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与探索

2022-05-30张玉荣

小康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中国式广东现代化

张玉荣

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那么广东的实践案例、创新样本,就是这一过程中的“燎原星火”。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广东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优势。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再次抵达重要历史性时点。

举世瞩目的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论述,清晰地描绘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样貌,也绘出了一整套完整、精确、翔实的任务表和施工图。

广东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经济大省、第一外经贸大省,其现代化建设在全国“一盘棋”中具有重要典型意义。近年来,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新的辉煌。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那么广东的实践案例、创新样本,就是这一过程中的“燎原星火”。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广东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新概念,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不能割裂的统一整体,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完整准确地坚持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有方面的基本目标。”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表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广大人民群众对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1978年以后,广东省按照中央的部署,率先兴办经济特区和与建设沿海开放城市,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以珠三角为核心区的全省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广东省提出了率先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改革开放精神到今天仍是一脉相承,是广东的根与魂,也是广东的使命与担当。广东牢记嘱托,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劲动能。其中,推进粤港澳大灣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是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

在今年4月举行的广东省举办的“双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小康》记者了解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了2万多家。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构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展一系列重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比如,研发投入保持高强度,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居全国前列。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定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规划布局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一群一策”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深圳经济特区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40条首批授权事项基本落地;制定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获批首个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等。

“广东始终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在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优势作用,是广东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田秋生对《小康》记者说,要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特别是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统领,在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创新对外开放的方式、丰富对外开放的形态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新探索;要在不断扩大市场开放的同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实行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管理体制。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广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力推动创新工作。广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排在全国第一。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4002亿元、研发人员超120万人、发明专利有44万件,这些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介绍,广东主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下功夫。省里每年都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12条”等。在今年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广东的创新在新的高度上立起来强起来,深圳就是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是在着力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上下功夫。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这两大国之重器顺利运作,东莞散裂中子源一期顺利建成并在前沿科学和产业急需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集聚了一大批两院院士和高水平领军人才。广东还加快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三是在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下功夫。广东企业创新能力较强是很大的特色。目前广东有四个90%,广东省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广东涌现出华为、格力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四是在着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上下功夫。广东率先探索财政资金过境支持港澳机构开展研究,积极与港澳共建科研机构、高校和孵化基地,探索接轨国际的科创机制,汇聚世界顶尖研究团队。比如华南国家植物园,与80个国家的有关机构进行了密切的科技交流合作。

通过调研分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邓智平发现,近年来广东创新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积聚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研究所、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要素资源,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空前活跃,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广东增至17家,粤港澳大湾区达到25家首次超过纽约湾区,在四大湾区中名列第二。

响当当“广东名片”: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

2018年4月26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此后,广东省又相继提出“广东技工”工程和“南粤家政”工程。经过4年发展,“三项工程”在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

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杨红山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表示,三项工程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效。

三项工程有效服务“双区”建设、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国家战略。今年3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正式开港,为包括粤港澳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提供14项一揽子综合服务。实施“一试三证”培养评价模式,粤港澳三地联合组织了160批次、4289人次参加“一试多证”考试,3281人获得相关技能证书,推动港澳技能人才在湾区自由有序流動。

三项工程创造了技能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广东经验。三项工程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培训855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梅州玉水村让村民“一人学厨,全家脱贫”,从“煤炭村”蝶变成为“厨师村”,全村1000多人在外从事厨艺工作,每年带回家乡的收入超5000万元。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一人有4-6个岗位可以选择。全省家政企业2.68万家,从业人员超127万人。今年1-8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4.39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85.8%。广东就业工作连续4年获得国务院激励表彰,三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项工程深化了人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广东实践。推动“粤菜师傅”与粤菜产业协同发展,培养培训40多万名粤菜师傅,支持打造“佛味鲜生”“妈鲜网海鲜电商基地”等供应平台,培育了一批餐饮龙头企业。出台“预制菜十条”,发布7项预制菜团体标准和18项关键科技成果。推出乡村旅游粤菜美食点587个,评选出广东省“粤菜师傅名村”10个。成立战略性产业集群人才培养与评价联盟,推动院校与华为、腾讯、比亚迪、格力等企业紧密合作,成立31家产业就业培训基地,遴选1229家企业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凸显。省级重点扶持建设“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产业园、家政超市等载体54个,评选省级家政服务龙头、诚信企业101家,四星、五星级家政服务企业33家,各地涌现出“羊城家政”“德庆管家”“丹霞月嫂”等特色品牌。

三项工程拓宽了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广东路径,营造了技能人才茁壮成长的广东环境。围绕新形势下“一老一小”对家政服务的迫切需求,实施员工制家政企业引领计划,打造“南粤家政”综合管理服务网络系统,全省建成“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645个,15分钟优质家政服务圈覆盖面越来越大。广东成功承办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举办了两届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四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两届广东省“南粤家政”技能大赛,广东连续参加三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涌现出世赛标兵、粤菜名厨、家政好手、文化技工等技能人才品牌等。

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提升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样突出。虽然,广东经济规模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去年人均GDP超1.5万美元,一举迈过了世界银行标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但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付出大量心血,从推动“双转移”到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努力攻克这一短板。

邓智平向《小康》记者介绍,近年来,广东加快构建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投资布局、 产业共建等,努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全省 “一盘棋” 统筹机制和差别化区域政策体系保障有力,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凸显,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月13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专场。据新闻发布会消息,近年来,通过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补足发展短板,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在强化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核‘带‘区协同联动发展,全省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有效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改善,实现“市市通高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历史性地实现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全省一盘棋的统筹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核+副中心”深度协作机制,深入推进省内对口帮扶,实施一揽子支持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对重点老区苏区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县每年5000万元。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区域合作平台加快建设。

广东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国煌介绍,广东省实行差异化的财政支持政策,据统计,2016-2021年,“一带一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6789元提高到9044元,年均增长5.9%,缩小了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差距。

“广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发达地区中区域发展差距最大的地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始终是广东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田秋生谈道,在多年不懈努力、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广东进一步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全国意义。区位和发展条件差距,是造成广东区域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要在进一步改善落后地区发展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差别化财政、税收、人才、投资、产业等政策体系,引导人才、资金、产业等向落后地区集聚。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擘画美好蓝图

对于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代表、阳春市八甲镇官河村党总支书记廖高珍印象深刻。廖高珍与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绿色种养项目,把坚果、藿香、沙姜等产业不断壮大,让山区的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吸引更多村民回乡安居乐业。“官河村的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不是‘钱袋子与‘绿叶子两者选其一的抉择,而是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廖高珍说,目前广大乡村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她要深入学习贯彻报告精神,通过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形成乡村振兴绿色产业链,推动家乡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是这些年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广东的生动实践。在8月31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广东”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广东考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广东指明前进方向、擘画美好蓝图,赋予广东新的重大使命、重大机遇。

王伟中介绍,10年来,广东经济实力连年跃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大步。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5.23万元增长到9.83万元。市场主体10年来净增1039万户、总量达1526万户,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

广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2021年经济总量达12.6万亿元。广东全力支持深圳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全部落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起步成势。

广东持续推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建设。10年来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达5.9万家,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5万亿元,形成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10年研发经费支出增长超过2倍。

广东推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全省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如期完成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脱贫任务,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6 : 1。

广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年来,广东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57万个、医疗机构床位26.4万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8.2%提高到57.65%,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49岁提高到79.31岁。

陈鸿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各项重大部署,在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强省、促进全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治理河涌大气严重污染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实践探索,和全党全国人民一起,为发展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概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鸿宇同时建议,必须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角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将体现着人和经济圈、社会圈、生态圈之间良好协调的耦合关系,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的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协调水平和整体活力。因此,要以二十大报告为指南,对以往衡量各地现代化水平的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将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地衡量共同富裕水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以更加充分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编辑/麦婉华

猜你喜欢

中国式广东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广东舆情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中国式性感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