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2-05-30王玉静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圣人君子观点

王玉静

考点概述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析综合”这一层级设置的第三点要求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想准确分析和概括文本,离不开对文言文中基本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此外考生在研读和熟练把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一定要多阅读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以便轻松应对分析综合类题目。

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事件的记叙来反映的。因此,考生在阅读时,要先把握作者写了人物的哪些语言、行为,以此来推断人物的思想品质,分析其中寓含着的作者或爱或憎、或褒或贬的观点态度。此外,如果有议论、抒情性的文字信息,考生要认真分析,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该考点的考查不仅体现新课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注,而且激发考生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注重对考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厚植考生的家国情怀,树立考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考生的担当精神,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因此,考生在分析时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挖掘文本思想、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有所不同,前者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主观的东西,考查点在于分析、概括的能力;后者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点在于归纳、概括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该考点的主观简答题,考生在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通读全篇内容,注意揣摩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客观辩证地作出评价,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

考题连线

(202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阅读)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 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惟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惟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考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解析:D项,“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

答案:D

文本鉴赏

答外舅兵部杜侍郎①书

〔宋〕晁补之

补之再拜:昨自苏公以尚书召,适与左右兵部同事,意两公平日未尝相与处,往未必合,故尝为苏公极言左右居家行己、莅官及物之意。苏公固不以补之言为过。及辱赐书,道联职甚亲,远闻欣喜不已。

补之于苏公为门下士,无所复赞。然刚洁寡欲,奉己至俭菲,而以身任官责,嫉邪爱物,知无不为,尤是不忽细务,其有所不得尽,视去官职如土芥。凡规模大较,与左右近者,非一事也。来书犹怪其尚气好辩,此非补之所能知。自非圣人,各有所长,亦有所短。然伯夷班圣人之列矣,而孟子尚以谓伯夷隘,君子不由。夫孟子所谓君子者,必若孔子,无可无不可②而后可也,不然,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者。苟病其未和,则凡能虑祸忍诟、摧刚为柔,熟视出胯下者,皆可以免夫此议矣。隘者见排,而不害其并列于圣人。则孟子之心盖可见矣。

西汉名臣,惟汲黯、郑当时③。汲黯好直谏,多大体而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士亦以此不附。而郑当时,性长者,常引丞史,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惟恐伤之,山东翕然称郑庄。黯以倨得不附,而庄见誉长者,似庄胜也。然至于淮南有邪谋,数汉庭臣,惟惮黯,而庄乃获讥趋和承意,不敢甚斥臧否,庄于此不反愧黯哉?虽然,汲黯为直不为忮④,郑当时为和不为谀,故良史同称推贤。则汲黯、郑当时此其大体皆有所长,而亦皆有所短。故补之以谓自非孔子无可无不可,未免于见议者。君子以同而异,若是可也。

方今老成,言行足以矜式后进者,非左右乎!俗异教离,党同门,蠹道真,十室皆是。补之以谓众贤和于朝,则幽远趣向自一,而事无不可为。不识左右以为如何?复赐一言,幸甚幸甚!

〔注〕①杜侍郎:杜纯,晁补之的岳父。下文“苏公”指苏轼。②无可无不可:这里指孔子行事,达于时变,懂得变通。③汲黯、郑当时:汲黯字长孺,郑当时字庄。二人同为汉景帝、武帝時名臣。④忮:嫉妒、忌恨。

【训练】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补之在信中赞美了苏轼的美德,并说苏轼与杜纯相似之处颇多。

B.晁补之引用孟子对伯夷的评价,说明即使是圣人,也是不完美的。

C.晁补之认为,淮南王谋反时只忌惮汲黯,汉朝廷的臣子都应感到惭愧。

D.晁补之作为苏轼门生、杜纯女婿,此信措辞表达得体,入情入理。

2.请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1)晁补之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晁补之在这封信中提到汲黯、郑当时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圣人君子观点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观点
业内观点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新锐观点
不以己善示人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