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摄影中古琴的拍摄
2022-05-30张建生
张建生
关键词:古琴;文物摄影;美学本质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收藏了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珍贵文物和艺术藏品,其中乐器收藏为一大特色。乐器中古琴有92张,以唐琴“枯木龙吟”为代表,其余多为宋、元、明、清琴。古琴见证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乃至文化、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它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学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使其成为中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开始接触到古琴,拍摄古琴,喜欢上古琴,继而又开始学习古琴,对于古琴还是满怀感情的,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由于这些古琴属于文物,以文物为对象的摄影,就是要通过摄影家的审美理想与科学态度,运用相机和感光器材的功能,发挥摄影艺术纪实的独特优势,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和拍摄其他的器物有所不同,他们除了乐器的属性外还有文物的属性,应当遵循文物摄影三要素,“第一要素:保证文物的安全性。第二要素:要懂得历史,认识文物。第三要素:通过摄影的纪实特点,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所以必须真实全面”。
一、摄影的准确性
文物摄影作品应具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对于摄影师来说首先要将器物的特征展示出来,准确展示文物的尺寸比例,切忌器物变形。如果使用135小型相机,应选择标准镜头或者中长焦段的镜头,定焦镜头或微距镜头为宜。在古琴拍摄过程中,表现琴完整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用50毫米的标准镜头,突出琴额、款识、琴徽、雁足等部位用100毫米微距镜头,这样的透视效果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能够真实再现琴的比例和特征。
摄影的准确性还包括曝光和色彩还原准确,因此在拍摄时还应使用色卡,便于后期校色,做到色彩准确还原。
二、古琴的构图和角度
形制结构和演奏方法是乐器的基本属性,古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历代的文人雅士所推崇,其形制较多结构也比较复杂,拍摄时候很难用一两幅照片展示清楚,适合用组照来表现。一般整体全貌的正面、侧面、背面可以完整的表现出形制特征,另外是局部的琴首、琴尾。如果琴非常有特点,装饰比较多,也可以局部拍摄琴额、岳山、琴轸、铭文、收藏款章、龙池、雁足、冠角等等部位(见图1、图2)。
在选择拍摄角度时需要多次尝试,角度稍微有俯与仰、正与侧的变化,都直接影响器物点、线、面的造型变化。古琴攝影角度的取舍需要反复推敲,全面审视,不能为了追求新颖的角度而使器物变形。
图1.轻雷琴【宋】伏羲式变体
图2.轻雷琴【宋】(局部)
图3.无名琴【明】蕉叶式(局部)漆面高光下的色彩和纹理等细节不可丢失
三、古琴的用光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光线可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拍摄古琴大多数用散射光,因为它比较柔和,明暗过渡均匀,能够削弱漆面的反光。
古琴通体髹漆,有些虽历经千百年,却依然光亮如新,这就增加了拍摄难度。漆面反射属于镜面反射,光线打上去会被反射回来,形成耀眼的光斑。光斑如果运用得当有利于表现出器物的光泽和质感,如果运用不当,则会破坏器物的颜色和纹理。拍摄中调整光线角度和方向,使用柔光箱或者柔光屏来减弱强烈的光斑。笔者认为拍摄漆器不能处理的完全没有光斑,如果物体没有高光则显得黯淡,少了质感,缺乏立体感,拍出的作品平淡无奇(见图3)。
侧光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琴背面的刻字和款识,有些凹凸变化很小,可以通过改变侧光位置的高低来决定阴影的长短,使这些字立体感强烈些,这样更容易辨别(见图4)。龙池内的题字,也适合用侧光进行拍摄。
逆光能有效地增加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对于塑造琴的轮廓十分有效。如果逆光不作为主光时,其亮度不应该超过主光,勾勒出轮廓使琴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即可(见图5、图6)。
四、古琴影子的处理
有光就有影,影子起到塑造立体感、填补空白、突出造型的作用。拍摄的古琴要不要影子,影子的深浅和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都要慎重考虑。如果没有影子,器物会有凌空的感觉,显得不够真实。如果影子过于浓重则会使画面失去平衡,同时也要避免多个影子的出现,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一支灯就会有一个投影,多支灯就会有多个投影,这些交错重迭的杂乱投影,严重地影响和削弱了画面的简洁和美感。在实际操作中保留主光的投影,利用辅助光来抵消或者减淡不必要的投影,或者用深色背景,让影子藏匿其中。
五、古琴的背景处理
背景是主体的衬托,古琴拍摄中多用干净平整、色调素雅、对比适当、古朴庄重的背景来营造简洁的效果。白、灰、黑色背景都可以,一般不建议用彩色的背景,因为色彩容易反射在古琴光亮的漆面中,影响主体的真实色彩。另外,背景也可以用真实的场景,这种场景除了可以营造氛围,烘托气氛,还颇具真实感和现场感(见图7、图8)。
无论是哪种背景,在实际拍摄中古琴与背景都要留出适当的距离,不能紧贴着背景没有流通的空间致使琴的边缘交代不清,琴的影子也容易投射在背景上,造成画面缺乏空间感,给人以压抑,不够透气的感觉。背景的材料、质地、颜色、明暗终究是为主体服务的,这两者要统一中有变化,和谐中有对比,千万不可反差太大,背景太显眼吸睛,喧宾夺主那就适得其反了。
六、古琴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
摄影的后期是区别于确定拍摄主体、选择摄影器材、调试灯光、寻找拍摄角度、构图取景、按下快门这些前期工作的。后期的工作从把照片存入电脑并对其进行编目、调整和存储开始。如今数字摄影时代,后期主要利用Photoshop、Lighttoom等图像处理软件来对图片进行优化调整,最终达到较为完美的效果。
笔者并不赞成对文物照片进行大动干戈的后期处理。对照片进行旋转裁切、明暗对比、反差大小、色彩校准等常规处理即可。但在实际的拍摄中固定古琴的鱼线、支架、胶泥等辅助工具难免会出现在照片中,因此,必要的修图也实属无奈之举,但始终要做到以真实为基础,客观还原文物的原貌。
七、文物摄影的美学本质
古琴的拍摄不同于一般静物或商业广告摄影,它是通过摄影的纪实特征,再现历史文物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追求作品的“真”与“美”。“怎样界定同归属于静态摄影范畴的文物摄影的美学本质?我认为,文物摄影的最高目的在于‘善,它的美学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笔者认同刘谷子关于文物摄影美学本质的观点,“真”与“美”是文物摄影与静态摄影的共性,以真实为基础,以美为前提,被摄体在“真”的基础上呈现出“美”来,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有对“善”的追求。所谓的“善”,既是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无可替代的价值,也是摄影者本身之“善”。也就是说摄影师具备的知识学养、敬业精神,对文物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己独特的感悟等等。正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论气韵非师》-篇所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这里所说的人品,既是道德方面的,也是思想境界,内心修养方面的。文物摄影水平的高低抛去技术层面,剩下的就是摄影者对艺术的理解,与文物的对话和心灵的感悟。
八、结语
作为文物摄影工作者,不能用“留下图片资料”这种基本的需求来要求自己,应该掌握相关的文物知识,在了解制作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充分体会其蕴含的艺术、历史与科学价值,充分展示出器物的灵气与生命。
文物蕴情,在拍摄过程中应运用好摄影语言与之对话,用心感悟,在尊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创作,这样才会使作品独具魅力,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