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学习课堂的特质与实践反思
2022-05-30王鹏
摘 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基于“尊重”这一价值观的教育,如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及尊重资源等,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危机应对能力。关于可持续学习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系统和最具特色的成果。可持续学习课堂具有“六位一体”的基本特征,与传统课堂相比,它实现了教与学的根本变革。可持续学习课堂的目标设计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素养目标与专题学习目标的有机融合,实施流程包括课前预习探究、课中合作探究和课后应用探究的教与学的同步设计。集中梳理可持续学习课堂的优秀教学课例,旨在分析可持续学习课堂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学习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4-0070-08
作者简介:王鹏,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基于“尊重”这一价值观的教育,包括诸如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及尊重资源等。《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標;《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学习目标》(ESD Goals: Learning Goals)提出了未来社会人的核心素养,并就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教育领域的落实制定了具体目标。对接国际最新教育理念,重新思考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可有效地实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目标。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部长级圆桌会议上指出,中国通过“以生态文明教育为重点,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危机应对能力……将节粮节水节能、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纳入品德、地理、生物等必修课程教材中,重点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使全体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基本知识”等战略举措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1]。总的来说,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系统探索主要体现在区域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进策略、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与教学、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可持续发展素养与评估,以及绿色学校与生态社区建设等方面,其中关于可持续学习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对“课堂革命”的积极回应,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系统和最具特色的成果。
一、可持续学习课堂的基本特征
可持续学习课堂并非在现行各学科已有的教育内容中增加新的内容和额外的教学任务,而是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目标,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自然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渗透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培育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可持续学习课堂具有“六位一体”的基本特征(图1)。
第一,可持续学习课堂实现了从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基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与解决的学习课堂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促进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可持续学习课堂深度变革的核心是提升品质,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个体生存—个体生存与生态环境—个体生存与资源—个体生存与发展—个体生存与多样性—个体生存与人类福祉的逻辑链条进行可持续学习课堂设计,凸显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强调课堂教学中的精神提升与生命关注。
第二,可持续学习课堂实现了从关注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向多学科交叉互融的跨界课堂的转变。多学科交叉互融的跨界课堂是未来创造者的必修课。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聚集多学科的综合整体,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广泛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综合性,这些问题虽然类型不同,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重叠。跨学科主题学习使学生完整、真实且客观地看待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拓展认知边界,并综合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可持续学习课堂实现了从关注知识习得能力向注重养成多种能力的赋能课堂的转变。可持续学习课堂从“大教学观”出发,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系统构建,形成了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并重的“课前预习探究—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课后应用探究”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是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的创新源泉。
第四,可持续学习课堂实现了从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习惯养成向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绿色课堂的转变。可持续学习课堂不仅关注学生对低碳、节约、环保和绿色生活等科学知识的认知,而且关注学生能否将正确的认知落实在行为上,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节水、节能、节材、垃圾分类、绿色饮食、绿色出行和绿色购物等行为要求,从而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第五,可持续学习课堂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生成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创新课堂的转变。“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是“课堂革命”的重要理念,可持续学习课堂要求建立教学内容与地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之间的关联,以及地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创新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应试到学会改变自己及社会。这种创新课堂一方面有利于从可持续发展的抽象概念走向鲜活现实,使其更具生活情境和生活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更新传统学科的知识内容,打破常见的学科界限,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清晰地体现知识在学习者未来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可持续学习课堂实现了从教授教材向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课堂的转变。“互联网+教育”在教育资源观、技术素养观、教育技术观、发展动力观、教育治理水平、思维类型观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促使可持续学习课堂进一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二、可持续学习课堂的实施
(一)可持续学习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1.落实可持续发展素养目标
可持续发展素养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修习而形成的价值观、知识、关键能力与行为习惯[2]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学习目标》中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学习目标对培育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具体目标要求,即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素养、预见性素养、价值观导向素养、行动素养、合作素养、批判思维素养、自我意识素养和综合解决问题素养,这些目标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有高度一致性,对可持续学习课堂的整体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框架。
2.落实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目标
融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落实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目标,这是可持续学习课堂的特色。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学习目标》中,针对《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专题学习目标,即实现每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认知、心理与行为素养的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包括认知领域目标,即为更好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应对所面临挑战应掌握的必要知识和学习技能;情感与价值观领域目标,即学习者以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应有的态度、价值观,以及进行合作、协商沟通的能力;行为领域目标,即学习者应具备的解决某个具体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该目标体系的建构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相一致;同时,该文件提出的针对不同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目标的学习专题、学习途径与方法示例,对教师融合学科教学和专题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活动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可持续学习课堂采用的“课前预习探究—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课后应用探究” 三段式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探究作业设计层次间的彼此联系也形成了呼应,注重同步设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课前预习探究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过程前移;教师应通过设计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学习,并针对课堂中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进行资料查询与思考,并完成个人或小组的预习探究作业。
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合作讨论与评价,教师注重选择教材内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进行渗透性教育。
课后应用探究强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鼓励学生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可持续学习课堂的五环节实施流程
可持续学习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一体化”设计包括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紧密相连,融会贯通(图2)。
第一环节:目标融合,提升教学境界。该环节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目标融合。具体来讲,就是以丰富的社会、环境、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内容优化学科教学内容,以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实学科技能目标;以可持续教与学的方式增强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验性、参与性和合作性等;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提升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和立意。
第二环节:预习探究,始于独立思考。该环节通过编写学生预习探究作业,保障课堂学习过程的真正前移。高质量完成这一步骤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把师生共同发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教学设计和预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建立系统思维。该环节指导学生就自己探究的可持续发展专题内容的初步感知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找出学习内容的重点;指导学生相互解答有疑问的地方;指导学生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视角,建立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思维方式。高质量完成这一步骤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师生从不同视角表达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理解,归纳主要观点并生成问题。
第四环节:精讲新知,指导合作探究。在这一环节,科学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和价值观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中分步落实预期教学效果。高质量完成这一步骤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师以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探究作业为主线,组织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突破学科教学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并准确向全班同学阐述。
第五环节:反馈迁移,指导应用探究。应用学科知识和原理认识解决学校内外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在指导应用探究中体现具体成效。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在课堂小结与巩固提升阶段结合现实素材,注意创设利于学生认识和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在课后指导学生结合相关问题提出实用性问题解决方案,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三、可持续学习课堂的成效
(一)推动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可持续学习课堂是推动教与学创新的源泉,它促进了多种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出现,如基于个体体验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系统思考的学习、基于调查研究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社会实践的学习、基于可持续发展主题跨学科的学习等,扎实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
可持续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可持续发展的抽象概念走向鲜活现实,更具有生活情境和生活价值。它有利于更新传统学科的知识内容,打破常见的学科界限,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清晰地體现知识在学习者未来生活中的作用。
案例1 关注健康话题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营养午餐》之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设计共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由信息引导学生对健康饮食话题的关注与思考。第二环节: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如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的使用、绘制统计图表等),引导学生对照营养标准,通过自主探究,采用多种策略解决营养午餐的搭配问题。第三环节:针对学生的饮食习惯,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学生通过综合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营养午餐的搭配问题,这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社会领域中的生命与安全教育主题——培养科学饮食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目标自然融合。
(二)形成了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主题课程研究的共同体
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广泛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及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综合性,这些问题虽然类型不同,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因此,跨学科性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尝试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够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整合,使学生在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科间知识的关联性,并提高学生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和批判性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而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
案例2 走近世界文化遗产课:《颐和园》之跨学科主题设计
本主题设计旨在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尊重与保护世界遗产,将地理、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不同学科进行了跨学科主题设计。课程设计包括“欣赏园之景—品味园之境—领悟园之理”三个环节。地理学科作为贯穿整节课的线索,首先从不同点位欣赏颐和园入手,重点分析了构景;语文学科从景观上的对联作为切入点,重点分析诗情,形成景观欣赏的层次:景观—构景—画意—诗情,引领学生从意境上品味颐和园;历史学科从建园的原因说起,引导学生了解建园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由地理学科引出颐和园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深层的哲理——“天人合一”;思想政治学科切入,引领学生领悟中国皇家园林蕴含的深刻哲学内涵,从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角度领悟颐和园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其中,在“园之景”和“园之境”环节,重点对学生进行皇家园林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教育;在“园之理”环节,挖掘中国园林所蕴含的思想境界:“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和整合
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的重要概念。在可持续学习课堂优秀案例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科课程资源与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教师依据学科课程的标准要求,从具体的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文字与音像资源,如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实践活动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主题教育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信息化资源,如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这些资源为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提供了机会,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并培养相应的实践技能。同时,教师还根据地域特点,考虑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创造性地实施或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与校本课程,系统思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优化整合问题,优化课程与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案例3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对节约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实现了与美术学科的融合:设计《我为节水做贡献》的教学活动,每人准备一张彩纸,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写、画、剪、折等),介绍自家好的节水经验,或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制作提示牌,也可以写节水宣传语。
2.组织相关学生参观北京排水科普展览馆(位于朝阳区高碑店):通过参观污水资源化生态园,使学生实地了解污水处理转化的全过程;通过观看《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小水滴奇遇记》等电视片,开展关于水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的知识讲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科学用水等相关知识,唤起学生“从我做起,共建节水型城市”的意识。
3.观察学校附近的水体状况: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朝阳公园、金台路小河边观察水体状况;了解在生活中有哪些保护和破坏水体环境的行为。
4.观察家庭和学校有哪些好的节水做法:进行家校联合,充分发挥两者的教育作用。
四、结语
可持续学习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与生活中可持续发展实际情境和问题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能力,激发其探究欲;有助于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真正落实。开展可持续学习课堂研究与实践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可持续学习课堂围绕课堂这一“主阵地”,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关联及融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升学科教学的内涵与品质,使课堂更具人文精神;以可持续教学原则更新教与学的方式,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一体化设计,对教与学进行同步设计,使课堂赋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和参与机会;以学科视角分析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可持续学习课堂探索了全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对学生发展方式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积极关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渠道,也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郑富芝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并发言[EB/OL]. (2021-5-18). 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105/t20210518_532169.html.
[2] 王巧玲,王鵬,赵志磊.可持续学习课堂:质量特征与课例分析[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38.
Reflec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Learning Classes
WANG Peng
(Institute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Abstract: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respect,” such as respect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respect for differences and diversity, and respect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It emphasizes cultivat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 and crisis response capabilit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learning classroom is the most systematic and featured achievement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e sustainable learning classroom has adopted a new model that integrates six major spheres into one whole pattern, which realizes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design of its goal emphasiz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teracy and thematic learning goal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cludes the simultaneous design of pre-class self-learning, in-class cooperative discovery and after-class application. Focusing on the outstanding teaching examples of sustainable learning classrooms,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sustainable learning classroom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Learning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