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情调”
2022-05-30蒋艳
蒋艳
从某种程度上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科学、合理、充分地开发、选择、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从胡老师、崔老师师徒二人的“同课异构”课堂上,我感受到,只要我们切实做好“选”“组”“导”三个字,便可以做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紧扣目标“选”资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展示祖国美好河山的丰富物产来抒发家国情怀。两位老师选择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学习字词,理清顺序”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小兴安岭,她们都搜索、展示了介绍小兴安岭的文字;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她们都在课堂让学生充分自学;为了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她们都选择并抓住长句子的朗读指导突破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她们都抓住文章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展开教学。
二、紧跟理念“组”资源
如何将目标落实到位,需要方法的支撑。选择和运用怎样的方法,取决于教师的理念。从她们的课堂来看,她们都支持实践型、运用型的语文教学理念,所选择的教学手段都致力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比如让学生充分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崔老师在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印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好的阅读教学就是写作教学。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有机渗透阅读方法。比如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句子因词语而精彩,词语因句子而充满生命力,词句实现有机融合,学生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抓关键词、关键句时,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得到相应提高。
对词语的理解可以致力于运用。比如崔老师对“小兴安岭”的“兴”的解读别具一格,她说:“兴,是对小兴安岭的美好祝愿,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兴旺、興盛。”这种理解方式将词语激活了,因为词语只有在情境之中才会得到深刻的理解,这也是能够运用的词语远远比储备的词语少的原因,教师就应该是“造境”高手。
她们对生字词进行了重组,比如对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多音字都进行了强调,崔老师还将读轻声的最先展示出来,轻声的确是个难点,学生总有读不准、读不好的情况,这么“提炼”,可见老师的用心。
三、紧抓生成“导”资源
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老师的预设有多精彩,出彩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上老师的顺势而为、相机而“导”至关重要。作为第一课时,这种出彩的“导”机会不多,但也未必没有。比如在崔老师的课堂上,有两处如果能因势利导一下,可能就会更出彩了。一处是读了全文后,她问学生对课文有什么印象。有学生说“物资丰富”“诱人”,这里的回答中,“物资丰富”这个词语应该是“物产丰富”,老师应该相机纠正学生语言中的失误。第二个值得研究的是,既然学生已经说出了“物产丰富”的感受,那么小兴安岭到底怎样“物产丰富”?此处应该有学生对相关课文内容的朗读,这也是一个检查读书的机会,经验丰富的教师此时完全可以抛开教学预设,先读书、再读词也未尝不可。另外,“诱人”一词也是如此,既然已经说出景色诱人,那么可以趁机深化学生认识,让学生阅读原文相关内容。对于年轻老师而言,这么要求有点求全责备,但对于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老师而言,这种修炼是必需的。就像小说家写小说,起初未尝不是完成跟着自己的提纲走,而随着技艺的提升、技巧的熟练,写着写着,就跟着小说中的人物走了。
上面所言是意外之“导”,还有一种是意“中”之“导”。比如两位老师都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认真听,崔老师要求学生做小评委。胡老师在学生读完设置了学生点评环节,而崔老师并没有设置点评环节,本来要交到学生手中的话筒,却没有交,这种意“中”之“导”,是不应该缺席的。相反,类似的意“中”之“导”,在胡老师的课堂上却多次出现,比如字音教学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书写指导中,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注意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胡老师的功夫下在了平时,所以公开课上自然是行云流水。两年来,小崔老师进步神速,但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