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热衷网络语言会带来什么问题
2022-05-30
近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4版。与8年前的第3版相比,增补“新常态”“弯道超车”“刷屏”等近千条新词语。由此,我们来谈一谈孩子们的语言规范问题。
现在的孩子们喜欢使用网络语,作文也写得像密码本,让家长、老师一头雾水。
青少年不可避免接触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新鲜感、随意性让孩子们感到好奇,出于从众心理,同龄人、同好者认为使用网络用语,沟通起来也很方便、有趣;还有潜在的叛逆心理,故意把长辈屏蔽在自己的语言体系之外。
但当青少年热衷网络语言,就会带来语言简单粗暴、词汇贫乏的问题。如今,一些青少年只会用“绝绝子”“永远的神”。
传统文化的失落和深度阅读的缺乏,使得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严重同质化、简单化、趣味化而缺乏美感。而更严重的,网络语言中有一些比较粗俗的成分,甚至包含一些不文明用语。这种简化是网络快节奏和社群归属感的需要,但是往往缺少深度的思考,只是对流行语言的鹦鹉学舌。如果离开了特有的平台、特定的圈子,就会让人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要完全禁止孩子使用网络语言吗?不能简单一禁了之。我们要引導孩子分场合、分程度、有选择地使用网络语言。
一是“禁止用”。在考试中或其他正式场合,都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写法和标准的含义使用措辞。不规范的文字都是错别字,书面考试要扣分,正式场合会尴尬。所有不文明用语,也要一律禁止。
二是“选择用”。因为不可能完全断网,不可能把孩子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家长也要了解一些网络语言,作为亲子日常沟通的润滑剂,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理解。
三是“引导用”。网络语言的流行既带来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语言,同时也加速了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文化、游历名山大川增长见识,让孩子认识、感受比网络用语更美的词语、诗句。
(摘自《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