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深层学习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
2022-05-30徐娟梁慧云
徐娟 梁慧云
[摘 要] 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学生高质量学习成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基于江苏某高校287名本科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数据,对大学生深层学习状况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构建教师授课、深层学习、学习结果的路径模型图。研究发现,大学生深层学习水平普遍较低,其中大四学生深层学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教师授课、深层学习对学生学习结果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教师完善授课技能,提升学生深层学习水平。
[关 键 詞] 深层学习;教师授课;学习结果;影响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42-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体系逐步建立。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人才才能适应新时代并引领新时代。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汲取真正有用的知识,成为教育面临的直接问题;同时,学生面对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学会选择、分析知识,并将其内化为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学生高质量学习成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习才是高质量的学习?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构建了高质量学习的两个重要维度:第一,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是高质量的;第二,学习者是否达成了高质量的学习结果[1]。高质量的学习方法是高质量学习的最主要、最关键的方面。高质量学习方法就是“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是指大学生以理解知识、发展自身的能力为动机,通过关注知识背后的原理、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监控和反思自身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法。深度学习是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其直接指向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如何促进大学生深层学习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已有研究主要包括深层学习的内涵、影响因素、促进策略及意义四个方面。从深层学习的内涵来看,深层学习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2],其基于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和“内在动机”,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学习方式[3]。在深层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内部因素中如学习观[4]、个人基本特征及客观情况[5]均能够影响其学习方式;外部因素中学习情况、教师授课等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6]。在深层学习的促进策略中,肯定教师在学生深层学习运用中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环境[7]、教学内容、教学方式[8]以及教学评价上提出建议。对于深层学习的意义,从学习收获、能力进步[9]、情感发展[10]等多方面阐释深层学习的积极影响。
已有研究为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但对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测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大多借鉴国外研究量表。中国学生的深度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国外的量表并不能准确测量出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本研究结合中国大学生学习实际设计问卷,通过对大学生深层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20世纪70年代,约翰·比格斯提出学生学习的3P模型,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由预测(Presage)、过程(Process)、结果(Product)三个环节组成,预测是指学生个体特征中的先有学习经历、个人背景等,他认为学生的先有经验会影响其对学习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1,预测因素主要指学生的个人背景和教师授课情况,过程因素是指学生的深层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的能力进步情况。
(二)研究问题
根据本文的研究框架,将教师授课情况作为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影响因素,探讨深层学习与学习结果的影响机制。具体研究问题为:(1)大学生深层学习的现状怎么样?(2)教师授课情况对学生学习方法存在什么样的影响?(3)大学生深层学习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
(三)研究方法及对象
在借鉴已有研究及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学习方法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个人背景、教师授课情况、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结果量表。其中,学习方法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为0.895,信度良好。本研究主要采取SPSS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分析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基本现状,同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深层学习方法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建立教师授课情况与深层学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教师授课对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影响;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检验深层学习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江苏某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10份,剔除少量不完整的样本之后,共收集有效样本287份,问卷有效率为92.58%。其中,男生136人(47.4%),女生151人(52.6%);大一年级学生83人(28.9%),大二年级学生91人(31.7%),大三年级学生59人(20.6%),大四年级学生54人(18.8%)。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基本特点
首先,对大学生深层学习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大学生深层学习平均值为4.08,在6分制的标准下,深层学习的得分并不高,表明总体上大学生的深层学习水平较低。另外,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深层学习进行差异分析,女生深层学习水平高于男生,但进一步t检验发现两者并没有显著差异。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深层学习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大四学生深层学习水平最高,大二学生深层学习水平最低,进一步检验发现大四学生的深层学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二)教师授课与深层学习之间的关系
对教师授课与深层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首先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四个因素评价存在差异,对于教师授课中充足的课前准备以及清晰的授课过程评分较高,分别为5.10、5.15,对于合理的考核反馈评分为4.62。但对于授课过程中深入的师生互动评分最低,平均分为4.32,表明教师在师生互动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对教师授课与深层学习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如文末表3可以看出,教师授课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四个因素与深层学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清晰的授课过程与深层学习之间的关系最大,系数达到0.476,表明其相关性最强。对教师授课与深层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背景变量中,性别对深层学习不存在显著影响,年级对于深层学习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教师授课四个因素对深层学习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深入的师生互动对学生深层学习的影响最大,最终模型可解释25.6%的方差。
(三)深层学习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教师授课与深层学习之间的分析可知,教师授课能够影响学生的深层学习。因此,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分析中,将教师授课的四个因素纳入回归模型,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教师授课对学习结果存在显著的影响,方差解释率达21.1%。将深层学习纳入模型后,模型依然呈现显著效果,深层学习对学习结果存在显著影响,影响系数达0.414,最终模型的方差解释率达44%。这一结果表明教师授课、深层学习均对学习结果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且教师授课也可通过深层学习对学习结果产生间接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通過以上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现状、教师授课情况以及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深层学习方法处于较低水平
经过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大学生深层学习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层学习指大学生以理解知识、发展自身的能力为动机,通过关注知识背后的原理、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监控和反思自身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高质量学习。因此,提升学生深层学习是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深层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女生深层学习水平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善于思考,在课堂中较为认真。
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有重点地关注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针对性的任务;另外,在不同年级学生深层学习水平的比较中发现,大四学生深层学习水平最高,而大二学生深层学习水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导致学生存在敷衍的状态。因此,不同年级的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促进学生深层学习方法的运用。
(二)教师授课与学生深层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对教师授课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中发现,教师授课能力较强,尤其在讲课时充满激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对教师授课与学生深层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发现,教师授课的四个维度与学生深层学习均有密切联系,这与已有研究类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陪伴者和促进者,其授课水平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方法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授课过程中,深入的师生互动作为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增强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与学生深层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另外,清晰的讲授对学生深层学习的影响也较大。已有研究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法导向高质量的学习。因此,教师对学生深层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等途径促进学生深层学习。
(三)学生深层学习对学习结果有显著影响
深层学习方法是高质量的学习方法,在本研究中得到充分证明。学生深层学习对能力进步的影响中,其影响系数较大,贡献率也较高,均表明深层学习对学习结果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深层学习是基于学生兴趣,由学生学习内在动机驱动,因此学生会自发自觉地进行学习。同时,深层学习是学生进行综合、反思、批判、构建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带着很多问题进入课堂,并且不断思考与复习,体会学习带来的满足感,那么学生自然会收获更多、进步更多。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必然要帮助学生树立深层学习理念,并提高其深层学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John Biggs.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ning at Uni-versity:What the Student does[M].SR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
[2]张所娟,廖湘琳,余晓晗,等.深层学习视域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2):147-151.
[3]刘宇,解月光.大学生深层学习的过程研究及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7):56-62.
[4]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33(2):109-121.
[5]于海琴,石海梅,孟艳华,等.环境、人格对拔尖大学生学习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4(7):62-70.
[6]杨凌燕,郭建鹏,史秋衡.我国大学生课堂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6):45-51.
[7]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8]温雪.深度学习研究述评:内涵、教学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1):39-54.
[9]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7):51-55.
[10]陆根书.大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学习情感发展的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66-7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JB109)。
作者简介:徐娟(1981—),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梁慧云(1992—),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