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加分乱象捍卫高考公平
2022-05-30斯涵涵
斯涵涵
在教育部9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2019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9月16日《燕赵晚报》)高考加分政策,原本有着改革高考评价体系、选拔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初衷,但在应试教育一分压倒千人的背景下,获得加分意味着孩子能在考试枪鸣响前出发,加分政策的“好经”日渐被一些歪嘴和尚念歪了。
不会唱歌的人成为艺术特长生,不会打球的学生却参加比赛得到了体育健将的称号。从弄虚作假的“少数民族考生”,到一些少年儿童复制父辈的科研“奇迹”,权势阶层想方设法钻高招政策的空子为己谋利,由此也延伸出“昆明中考加分人数占到总考生的16.44%”“宁夏的家长投资500万可加10分”、人大原招生处长“花50万可降200分录入”等“加分腐败”现象。此起彼伏的“滥加分”“乱加分”等招录丑闻不断,让公众对于高考公平、社会正义的期待产生信任危机。
毋庸讳言,高考加分俨然成为新型拼爹的潜台词,在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社会监管不力的情势下,加分政策“虚胖”不仅侵蚀了本就稀缺的优质教育“蛋糕”,更有损教育公平。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倘若父辈有钱有权有门路,子女便可随意加分,实现轻松抢跑并弯道超车,进入理想高校,将大多数默默苦讀的百姓后代远远抛在身后,显然是将父辈的身份差异,演变成一种教育特权,造成新的教育不公,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
针对备受诟病的加分乱象,我国从2015年开始开展了多轮大规模清理、整治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受到民众肯定。此次教育部表示,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说明通过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目标将是教育部门过去及未来的工作方向。
高考改革幅度之大,牵涉人数之广,应当审慎周密。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高考加分的风险评估,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大力营造遏制“加分腐败”的法治氛围,兴利除弊、扬长避短,让高招改革、教育改革真正成为培养现代化人才、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