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5-30卫晓娅李娟王惠平李清正刘晓王继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4期
关键词:伦理学思政评价

卫晓娅 李娟 王惠平 李清正 刘晓 王继红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层面同向同行。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指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实践,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融入情感体验教学法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能够促进护理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34-0062-04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1]。护理伦理学属于德育属性较强的护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一般伦理学原理为指导,研究护理职业道德,课程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人文性。护理学科本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护理实践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要素。护理伦理学课程的人文社会科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高[2]。在护理伦理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互相促进。

混合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混合式教学包括学习理论、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意义上的混合,狭义上的混合式教学专指线下和线上教学的混合[3]。本研究中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既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混合,也有线上线下的联动。本研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突出培育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通过团队研讨、精心设计、深入挖掘、实践反思,探索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着力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一、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改革背景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日新月异,护理伦理新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健康中国”理论的提出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家和社会对医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都有了新的要求。护生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求,自觉进行新时期护理职业道德凝练、提升和建设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由此,护理伦理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效果和改革备受重视。一方面,在护理伦理学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选择适宜的思政元素切入点,建设思政案例库和视频资源库,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浸润与熏陶,在专业课中运用情感体验激发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护理教育中实施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

在十九大精神的推动下,教育部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4]指出,要突出强调大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使其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思政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德育目标,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向性

本课程围绕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设定立体化课程目标。注重德育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引导护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以讲解“护理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中的“美德论”为例,利用曾子杀猪的典故作为学前案例,导入课程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培养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落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的价值准则——诚信,着眼于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利用全社会的道德共识,引导护生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全方位的伦理修养。具体的德育目标、思政融入点和教学方法见文末表1。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身边的榜样,因其真实性、可亲近性,更有感染力和教育价值。以“护理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中的“尊严与价值”这个知识点为例,用学习强国App推送的关于平顶山学院学子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冬奥的实例激励护生,“在这场全民关注的体育赛事志愿者队伍中,有3名平顶山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毕业生王浩、在校生张希龙、张耀磊同学现已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延庆两个赛区开展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全情投入这场冰雪盛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冬奥助力”。用往届学长的成长经历启发护生,把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服务发展、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利用身边实例,发挥见贤思齐的榜样力量,围绕尊严与价值进行思辨,加强知识点的掌握与价值观塑造的融合,将德育树人的成果案例作为课程总结的升华和内涵延伸。

(三)线上线下联动,融入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践行伦理修养,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组织案例教学、情感体验、小组讨论这些教学活动前,教师会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分组任务,明确提出护生的自学内容与学习目标,并通过提供课前阅读材料、推荐参考文献、书籍、影视剧、相关网站等方式,帮助护生在讨论前完成相关知识储备和积累,并结合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护生课前准备情况。借助信息化技术融情景剧扮演、模拟辩论、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于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护生的伦理决策、沟通、表达、共情、思考、观察能力。通过体验不同角色感受、分享各自内心感悟,增加护生的角色体验,让护生感悟生命、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中渗透护理职业精神,自觉遵守护理伦理规范,提升人文关怀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地、透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必须培养护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自学是输入的过程,给予护生展示的舞台,展示学习成果是输出的过程,布置小组任务,让护生自由组队,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合、完善、提高,用输出倒逼输入。如此,不仅可以提升团队的沟通、合作能力,而且利用同伴教育增加課堂参与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更容易分享经验、知识和信息。

以“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道德”章节为例,组织情感体验活动,课前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分组任务,要求护生编创剧本、选角、排练,通过沉浸式的情景剧展演激发护生自主探究,提升解决临床情境中的伦理困境的能力和护理伦理修养。剧本编排要求科学严谨,能够体现不同科室的特点和伦理规范。情感体验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呈现、还原或再现教学内容,使护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思考和领悟。在教学活动中践行伦理修养,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获得提高。

护生为了在课堂展演中有更好的表现,避免出现专业性错误,课下反复研讨剧本,跟各科老师求教咨询,竭尽所能地搜寻可利用的道具,组织排练,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护生的语言表达、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部分性格内向的护生,对于这种类型的情感体验活动,刚开始感觉压力较大,比较抵触,但随着教师的引导,活动的推进,排练次数的增加,也逐步融入其中,并能在课堂内外营造出融洽的人际氛围。收集学生反馈时,护生普遍认为乐在其中,并没有因为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而萌生抱怨。分组任务结束后,择优拍摄成微课视频,上传网络学习平台,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转化成视频成果,护生也引以为傲。这样做,丰富平台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积累了身边的榜样,增强了持久的教学效果,为推进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四)重视教学过程评价,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

通过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形式,对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及时了解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保证课程思政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评价方式混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利用提问、主题讨论等教学前测手段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利用小测验、学生反馈、分组任务等教学后测手段进行形成性评价,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便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

例如,在讲解“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这一章节时,以往经常利用案例分析法组织教学活动,不论什么样的案例,结论基本都逃不出教材中总结的伦理规范和伦理要求,护生按图索骥,从课本上轻松找到答案。作为作业发放时,答案也容易出现雷同。因为缺乏挑战度和创新性,护生容易出现课堂参与度不够或者作业完成过于敷衍的问题。将案例分析升级为主动探索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把易于复制粘贴作答的规范要求输出为活生生的情景剧展演,一方面避免了作业抄袭,另一方面也符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同志提出的“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这有利于促进护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护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剧本编排也能反映医学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护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于教师备课和护生课下自主探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团队合作完成分组任务的形式,计算小组得分,提升护生的自我价值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剧本编创及情景剧展演的评价过程中,综合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和自我评价4个方面进行形成性评价,尤其注重道德规范的掌握和道德行为及道德表现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使护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激励护生学习,帮助护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护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引导护生探究式学习,从亲身体验出发,让护生在“做”中学,激发护生从个体、家庭、社会、法律、管理等多角度思考伦理问题,同时引起护生的共鸣,增加护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团体力量帮助护生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共同成长。

三、结语

修订教学大纲,凝练专业与思政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过程评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探索路径,旨在增强课程思政的方向性、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护理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丰富了教学思政内容,有效实施了德育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在思政引领下,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改革,使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得以延续。继续推进情感体验教学法,激发护生自主探究能力,加强护理学课程人文教育,使思政教育与护理专业课程浑然一体。注重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培养也是实施思政教改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持续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广泛思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探索恰当的融入途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不断创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理念、医学前沿动态和新近发生的典型思政案例等融入教学,注重挖掘护生身边的榜样力量,正如陈宝生同志提出的,“不能把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拔高起来”。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医理和思政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避免生搬硬套。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如何走出教室,走入医院、社区、养老院等工作场所,从课堂模拟的情感体验升级到与临床结合、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的实景情感体验,让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更加社会化、本土化、情感化。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J].中国电力教育,2020(6):6.

[2]余惠琴,华筱娟.《护理伦理学》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5-76.

[3]刘徽,滕梅芳,张朋.什么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难点?基于Rasch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0):82-87,108.

[4]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14-23.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引领下的护理伦理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Wjlx2021087);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护理学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豫教〔2021〕21548);2021年河南省医学院教育研究项目“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研究”(Wjlx2021095);2019年平顶山学院应用型课程项目(2019-YYXKC26)。

作者简介:卫晓娅(1982—),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通讯作者:王继红(1975—),女,汉族,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猜你喜欢

伦理学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