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实体商业市场发展趋向
2022-05-30
摘要:2022年以来,多地出现疫情反复情况,长时间的封控状态使得各类商业空间的经营都受到了重大影响。不少商业主体及品牌为了生存,开始出现了更多新的探索路径。疫情对实体商业发展来说,既是巨大挑战与困难,亦是“催化剂”,其对于商业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实体商业的长久发展依旧离不开最底层的商业逻辑,应始终保持积极心态正视疫情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不断创新摸索,才能够以更强的信心应对多变的市场,实现商业长期繁荣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实体商业;线上直播;社区商业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22)05-0058-07 收稿日期:2022-04-08
文章来源:本文由盈石资产品推中心供稿。
2022年初,全国多地出现疫情反复情况,长时间的封控状态使得各类商业空间的经营都受到了重大影响。不少商业主体及品牌为了生存,开始出现了更多新的探索路径。疫情对实体商业发展来说,既是巨大挑战与困难,亦是“催化剂”,其对于商业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自疫情以来,笔者持续关注市场消费者变化,同各大商业主体及品牌方保持积极沟通,本文拟从“消费者”“商业主体”“品牌方”及“从业者”四大方面为出发点,针对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市场发生的变化及机遇做出总结与分析,以供业内共同交流与探讨。
1 消费者购物心理及行为变化助推商业变化
2022年开年以来,国内多地疫情频发,使得许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选择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1.1 线上消费为主力,催生团购新模式
受疫情封控影响,多地出行受限,消费者多选择通过线上渠道实现食品及用品的采买需求,使得原本持续遇冷的生鲜电商再次抓住了“救命稻草”,叮咚买菜、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及美团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该红利下,拼多多、滴滴等企业也纷纷跨界入局生鲜电商领域,行业竞争加剧,模式持续升级,推动了生鲜电商行业格局的加速洗牌。
除生鲜电商兴起外,疫情下还催生了一种新的购物渠道——社区团购。以上海市为例,封闭期间,部分社区组织了以小区为规模的社区拼团,社区团购已经成为当地多数家庭消费购物的第一选择。其中,团长化身为了各个社区的“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在社区团购的兴起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联系居委、居民和物资间的纽带。
当下,消费者对于社区团购的依赖性及信任度也逐步增加,“团长经济”对于实体商业来说无疑是个值得持续关注的新力量。未来待市场恢复正常后,相信团长及社区团购依然会在引导消费上发挥一定作用。
1.2 刚需消费被激发,社区商业成主流
疫情下,人们的刚需消费需求再次被激活,生鲜果蔬、生活日用等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甚至助推了许多应急食品、速食品与预制菜等方便食品的发展。生活超市、菜市场、便利店、药店等“家门口”商业承载了各社区主要的消费供应,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同社区商业的强链接与消费粘性,真正发挥了“最后一公里”的强大价值,为社区商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各个大型商场,社区商业体现出了更强的应变能力,由于社区商业选址多依托周边聚集的社区,保证了其客流的稳定性,加之提供的商品多可满足人们疫情期间对于刚需、高效、及时、便捷的消费需求,相对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同时,不少社区商业主体及商家也抓住此次疫情的特殊时期,对运营做出调整,积极整合各商户资源,确保各保障性物资的供应,并组织发起团购,加强同消费者间的联通,为日后客户留存与转化打下基础。
1.3 价格敏感度下降,少频多量成习惯
在疫情突然,人们获取商品的难度加大,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消费者放宽了对商品价格的接受度,对于商品的价格敏感度开始降低。
同时,为了减少配送接触,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减少购买频率、加大采购量的形式,养成了囤货习惯。网上各类囤货清单、囤货攻略层出不穷,特别对于瓜果蔬菜、生活用品、美妆个护等日常使用率较大的刚需品类,囤货需求大大加强。市场上不少品牌也积极研究如何抓住该风口,各类产品开始积极推出“大碗装”“套餐装”“家庭装”“全年装”等包装售卖形式,积极响应当下消费者所产生的囤货心理。
2 市场主体积极应对 寻求线上营销新赛道
此次疫情来势汹汹,导致了主要依托线下客流的实体商业主体迎来寒流,加之停业状态对于品牌稳定性及租金的影响,让大量的百货、购物中心及商业街区等市场主体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困难的同时,多数市场主体也选择积极应对,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赛道以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
以上海商业主体现状为例,在疫情当下调整改变的主要包含四大方面:
2.1 多租金减免政策出台,商业主体多表示观望
2022年3月以来,为更好更快实现社会面清零,上海全市開启了长时间封控模式,为助力实体企业共度疫情难关,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市国有企业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实施细则》及《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各项相关政策。其中明确表明,针对承租国企物业的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实施房租减免,最长可达6个月,以此加强对商业地产承租人的保护力度。
对于非国营企业物业的免租降租情况,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访谈与交流。3月25日,上海环球港率先主动出台“三送三减半”的系列惠商政策,对商户实行专项帮扶,见图1。而相比2020年首轮疫情各房企积极相应减免调整的情况,此轮疫情各商业主体更趋于理性,多表示观望状态,多数大型开发商暂未针对各商户发起统一租金减免政策,主要原因是此轮疫情持续时间更长,且影响面更广,加之几轮疫情反复,对各商业主体本身营收已是极大挑战。这也直接导致了多数品牌开始撤店关店,多个商业主体空置率大大增加,对疫情后的招商及运营工作均提出了较大难题。
2.2 计划开业项目被迫延期,招商掉铺风险增加
2022年,上海原计划将有20余个新开商场(3万平方米以上)入市,包含上海中信泰富广场、苏河湾万象天地、MOHO上海、蟠龙天地、上海天空万科广场、东渡蛙城、龙湖上海奉贤天街、龙湖上海金汇天街、奉贤万达广场等诸多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商业项目。此轮疫情影响下,导致原本计划于上半年开业的项目被迫延期,好在今年上海大型商业项目普遍计划于2022年下半年度开业,延期影响相对较小。
而对于筹开项目,目前最大的考验在于:如何坚定已签约商户的信心,减少招商掉铺风险,稳定已有招商率。
其中上海天空万科广场、龙湖上海奉贤天街、龙湖上海金汇天街和奉贤富力万达广场等郊区TOD项目相对稳定,因其所在区域消费需求旺盛,拥有交通枢纽加持,加之有万科、龙湖、万达等大型开发商的品牌背书,已入驻品牌多表示信心较大。龙湖上海金汇天街在近日宣布招商率已突破92%,表示有望在今年夏季如期开业。
考虑到很多意向品牌无法到现场看铺选铺,为解决该问题,上海天空萬科广场更是推出了“线上VR云看铺”的服务。各项目招商工作均在稳步推进中,并积极推进商户装修设计等沟通工作,以备解封后可以第一时间保证租户进场装修及现场施工事宜,尽可能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2.3 直播助力场景交互升级,互联网营销成为新赛道
当下,疫情防控日趋常态化,各商业主体也开始了积极调整(运营思路),其中最多的就是在线上营销及数字化运营模式创新上的尝试。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商业主体联合商户开启了线上直播的新尝试,直播助力各大商场搭建新的消费场景,同消费者构筑起了线上互动通道,见图2。如上海万象城在疫情期间组织了多场直播活动,联合各大商户推出了包含线上购物、线上教学、心理咨询、健身运动等丰富的直播内容,并收获了不错反响,加强了商场同消费者间的互动与联系,夯实了存量客流基础。此外,中庚漫游城、BFC外滩金融中心、博荟广场 ONE EAST、恒隆广场等诸多商场纷纷开启了线上直播,互联网营销已然成为了疫情下各大商业主体争抢客流的新赛道。
另一方面,疫情也进一步推动了商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催生了更多基于数字化技术下的新商业模式。2022年4月15日,TX淮海|年轻力中心正式宣布在 Decentraland 平台上推出“TX 年轻力元宇宙(TX Metaverse)”,成为了国内首个开启元宇宙空间的线下实体商业综合体,使其在“线上直播带货”的同质化竞争下,走出了元宇宙探索的超前一步。
同日,上海瑞安新天地也推出了首个XINTIANDI数字时尚发布板块,作为其在数字时尚领域的全新探索,并在小红书及旗下数字空间R-SPACE上线,联合9位中国设计师发布虚拟时尚作品,为中国设计师品牌提供虚拟时装概念发布及数字藏品发售。
2.4 承担适当公共服务职能,协助保供类商户恢复营业
相比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的措手不及,此轮疫情反扑,各大商业主体表现出了更从容不迫的应对状态。虽上海自4月起便开始了封控管理,但各大商业主体并未彻底停摆,闭环管理中,各大商业主体均安排有工作人员值守,重复着安全监督、防疫管理、环境消杀、消防安检、设备维护等日常工作,以维持商业体基本设施的运行,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控,为之后的复工工作进行预热。比如,上海万象城从3月18日第一轮封闭开始,就组成了防疫工作保障小组,对项目员工及租户员工进行分级管理,全面负责商场的保障工作,严格贯彻疫情防控措施。BFC外滩中心闭环期间仍安排有现场总指挥、配菜员、超市员工、直播主播等近百位员工坚守岗位,维持项目运转。
此外,各大购物中心更是积极参入到社区配送、团购套餐、线上社群互动等活动中,部分商业项目更是积极配合政府征召,协助防疫工作的展开,配备了充足疫情防控物资,承担起了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上海环球港、上海新天地、上海万象城、上海爱琴海、南翔印象城MEGA、AI PLAZA西岸凤巢、七宝万科广场、晶耀前滩、前滩太古里等多数商场都积极响应保供工作要求,协助保供类商户恢复营业,推动商户开启团购销售,尽力保障物资供应。
3 品牌方主抓私域流量 倒逼资本化进程
此次疫情“倒春寒”对各大品牌发展亦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是“悲喜参半”。大多品牌因此遭遇重创,但亦有部分品牌借此次疫情重刷了行业格局,从而脱颖而出。此次疫情,对各大品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3.1 关店潮,品牌拓店更加谨慎
由于此次疫情导致的突然的客流下降、供应链中断、货运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导致不少品牌出现入不敷出、严重亏损的情况,甚至出现资金链锻裂,多个品牌不得不选择通过撤店、关停来止损。其中除大量小微企业外,还包含多个大型跨国连锁品牌,均兴起了一波关店潮。
4月,作为绫致集团进入中国的第四个品牌——SELECTED思莱德对外宣布,将于今年7月31日前关闭在中国的所有线下零售门店。自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该品牌于国内各地开设了1300家线下门店,且与多个知名运营商均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然而自2020年首轮疫情后,该品牌便开始了多轮调整,以求能及时适应疫情下的市场变化,但在今年4月,该品牌最终还是难抵高额的店铺成本,做出关闭思莱德在中国所有线下零售店铺的决定。
2月底,堪称上海初代网红的休闲品牌A&F关闭上海静安区的嘉里中心门店。3月,美特斯邦威全国最大旗舰店、品牌线下门店的一大标识——美特斯邦威上海圣德娜旗舰店闭店。4月,三只松鼠宣布全面暂停门店扩张。受国货彩妆个护品牌崛起影响,innsfree悦诗风吟及HERA赫妍等韩妆品牌也开始陆续退出中国市场。可以说,这次疫情让更多正在调整中的品牌被迫选择了关店闭店,进而促发了一波闭店潮。同样,经过此轮疫情后,多数品牌也表示将放缓接下来的拓展速度,对于新店择址也将更加谨慎。
3.2 调价潮,品牌寻求梯度转型
当下,各品牌均在做积极调整,并掀起了一波调价潮以适应疫情带来的变化。
特别是当下统一刮起“涨价潮”的奢侈品领域,Burberry、CHANEL、LVMH、CELINE、YSL、尚美、真力时等多个奢侈品品牌陆续宣布涨价。其主要原因有三:(1)受欧美国家通胀率升高影响;(2)受生产材料及运输成本上涨影响;(3)强化奢侈品牌定位影响。其中多数品牌表示为更精准抓取高净值人群为目标客群,通过涨价形式提升奢侈品牌形象,以求稳定品牌在奢侈品领域的市场定位及目标客群的市场需求。
此外,新能源汽车也掀起了一波涨价潮,比亚迪、特斯拉、小鹏汽车、零跑、蔚来、东风汽车等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布产品价格上调通知。主要是受当下全球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且供应商供货紧张等因素影响。
除涨价潮外,部分品牌也开始出现降价处理,以求在同行业竞争下的梯度轉型,该现象在持续火热的新式茶饮领域最为直观。今年2月,一直走高端茶饮路线的喜茶对外宣布已完成全面产品调价,主流门店产品价格已全面低于30元,且售价在15~25元的产品已占据喜茶全部产品的60%以上。随后,今年3月,同梯度的奈雪的茶也开始宣布将进行大幅降价,推出20元以下新茶饮产品线轻松系列,并承诺每月上新“1字头”产品。新式茶饮赛道竞争更趋白热化,多个高端茶饮品牌的降价,一方面是受疫情下人们开始出现消费降级的变化,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品牌期望通过降价形式实现门店转型,以求将本增效。
3.3 线上潮,私域流量价值凸显
疫情突发下,品牌商家获取增量客流难度增加,当下存量客流的运营及转化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存量竞争中,私域流量的价值作用开始凸显,各品牌开始选择通过“线上推广+私域营销”的方式突破发展瓶颈,增加存量客户粘性,提升消费忠诚度及复购率,以存量客流的裂变与转化促进消费。
一方面,各大品牌借此特殊时期,对存量客流开启了精准营销与服务。如各大奢侈品品牌积极为高端客户提供贴心的蔬菜瓜果和甜点菜品配送,体现其定制化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宣传强化了品牌价值,亦充分体现了其基于客户细分下针对性的互动与沟通,加深了消费忠诚度。另一方面,各大品牌也开始借助各大私域平台或自创平台,开启私域流量运营,通过数据分析来建立用户画像,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管理。
3.4 上市潮,品牌上市谋求融资
线下商品经营难的当下,“活下去”成为了众多品牌的第一诉求,多数品牌为此也不得不主动走向资本化道路,上市成为了求生存的第一选择。
其中,由于疫情下供应链成本增加、堂食受限、外卖物流停滞等影响,对餐饮行业无疑是一场重大冲击与考验。今年年初,便出现了一波餐饮企业的上市潮。绿茶集团在4月初已通过港交所聆讯,但由于疫情股价低迷暂缓挂牌上市,成为这一波餐饮企业上市潮中的先行者。此外,杨国福麻辣烫、七欣天、乡村基等餐饮品牌纷纷选择冲刺港股上市,中式快餐企业老娘舅、老乡鸡等品牌则把目标瞄准了A股。在各品牌均在积极上市谋求融资稳生存的情况下,疫情成功倒逼了餐饮行业的资本化进程。
4 从业者保持乐观,直面困难
最后,通过对实体商业各领域从业者的随机访问中,笔者发现,即使当下实体行业困难重重,但是多数从业者们依旧保持乐观,积极直面困难,寻找突破,直面疫情挑战。其中,对从业者心态及状态,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现象:
4.1 现状:行业损失大,招商及管理层工作难度增加
目前,国内多地疫情反复,造成实体商业损失严重。在品牌陆续关店闭店、品牌方拓店谨慎的情况下,也加大了各商业主体招商工作人员的招商难度,既要稳定已签约商户,又要不断挖掘接洽新的可落地性品牌以便及时应对品牌更替的问题,这对招商人员无疑是场重大考验。
同样,无论是品牌方还是商业主体,面临疫情下市场的多变性及不可控性,各管理层人员也都开始加快创新模式的探索,力求通过转型、创新、数字化等手段找到新的“打法”。
4.2 预期:积极准备,相信疫情后会迎来阶段性消费反弹
对于此轮疫情结束后,未来商业的前景,多数业主及开发商均表示相信,在疫情中被暂时压抑的消费需求待解封后将会迎来超常态的释放。对此,各品牌及商业主体也都在积极准备中,期望可以抓住疫情后消费复苏的契机,重振消费信心。
4.3 未来:打破悲观,重振信心,直面疫情防控常态化
无论如何,疫情对于实体商业的冲击一定是巨大的,但在疫情开始后的第三年,多数品牌已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应对方法,各行各业也接受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设定,开始了寻找与疫情防控长久共存的新路径。
因而,可以看到不少从业人员不再是疫情初时的悲观与沮丧,转而的是积极的心态和充足的信心,将精力更多的投放于产品研发、渠道拓宽、模式转型等发展思考上,积极调整以顺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培养了更强的市场预判及应变能力,直面疫情防控常态化。
5 结语
实体商业的长久发展依旧离不开最底层的商业逻辑,应始终保持积极心态正视疫情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只有不断创新摸索,才能够以更强的信心应对多变的市场,实现商业长期繁荣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