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元旦微视频《永远的牵挂》推进微视频融合发展
2022-05-30尚鹏
尚鹏
关键词:短微视频;融合发展;手机新闻:新风口
2019年,首届中国短视频与直播联盟奖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短视频制作者和平台的活力。2021年12月24日,由首都文明办主办的“冬奥有我文明服务”窗口文明服务全网短视频征集大赛揭晓,最终50部优秀作品从1000余部报送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当下,视频逐渐渗透网民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新闻传播活动也将迎来手机短视频融合发展新风口。
中国互联网中心2020年调查报告显示,视频是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形式,使用时长占比近三分之一,高于即时通信和网络新闻。随着5G商用普及和AI技术的大量媒体化应用,企业也迎来短视频融合发展战略布局的窗口期。
笔者观察发现,继2021年底解放军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短视频“星火接力者”之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2022年1月1日推出新华社短视频《永远的牵挂》,拉开主流媒体向微视频领域进军的序幕。
视频按时间长短可以区分为长视频、短视频、微视频。而对于微视频尚未有明确表述,笔者认为就是指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器材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拍摄照片或下载网络照片、视频等手段,经各种视频软件加工制作,上传移动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短则两三秒,长的一般在15秒左右的精彩视频片段的统称。
微视频,因其播放时间短、内容广泛、形态各异,包括微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新闻纪实、生活娱乐等,不断满足网民互动、娱乐、快餐化需求,备受广大网民喜爱和关注。
适应碎片化时间,长视频、短视频正向微视频发展
目前,音视频产品包罗万象、音视频平台层出不穷,正助力制作者由长视频、短视频向微视频转变,颠覆着以往人们获取知识、休闲娱乐听观等生活方式。微视频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热点,不仅适应新时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刷手机习惯,也可满足网民碎片化的休闲娱乐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移动终端普及应用和5G网络的提速,短平快的即时传播视频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用户的青睐,为网民提供视频享受和娱乐体验。
人工智能不断被运用于视频制作,使长视频、短视频、微视频制作、加工、合成、剪辑更加简单快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合成加工剪辑,就可精选出独具特色的内容产品,还可把该产品套入创作者满意的各类素材模板,快速上传至自己的视频平台账号或上传朋友圈自动生成相匹配的音乐。所以,每个人既是视频制作者,也是观众。
网红经济、耳朵经济的出现,微博、秒拍、快手、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纷纷入局视频行业,逐渐崛起一批优质视频内容创作者,由此还形成不同空间地域线上协同制作。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88.3%。加之,快手、抖音竞相采取春节发红包,2021年上线极速版看视频去赚钱、邀请好友赚钱、直播送礼等奖励机制,吸引了更多用户。同时,主流媒体也纷纷入驻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平台,开始转向视频领域。此后,一些高学历专业人才也开始进入抖音、快手、微信视频等平台,从事科普内容生产工作。由于视频制作简单、受众广泛、渗透力强,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壁垒,能够抵达传统科普活动较难以触及的下沉市场,从而让知识触达更多人群。有的博士学历的创作者,借助科技、财经、教育、军事等专业领域平台优势,同样收获了数以万计的粉丝。
适应网民碎片化时间需求,各种视频平台开始向微视频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新算法、物联网、VR/AR等数字技术为微视频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各种秒剪、花瓣剪辑等软件,为微视频制作按下快捷键,在公共场合随处可见刷屏幕或戴上耳机听看视频人群,已经成为通勤、遛弯、运动、健身、送孩子上学等移动场景的黄金搭档。
目前,长视频的发展举步艰难、进入寒冬,短视频、微视频更能适应网民快餐化的娱乐生活。如制作者对长视频内容进行剪辑出精彩片段或者分几次剪辑播放吸引关注,但也呈现出泛娱乐化、低俗庸俗媚俗的趋势。为了促进短视频健康持续发展、摒弃不良信息内容、遏制有害内容传播途径、防止虚假信息内容蔓延、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互联网视听节目相关管理规定、内容审核相关准则,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1年l2月15日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就明确要求短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不得出现“展现‘饭圈乱象和不良粉丝文化,鼓吹炒作流量至上、畸形审美、狂热追星、粉丝非理性发声和应援、明星绯闻”等内容。
视频封面、标题+网络直播新闻成为吸引用户眼球的标配
目前,短视频新闻已经成为广大用户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这不仅仅是因为互联网发展从电脑向移动终端拓展、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等技术层面的牵引推动,更有受众习惯使然的内在动因。手机网络新闻主要来源渠道为新闻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移动视频平台。
新闻视频的本质不是有趣有乐逗笑,而在于提供真实的新闻价值,属于一种流量内容,拥有极强的时效性。尤其是突发事件,网民既想知道真相更想亲眼目睹场景,本身就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热点,此时主流媒体视频就成为网民第一选择。现在人们更爱看短视频,不少主流媒体也根据受众观看习惯的變化尝试制作短视频宣传报道两会等内容,取得了成功尝试。主流媒体推出短视频+新闻移动客户端产品,把上午或者一天会议要点浓缩在视频中,越来越受到网民欢迎。新闻移动客户端产品也开始由文字转向图文并茂、文字与短视频融合发展,为网民精心呈现两会盛况。
当前,以短视频、微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型视听传播形态成为人们信息传播和日常表达的重要方式。《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显示,网络直播领域增长迅速,市场规模达1134.4亿。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占比最大,达2051.3亿,对网民的吸引力最强,仅次于即时通信。随着短视频、微视频与直播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各地纷纷扶持短视频、微视频与直播产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积极推动行业创新发展,营造正能量网络环境。
短视频、微视频、直播新闻是全媒体表达的新闻形式。其要素包括新闻消息、新闻人物和会议图片、音频、视频,听读观一体,具有传统媒体与各种新媒体融合的表达形式,及时向受众传播丰富全面、通俗易懂的新闻信息。既可利用各种视频平台传播,也可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融合传播。长视频、短视频、微视频、新闻直播都具有适应受众的特点,与传统电视新闻联播、新闻报道的表达形式截然不同,主要以“动听的音乐+优美的音效+喜爱的画面”为主的叙事方式,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进而吸引受众。
终端随人走、刷屏随时看,谁吸引受众眼球,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粉丝,谁就能赢得先机和主动,谁就在媒体融合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此,媒体界就彼此展开各自推送的产品阅读量、点赞量的竞争。如今,全国各家媒体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浩如烟海,网民浏览阅读各种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推送的文章、视频时,往往聚焦于视频新闻标题和封面图片,觉得新闻标题、图片具有吸引力就会打开,如果内容可读性强、有哲理、有新闻温度、有权威可信度,就会推荐到朋友圈、转发到微信群分享。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信公众号、新闻移动客户端文章对标题的打造则截然不同。从新闻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来看,传统媒体标题制作常常追求用极为简洁的话语把文章的中心思想高度概括出来,制作者宁选一词,也不选一句,而微信公众号、新闻移动客户端则反其道而行,设法用疑问句来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欲望。而视频是否吸引读者,聚焦点不仅在视频标题上,也在视频封面上。也就是说,新闻标题、封面图片决定了网民第一点击率,而内容、主播声音决定了网民第二次转发率。而新闻舆论焦点是最能吸引网民眼球的信息点。调查发现,朋友圈好友在人来人往的地铁、公交车上,在乐声悠扬的广场上,在漫步公园小路和静坐等待时,他们最喜欢浏览阅读朋友圈、视频号中抢眼球的视频新闻和公众号推送的微视频、新闻标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栏目中,主播借助接地气、语重心长的话语、多元表情的体态,备受网友们的关注,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全国各省制作的短视频新闻中,无论是Vlog视频还是MG动画,都想尽一切办法与受众进行情感互动,以此吸引受众在移动中随时听观。
短视频与微视频融合发展,听观全国两会成为常态
2020年、2021年全国两会,因疫情防控需要,视频采访成为主要选择。为了适应网民碎片化时间机不离手、眼不离屏的阅读习惯,全国各家微信公众号、新闻移动客户端、视频平台发力制作首发直播新闻、H5产品,争先恐后、争分夺秒推送短视频、微视频新闻或直播新闻等,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这其中,主流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其丰富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高素质的编辑记者人才和长期积淀的作者读者群体、日积月累的海量内容资料等优势,快马加鞭打造新媒体矩阵,坚持内容+技术、移动优先传播原则,整合内容人才资源,重点打造新闻移动客户端、短视频、微视频,发挥一线记者现场采访、参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发力制作很多非常有意思、有特色的移动短视频、微视频、H5产品,让网民感觉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通过线上视频采访、现场会议报道,尤其是直播新闻,更能让受众第一时间聆听两会好声音、听到两会好举措,有力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正能量,高唱主旋律。
重大主题微视频是全国两会新媒体报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备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既着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又立足贴近社会、受众心理,精准表达、表述重大主题,传递丰富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推出全国人大代表《我是十四亿分之一》宣传主题微视频,讲述几位来自抗疫一线和日常工作中的全国人大代表的感人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短片《热剧主角“现身说法”:民法典将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说、动画、影视剧画面等多种简单明了的表达形式,让受众观看后感受到党的温暖。人民网推出的《当哪吒遇上民法典》《“桃园三兄弟”用上民法典》等创意动画短视频,通过选取受众都熟知的经典形象来生动阐释民法典的核心要义,让观看者受益匪浅。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摒弃传统的视频单向叙事方式,达到了新闻内容的多重演绎。新华网相继推出《风雨无阻》《决战倒计时》《洪流》《法治的信仰》等作品,用精巧的构思、精彩的画面、精美的特效、精准的表达把重大主题融入视频中。光明网推出4期《我们的“脱贫style”》,以“代表声音+动态漫画”的形式展现基层全国人大代表们的脱贫方法,讲述脱贫攻坚为百姓生活带来的生動变化……
其它商业网站客户端、视频主播在主流媒体引领下,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不甘落后主流媒体传播速度,也为网民提供全国两会有关报道内容,如有的网站、移动客户端、视频平台运用直播、短视频、微视频等多种宣传报道形式,转载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流媒体新闻移动客户端产品。
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省市电视台、县级融媒体中心,都开始发力制作短视频、微视频产品,以电视端的新闻生产为主,以移动端的短视频微视频新闻生产为主进军适应受众碎片化时间需求。同时,招聘有专长的人才,吸引视频制作者参与到短视频、微视频新闻生产中来,与用户建立协同生产机制,以此提高媒体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