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审思与探索

2022-05-30陈小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红色育人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全新的方式,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助推“三全育人”落地落实。地方红色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域优势,是“课程思政”的显性资源。地方红色文化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将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课题。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深入研究,重构课程育人的立交桥,这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聚焦和亟须破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难题。

[关    键   词]  红色文化;“课程思政”;审思;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30-04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历史源泉,也是培养中国精神、中国担当、中国力量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当下,高等学校结合校本资源开启云课堂,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指导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本文结合地方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分析教师主体、教学方式和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展开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一、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一)共同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重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拔节孕穗期”为当代大学生增添鲜明的政治底色。蕴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地方红色文化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耦合性

地方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有共产党员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有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时代品质,还有中国人民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这些无不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信念以及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2]地方红色文化有跨越14个省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还有“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等等。[3]这些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地方红色文化,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优秀的教学素材,为引导青年求真务实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依据。

(三)互动性

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中,以就业为导向,肩负着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立足地方发展实际需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高校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是高校课程育人政治方向、教学途径及生动实践的需要,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自我辨识力、批判力,增强当代青年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4]积极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三全育人”的迫切需要,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四)大众性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互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具体化、通俗化的内容,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地方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地方红色文化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切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红色文化传播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困境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必须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教育受众的代际更新等原因,使得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遇到了困难。在创新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及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过程中,存在教学主体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知不足、学校育人机制不健全及传播方式难以创新等重大挑战,导致教育成效与预设目标差距甚远。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的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能否得到有效落實关键在于教师,尤其是教师的思政意识和素养。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关系到教师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文化自信,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以及终身发展,关系到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教育教学中,认识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才是迈开“课程思政”的第一步。然而,大部分专业教师思想上还存在懈怠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着学校具体考核要求,总认为不会做、不熟悉;“靠”同事或专业带头人,希望他人先做,而自己常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要”的是一份安逸的工作,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准。如果学校没有明确考核要求,便“一意孤行”地认为教好学生一门技能才是“硬道理”,忽略了思政育人的重要价值。对于文化素养的自我提升,尤其是红色文化素养的提升更是心不在焉,从而导致重技能水平提高,轻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重学生学习显性结果,轻思政育人的隐性价值。这一重要原因使得教师很难用心去学习研究思政育人与课程教学同向同行的问题。

(二)受教育者受社会环境复杂因素影响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处于社會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竞争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变革频繁,社会对人才标准的提高,各种压力增大,不稳定因素增加,学生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伴随着历史环境与社会思潮交织融合,学生较容易受社会层面的非主流思想影响。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体占据学生大部分生活时间,学生之间人际沟通减少、关系冷漠,负面信息容易使得学生产生错误思想,给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带来挑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得不考虑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否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真正抵达受教育者的内心,无法引发情感共鸣,如此,受教育者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均给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三)学校协调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针对“课程思政”这一全新课题,大部分学校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标准设置、教学资源挖掘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足。如不同学科、不同生源结构背景下如何设立“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如何有效挖掘和整合地方红色文化,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这一系列问题出现均因缺乏协调育人机制,学校各部门之间联动薄弱,系统性不强,重复性探索较多。此外,红色文化学习效果或德育效果很难进行量化,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无显性体现,在学生的评先评优中,德育内容的影响力占比不高。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学校在“课程思政”的大潮中缺乏健全的育人机制,教师在教学时缺乏靶向性,生搬硬套、强行灌输,所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生在学习或汲取时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和没学一个样,最终使得地方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体现的深度不够。

(四)传播方式有待不断优化

当今校园已经被“00后”“占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很大改变。中青在线发布的《00后画像报告》显示,“00后”学生的特点是文艺程度高、注重个人奋斗、娱乐爱好广泛、“三观”正、对国家和集体认同感高。[5]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目前地方红色文化在专业课程中表现出的思政方式主要为理论传授,在通识课及其他课程中,则有现场沉浸式教学等,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课后只要求学生上交一篇心得体会,对展厅中呈现出的人物时代精神很少进行剖析;有的学校则通过校地共建让学生担任红色教育基地志愿者,传播红色文化,但是受学业、交通等影响,这类形式很难持久深入开展。在新的背景下,微技术不断进步、微热点层出不穷,红色文化传播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走进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地方红色文化对“课程思政”改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商榷。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为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肩负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地方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有着独特的地缘和历史优势,承担了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传承任务,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高校应该在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故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构建协调育人机制、搭建实践育人等方面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学生汲取精神之钙,体现“课程思政”的吸引力

“课程思政”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思政课程所承担的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把专业教育变得有深度、有高度,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追求。想要改变原有的重技能、轻思政的现象,就需要在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如在思政课以及通识课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利用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反射出的时代精神让学生汲取红色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营养,用中国的苦难辉煌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爱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结合课程特色调制成吸引学生的“课堂甜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地方红色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内容,使学生不断汲取精神之钙,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渗透到隐性思政课程培养过程中,使思政意识内化于心。如为理工科学生开展教学时,结合专业发展和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历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通过讲述身边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忠诚度;医学课程教学中,用身边的抗疫事迹诠释大爱无疆的精神,激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6]

(二)教师讲好红色故事,体现“课程思政”的亲和力

“课程思政”的最终落实者是教师,地方红色文化为教师所认识、易接受。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集中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可广泛利用地方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组织“课程思政”改革先锋系统地学习地方红色文化,挖掘与整合一批经典红色故事,构建红色文化知识体系,使地方红色文化成为学习领悟党史、不忘初心使命的重要方式。通过竞赛、培训、激励等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教师思政教学水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运用符合青年学生语境的交流方式,把红色故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让真实的革命史料、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更有亲和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力量,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从而更好地汲取和传递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最终实现红色文化与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思政育人效果。

(三)学校打造红色名片,体现“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学校作为“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单位,要在方针、政策上下功夫,要结合自身校情,打造红色文化名片。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需要从制度和精神层面考虑。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打通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成立“星火讲堂”等红色文化宣讲团,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和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打造校园红色名片,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保障。“课程思政”的实践先锋要认真制订红色文化学习计划,制订工作方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具体时间节点、成果表现形式以及效果评价体系等。在精神层面,在微技术上大做文章,通过微信、微博、易班、抖音和快手等平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学生易接受的微视频、小动漫等,宣传红色文化知识。在重要红色文化节点,如建党、国庆、清明等时段,开展时代有我大接力、红色经典永传承分享会等红色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在不同时空中接受红色文化。

(四)学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体现“课程思政”的协同性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突出强调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为高校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地方红色文化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是培育新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三全育人”实施方案,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合力为落脚点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协同机制,不断完善育人工作体系。构建责任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领导,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师协作的责任协调机制,提升师资队伍能力,二级教学单位以培带训、以赛带训,培养造就一批青年骨干;构建综合发展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施策,系统架构以理念、内容、方法、队伍、机制为主要抓手的立体化改革发展路线图,实现学校课程、组织、管理、服务等各育人体系同频共振推动;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以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中的运用实效性为核心,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职业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核要素。

(五)政企校搭建实践平台,体现“课程思政”的生命力

充分合理运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将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的实践课程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动作。引导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情景体验、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的形式增长才干,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政府与企业结对共建育人基地,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广阔天地和丰富资源,让“课程思政”在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变得更具生命力。组织学生参与地方红色文化之旅,深入地方红色文化基地,开展情景式教学,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体会中国人民的奋斗征程,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通过参观各类主题纪念馆、博物馆和烈士陵园等爱国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提醒学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实践育人,在红色文化景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红色故事宣传员、基地服务导览员等。通过实践,让学生领悟基地中蕴含的红色文化以及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体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激发学生常怀感恩、披荆斩棘、奋力向前,这些均是“课程思政”的最终落脚点。

综上所述,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制订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困难,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区域优势,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价值,积极探索融合路径。在落实中重在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师生互动水平,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构建长效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助力“三全育人”,进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01)[2022-01-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7/01/c_112761 5334.htm.

[2]朱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4):145-149.

[3]赵月枝.地方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9(20).

[4]沈萍.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2021(27).

[5]中青在线.00后画像报告(全文)[EB/OL].(2018-05-04)[2022-01-01].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5/04/content_17156089.htm.

[6]李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Local Red Culture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HEN Xiao-xia

Abstract:As a new open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various subjects and boost the implementation of“three integrity education”. Local red culture has significant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is the dominant resour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red culture will be the only way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eaching reform,and also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ree integrity education”.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red culture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n be deeply studied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students,teachers,schools and society to reconstruct the overpass of curriculum education,which is a practical probl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all educators focus on and need to solve urgently.

Keywords:Red culture;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hinking;exploring

①基金項目:江苏省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地方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资源融合开发与利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陈小霞,项目批准号:2020SJB0605)。

作者简介:陈小霞(1982—),女,江苏连云港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