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2022-05-30李颖翠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培养探究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李颖翠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对阅读教学这一模块投入了关注的目光,并对以“学科联动”为代表的生本思维培养理念进行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应用。根据这一趋势,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一题撰文,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建议,希望给相关教师的工作优化带来一些灵感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各个方面的知识信息和人文思维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涵盖和表现作用,这一点在最具信息呈现性的教学模块——阅读中的表现最为显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以“就事论事”的态度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没有对其中所蕴含的跨学科思维培养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导致学生联动学科素养提升资源的浪费,对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优化也未能起到足够的协助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树立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意识作为新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从而实现该项教学成果的实质性扩大和优化。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

在很多小学生以及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印象里,“阅读”似乎是一项以具体篇目为对象的信息摄入和处理活动,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语文教育概念中的阅读是以某一类型的文章为对象,强调的是对学生关于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思路剖析、技法应用解读和情感提炼等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阅读活动本身就体现着浓郁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的思维气息。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起宏观的指导意识,引导学生跳出具体篇目的“条条框框”,以“类型”为单位去带领学生把握材料的文学要素设置模式,并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对文章材料的表现形式等的认知,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具指导效力的阅读解析方法,同时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1]。

比如对于以“母爱”为主题的材料,教师就要通过群文阅读的方法来带领学生了解此类文章在撰写时所具有的“交代寻常事件+引入情节矛盾+达成情感自然流露”的常规成文规律,将之作为解析这一类型的篇目的认知规律去把握。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在主观上形成模块化的思维认知,从材料构成的本质切入,达成对宏观思维的构建目标[2]。

(二)培养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思维

世界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特点,这也是矛盾理论的基本构成内容。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阅读素材可谓不一而足,这些材料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一定的共性成分,这便是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理论的生动体现。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应从写作技法的应用角度切入,一方面针对某种写作技法在材料中的独特作用进行精准剖析,另一方面将该种表达技法在多元篇目中的共性功能以及常见的应用形式、方向和效果,对学生进行概括性讲解,以此来彰显文学技法的个性化和共性化价值。

例如对“比喻”这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针对其在某一篇文章中的表现,如本体和喻体的特征的联系性和对本体属性的表现作用等进行详细介绍,然后结合“生动”“形象”这两个核心作用来概括出所有比喻句的共性表达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阅读中有关写作技法的考查方向便能形成共性的认知,同时在答题时又可以获得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语言组织素材,最终初步形成“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哲学思维[3]。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公式应用思维

在很多小学师生看来,语文学习尤其是文章的阅读学习是一件非常感性的教学活动,追求的是“情随‘文迁而感慨系之”,似乎和追求“公式套用”的数学思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其实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可以被宏观地看作一种“公式”,语文阅读自然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务必要对文章的行文思路作出科学总结,根据文章的文体、主题、风格等的不同来总结出具有较强概括性、反映性和思维指导性的“套路”,以之作为指导学生完善后续阅读理解和题目应答的“指挥棒”和“指南针”,让学生在实现阅读解题精准化、快速化的同时,又能够在客观上形成基于公式应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对于说明文阅读,教师就可以对说明文中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的好处进行公式化的介绍,以“固定评价语+具体说明对象”的“模板”来要求学生进行应答语言的记忆。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解答模式就会更加具有模块化的色彩,也能够从中提炼、把握出更清晰的解题脉络和思维组织逻辑,从而实现公式应用思维的有机生成。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导思维

逻辑推导是完成数学题目解答的核心思维能力,但是这一能力的应用不能只局限在对数学题目的应答中,其对于语言类材料的信息提炼和情感总结也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同步进行对学生逻辑推导的培养,通过预测性阅读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结合既有的材料信息,对后续的文章内容以及全文的情感内涵做出合理猜测,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预测经验,一来可以让学生凭借这种经验缩短閱读活动的执行时间,二来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情感素材整合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阅读、写作素养的提升优化[4]。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一些典型材料的开头情节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品读,来推断出后续故事的总体走向或者该角色在全文中的形象类别,并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总结出一些具有预测价值的标志性词句。这种合理的猜测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信息标识—信息方向—信息性质”的逻辑链条,从而完成对语言逻辑思维的基本构建。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和语文之间的交集较少,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交汇点”——对日常生活的有机观察。根据这一共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教学平台和形式上进行相应的扩充,除了进一步做好课堂讲解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目标等设计、组织一些观察实践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代入的方式去了解存在于阅读材料中的人、事、物,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有机生成,从而实现对学生科学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强化。

比如在完成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蟋蟀等昆虫的巢穴,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经验去发现这些巢穴的共同特点,并思考这些特点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需要以实验等方式加以验证的猜想,这就在客观上促成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构建。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主要策略,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上加以权衡比较,多引入一些表现不同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和价值的篇目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锻炼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多元学科的了解深化,从而使跨学科思维培养工作的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

总之,教育从来都不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而是需要以智慧的手法实现不同科目之间的互促互进、相辅相成。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以阅读为平台,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有机形成和提升,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19(5):40.

[2]欧阳红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66.

[3]兰英霞.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甘肃教育,2020(2):19.

[4]刘芳.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名师在线,2019(34):84.

猜你喜欢

培养探究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探讨如何培养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