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

2022-05-30袁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时代

袁媛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世代追求的美好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扎实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首先,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就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和覆盖面而言,是“全体”与“全面”的统一;就物质富裕与精神满足关系而言,是“脑袋”与“口袋”的统一;就共同富裕的过程和结果来说,是“共享”与“共建”的统一;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一个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是“尽力”与“量力”的统一。其次,要准确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发展而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最后,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道德力量等“四种力量”,探索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多元实现路径,即: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形成全面开放格局,以市场力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共同富裕只有在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弘扬勤劳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合理需求,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共同富裕的主体、目的和尺度,以精神力量不断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共创富裕做好蛋糕;发挥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功能优势,加强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调节收入差距至合理区间,推动先富带后富、逐步共同富裕的科学分配体系,以制度力量统筹公平与效率分好蛋糕;坚持自发自愿、引导崇德向善,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方式使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微观均衡流动,以道德力量激励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充盈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使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

关键词:共同富裕;新时代;新时代共同富裕;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科学内涵;四个统一;四种力量

中图分类号:F126;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22)04-0028-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世代追求的美好愿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针对新时代共同富裕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学界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层面予以破题:一是在理论层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参照[2]、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依据[3]、以系统论为切入点[4],围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求[5],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学理意蕴进行探索;还有部分学者就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6]、发展逻辑[7]和理论贡献[8]展开研究。二是在历史层面,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百年演进历程[9]的梳理中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历史变迁[10]、百年(1921—2021年)演进历程[11],总结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12]与经验启示[13]。三是在实践层面,在梳理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14]与制约因素[15]、总体要求[16]与基础条件[17]等基础上,从公有制[18]、乡村振兴[19]、民营经济[20]、法治保障[21]等微观具体视角及宏观整体视野着重研究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22]与政策建议[23]。总体看来,学界对新时代共同富裕进行了富有创造力的探索,但对新时代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分析较为笼统、对本质特征的凝练总结不足、提出的实践对策较为抽象。从本质上来说,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基础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全局性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必须先研究事物,尔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尔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24]251。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围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和覆盖面、物质富裕与精神满足、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其科学内涵展开具体解析并提炼其本质特征,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进一步从市场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道德力量等维度建构多元而系统的实现路径,回答好“怎么做”的问题,对于扎实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科学命题,蕴含着“全体”与“全面”的统一、“脑袋”与“口袋”的统一、“共享”与“共建”的统一以及“尽力”与“量力”的统一。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与“全面”的统一

就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和覆盖面而言,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与“全面”的统一,从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那种“只有不断消灭资产阶级单个成员的财富和产生出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才能产生资产者的财富”[25]234。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一个“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总体概念[26]787,即全体人民的整体富裕和全部地区的总体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少数地区的部分富裕,更不是什么利益集团、權势团体、特权阶层的个体富裕。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7]395。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决定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24]614是在政治民主、经济丰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形式中推进的”[24]614全面富裕,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结果”[24]649。需要指出的是,“全体”与“全面”的统一侧重于富裕的普惠性和协调性,强调新时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差距合理的富裕,是在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基础上承认各个主体要素资源禀赋差异的相对富裕,而不是绝对平均的“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是“脑袋”与“口袋”的统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匮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首要问题,人们通常把富裕理解为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财物丰裕。毋庸置疑,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5]154,因此“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28]137是社会主义任务中最根本的一条。但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9]153。因此,新时代共同富裕超出了单纯的物质富裕范畴,也同时包括精神富裕范畴,主张“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30],是“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7]670的“双富裕”。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奋斗,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了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31]232,完全区别于资本主义“在一极是财富的積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7]806。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共享”与“共建”的统一

就富裕的过程和结果来说,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共享”与“共建”的统一。其中,共建注重过程,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共享强调结果,是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列宁认为,“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将归全体劳动者享用而不是归一小撮富人享用”[32]。共享劳动财富、共享发展成果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念先导与本质要求,共享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33]215,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9]40。但“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34]。共建才能共享,新时代共同富裕等不来也要不来,必须通过辛勤劳动逐步实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24]473,更谈不上共同富裕。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既不等同于本质上只是共同生活的原始社会的“共享共劳”,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吃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28]155。

(四)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尽力”与“量力”的统一

毛泽东同志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35]。同理,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既要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也要科学认识和遵循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即坚持“尽力”与“量力”的统一。其中,量力而行是基本,意味着实事求是,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少事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实践,既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还会遇到很多难啃的骨头、难过的险滩,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企图“一夜暴富”。但量力而行“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35],因此要鼓足干劲尽力而为。“尽力”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张“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33]215-216。需要注意的是,量力而行不是无所作为,尽力而为也并非胆大妄为。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

此物之所以为此物,此物之所以有别于他物,是由于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共同富裕作为“两极分化”的对立面出现的一个概念,是价值观、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体系等有机组成的动态系统。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发展而来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本质,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特性。社会主义本质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的探索中作出的理论概括。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8]373。这一概括从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根本目标等三个方面完整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新时代的赓续和拓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3]83,凸显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归根结底”[36]、“评价标准”及“实现路径”等多重意义上的本质要求。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全民自愿合作的和谐制度,圣西门设想的大多数人拥有财产的、平等的实业制度,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5]308,列宁主张争取更好的社会制度中,共同富裕都是“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奋斗目标。其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共同富裕与贫富分化相对出现,贫富分化程度成为判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即“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28]110-111。最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5]166。共同富裕之于共产主义,不应只是一种理论探索,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更应当而且必然是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一种“现实的运动”。

(二)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到最大的幸福”[37]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理想目标,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笃定前行、接续奋斗的初心使命。其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认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5]413。他们“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5]411致力于“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25]112。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为指导,把“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3]30作为首要使命,并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生产资料公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实践行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38]成为现实,“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8]。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新阶段的战略任务提上工作日程,并以脱贫攻坚等战略舉措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有机融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最终理想目标的实践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的时代表达,更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共同富裕是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人类世界孜孜以求的发展方向,共同富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其根本保障。一方面,社会的和谐稳定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通常与一定的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导致“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24]194。这种基于基本权利、资源占有和财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地位与富裕程度的不平等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缺乏利益的合理调整和良性互动,若这种不平等一旦超越了“安全阀”,就会“出乱子”“闹革命”,不仅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和谐稳定,更是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等重大问题。因此,没有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毋庸置疑,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在那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现”[27]365,“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27]724。“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9]。反之,低水平的共同富裕,至多只能形成一种建立于沙丘之上的不稳固的虚假和谐。

(四)共同富裕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千百万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辈的深切夙愿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遇到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而且“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40]。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力量的角力,也是精神力量的对垒;如何使全体中华儿女“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41],最广泛地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成为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强调,“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2]82。人要有利益共同点才有可能形成某种凝聚共识的价值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止。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社会世代追求的美好愿景,与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相契合而“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24]238,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成为可能。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认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5]11。站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不仅要把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作为思想理论层面的价值追求,更要将其具化为实际的路径方法,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和道德力量等四种力量,才能推动全体人民迈出坚实步伐并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发挥市场力量

市场力量是内生于市场的、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力量,是集资源配置力、利益激发力、市场虹吸力、对外扩张力、供需均衡力、运行整合力等形态于一体的功能性力量[43],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搞市场”从改革开放初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28]149逐渐成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至决定性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途径从物质生产力计划安排转变为劳动力生产力市场激励[44],市场生产代替了计划生产成为“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26]707,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激增产生了重要作用。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要充分地发挥市场力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共同富裕的“蛋糕”。

一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市场主体越有活力,市场力量才会越发强劲。对此,要坚持以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加快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增强市场主体的主体性为基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力作为关键,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市场主体“放心冲”,公平竞争环境推动市场主体“放手做”,以市场优胜劣汰倒逼企业“放胆干”。

二是健全市场有效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也是市场力量得以发挥的现实条件,主要包含价格、供求和竞争等机制。由此,要通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定价、完善价格的调节与监管等举措用好价格“指挥棒”;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强化消费维权、以消费需求引导供给和生产等方式用好供求“杠杆”;全面確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强化竞争思维,在使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同时落实竞争审查制度,取消歧视性、限制性政策达成规范良性竞争、遏制恶性竞争。

三是形成全面开放格局。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市场力量的重要途径。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二)激发精神力量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25]274,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和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包括他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25]29,“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26]309。因此,做大做好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蛋糕”,要把精神要素列入生产要素激发精神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中华儿女的主观能动性,使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意志和动机”,“使他行动起来”[24]258。

一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体现在创造财富与成果享受等两个方面,这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着力点。一方面,坚持为了人民群众的价值理念。把人民幸福作为首要目标,把人民期盼作为首要任务,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另一方面,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工作方法。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畅通其参与共同富裕的建设路径,尤其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表达意愿、创造的经验、拥有的权利以及发挥的作用。

二要弘扬勤劳创新致富精神。在我国,共同富裕具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靠着墙根晒太阳”就能自动实现,而需要强化治理韧性[45]。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46]要积极选树劳动模范、勤劳致富典型加以大力宣传,坚决摒弃“坐等靠要”的贫困文化,鼓励全体中华儿女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实现幸福梦想,推动全社会形成勤劳致富、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风尚。

三要满足人民群众合理需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华儿女“理想的意图”并以“理想的力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才能充分激发他们所蕴含的伟力,否则“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7]。因此,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增加产品供给的质量与数量,优化政策制度,精准识别生存、发展和享受“三大需求”,使人民群众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不断释放新的创造活力。

(三)强化制度力量

“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48],使“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28]64,其根本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制度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切好分好“蛋糕”,使“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25]326。

首先,发挥政治制度的优势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体。发挥政治制度在共同富裕中的力量,一要利用政治制度的动员优势。具体来说,坚持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和人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以调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以调动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发挥政治制度的凝聚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28]240,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把各族人民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共同富裕的实现才有了现实可能性。对此,必须切实增强拥护“两个确立”的自觉,并将其转化为始终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其次,发挥经济制度的调节力量。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构成。发挥经济制度的力量推动共同富裕,一要强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扭转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均;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架构,“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31]63。对此,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增强其地位。二要强化分配制度的协调功能。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当前,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需要构建一个主次有序、协调配套的分配体系。其中,初次分配是根本、再次分配是关键,三次分配为补充。马克思批判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为“开倒车”[49],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初次分配最依赖于生产方式。对此,要以初次分配为根本,尤其是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要素报酬占比等方式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坚持财富的增量与存量相统一进行税收调节,加大城乡、地区间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精度以发挥再次分配的关键作用;积极培育社会慈善主体,拓宽慈善公益事业的体量和范围,充分激活三次分配的补充功能。

再次,发挥法律制度的保障力量。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历史变迁,需要法制建设构建更加公平、安全、可持续的法治空间,发挥法治固共同富裕之根本、稳共同富裕之预期、利共同富裕之长远的保障作用,杜绝因体制性偏差和制度性缺陷而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现象。对此,要立足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加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完善以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法律制度,激励和保护全体人民勤劳致富。

(四)善用道德力量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33]133。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我们奋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也要使我们的共产主义道德服从这个任务”[50]。当前,带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三次分配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更加充分地激发道德的牵引力、凝聚力,以鲜活的价值感、有形的正能量、崇德向善的心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方面,坚持自发自愿为前提,引导慈善公益持续发展。“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42]119,这种精神自律常常体现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强调的是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总是要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从一个高度到另一个高度,即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以至达到最后的理想”[51]。因此,激发共同富裕的道德力量并非现有社会财富存量上的“劫富济贫”“削峰填谷”,绝不能以“爱”之名强行摊派,搞“道德绑架”,强迫他人行善;而要以自发自愿为前提,由广大人民群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方式使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微观均衡流动。

另一方面,坚持氛围营造为引导,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25]165,“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26]207,即联合的生产力而不是个别劳动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所需要道德力量本质上也是一种联合的生产力。对此,要运用“环境也创造人”[25]172-173的特性,营造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使慈善公益从一个人、一類人的全力以赴、倾尽所有变成全社会的力所能及、互助共济。具体而言,要加大对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将乐善好施、救困扶危等中华美德传统厚植于社会成员的生活理念;鼓励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教育活动,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充盈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以人人向善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公益的热情,使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付文军,姚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5):1-8.

[3]杨静,魏依庆,任振宇,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2):69-87.

[4]李瑞军,董晓辉,周长峰.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思想意蕴和实现路径[J].系统科学学报,2021(2):70-75.

[5]刘旭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意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50.

[6]刘洪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3):23-29.

[7]张占斌,吴正海.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39-48,2.

[8]何畏.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中国智慧[J].南京社会科学,2022(3):8-14.

[9]侯晓东,朱巧玲,万春芳.百年共同富裕:演进历程、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2(2):1-8.

[10]欧健.共同富裕:历史方位、现实图景与实现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22(1):1-13.

[11]蒋永穆,豆小磊.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6-29.

[12]万建武.走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的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扶贫论述的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3):1-7,195.

[13]董慧,杜晓依.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J/OL].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202.0158.

[14]罗明忠.共同富裕:理论脉络、主要难题及现实路径[J].求索,2022(1):143-151.

[15]欧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制度基础、制约因素与实现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5-26.

[16]杨静,陆树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24-29,107.

[17]郭从伦,常露露.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及对策[J].党政研究,2022(2):84-92.

[18]陈中南,包倩文,高德步.新时代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探析[J].上海经济研究,2022(2):65-75.

[19]刘欣,黄轲.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32-40.

[20]邹升平,程琳.论民营经济参与共同富裕进程的机理、原则与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6):114-122.

[21]宋才发.《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11.

[22]韩文龙,祝顺莲.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5):31-37.

[23]胡鞍钢,周绍杰.2035中国:迈向共同富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22.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0.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2.

[32]列宁.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3.

[3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4]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3.

[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8

[36]顾海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红旗文稿,2021(20):4-11.

[37]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6.

[3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4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3]李文成.发挥市场力量的改革实践与着力方向[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12):21-25.

[44]余金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普照的光”[J].社会主义研究,2021(2):60-68.

[45]姜晓萍,李敏.治理韧性: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维度与效度[J].行政论坛,2022(3):5-12.

[46]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4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4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1.

[4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50]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0.

[51]罗国杰.论道德境界[J].哲学研究,1981(3):3-8.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YUAN Yua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2021, P.R. China)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 key featur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 beautiful vision pursued by human societ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its core has placed in a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the gradual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atters of the country. To solidly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first, we need to grasp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that is, the unification of “whole” and “comprehensive” in terms of the subject and coverage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 unity of “head” and “pocket”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happiness, the unity of “shared together” and “jointly construc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unity of “do your best” and “do what you can” taking common prosperity as a long-term objective. Second, we should have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Marxist theory and combined creative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is concept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the communist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ocial harmony and the spiritual forc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Finally, give full play to the “four forces” of market force, spiritual force, institutional force and moral force, and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That is, to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market subjects, improve the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form a comprehensive opening-up pattern,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market force thus making the cake bigger, and common prosperity can be fully realized only on the basis of developed productivity. We should remain people-oriented, promote diligence and innovation, meet the reasonable needs of the people, always regard the people as the main subject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whom and by whom it is carried out, and constantly stimulate the peoples internal driving force with spiritual force to create prosperity and make the cake good.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and legal systems as they function, 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and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taxa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payment transfer, exp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middle-income group, adjust the income gap to a reasonable range, promote a scientific distribution system where those having gotten prosperous first help others to catch up, thus gradually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use institutional forces to coordinate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o let everyone share the cak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spontaneity and voluntariness and guide people to appreciate virtue and goodness, make balanced the micro flow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wealth among different groups by means of fund-raising, donation and funding, encourage public charity and voluntary service with moral force, and let people embrace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dication into their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so as to mak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a widely-shared moral practice.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new era;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material prosperity; spirit prosperity; scientific connotation; four unifications; four forces

(責任编辑彭建国)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时代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