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打通教学门类、教学空间、教学实践的隔阂,真正推动大数据视域下的技术手段与思政育人价值体系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关永中.谢勒与知识社会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46-47.
[3]罗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规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9.
[4]陈小华.大数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策略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7):32-33.
[5]万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56-57.
[6]马福运,侯艳娜.深度整合:“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5):118-12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