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下的雨水花园景观植物配置研究
2022-05-30李蕴,吕正安
李蕴,吕正安
摘要:为了研究植物景观配置对雨水花园观赏性及净水能力的影响,本文以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为例,分析该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的科学性。研究发现,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配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植物观赏受季节影响较大,植物的观赏特性比较单一等。其他城市进行雨水花园建设时,可以参考桂溪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配置,但是要丰富观赏特性,增加常绿植物的种植,充分发挥出雨水花园的景观特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花园;景观植物;生态公园
无论是空气污染,还是降雨灾害,都会给一个城市带来较大的影响。近年来,海绵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统筹城市的自然降雨、地下水、地表水等,完成城市生态水循环,有效减少降雨带来的影响,平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1]。雨水花园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诞生的。雨水花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可有效缓解城市空气污染,也可作为城市的一道景观。在提倡环保的今天,雨水花园建设对于城市至关重要,未来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雨水花园。
1 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概况
雨水花园是一种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浅凹绿地,是基于“雨水滞留-渗透-净化-蓄水-循环利用”原则的产物[2],可以吸收自然降雨或地面水,通过植物及植物下沙土的作用,达到吸收和净化水质的目的。这些地表水通过雨水花园净化后,渗透到地下,与地下水结合,可以补充地下水,也可以作其他用途,比如,厕所用水、景观用水等。这既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也能净化污水,节约大量水资源,契合现下的环保主题。雨水花园是一种贴合自然的净水及绿化系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绿色“海绵体”[3],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雨水花园这种独特的水利用方式一般存在于屋顶或街道绿化中,在城市大型公园的设计中并不多见,但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却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
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总面积为94.6hm2,坐落于成都市天府一街、世纪城路北面,处于绕城高速路段益州大道东面,红星路南延线西面。年平均降雨量1148.8mm,年平均相对湿度82%。在成都市生态系统中,桂溪生态公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和都市共享价值。桂溪生态公园建设既为全国雨水花园建设提供了标杆,也是雨水花园的试验点、研究点。对桂溪生态公园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城市雨水花园建设提供指导及理论依据。
桂溪生态公园属于雨水花园,既能促进成都市绿化发展,又能完善城市生态水循环系统。所以,桂溪生态公园建设主题强调“可持续性”,即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在桂溪生态公园中,有85.3%的面积为绿地,雨水在公园绿地中会自然渗透,达到净化与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目的。除此之外,公园建设过程中还使用了大量的透水材料,充分发挥了公园的渗水功能,绿地与渗水材料结合,让桂溪生态公园总渗水能力达到了95%以上。如此高的渗水能力,足以保证桂溪生态公园地表水能够充分渗透,达到充分净化雨水的目的,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能有效减少由降雨带来的路面积水问题。
雨水花园是城市生态公园发展的未来形式,桂溪生态公园具备非常高的研究价值,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完善桂溪生态公园建设的过程,发现并且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利于雨水花园的发展建设,可以给其他城市的雨水花园建设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桂溪生态公园本身的发展。
2 桂溪生态公园植物配置
雨水花园植物配置至关重要。通过研究桂溪生态公园植物配置,可以找到桂溪生态公园建设方面的优缺点,进而为其他城市雨水花园建设提供借鉴,也为桂溪生态公园的发展提供改进的参考。
2.1 桂溪生态公园植物种类
桂溪生态公园植物种类繁多,拥有乔木9种,分别为:樱花、香樟、旱柳、黄葛树、水杉、无患子、象牙红、南酸枣、碧桃,其中2种为常绿植物,7种为落叶乔木;地被植物12种,分别为:菖蒲、鸢尾、铜钱草、再力花、紫穗狼尾草、鹅掌柴、肾蕨、黄金菊、紫娇花、金鸡菊、百日菊、草坪草,其中菖蒲、鸢尾、铜钱草、再力花一年四季都具有极佳观赏效果。水杉、旱柳等众多植物品种为耐涝植物,菖蒲等具有净水功能,即使遇到大量降雨,这些植物也能够正常存活并且发挥好吸水渗透作用。总体来看,桂溪生态公园植物种类配置较为科学,既具有观赏作用,又能够起到较好的吸水渗透作用。雨水通过植物渗透进入地下,能较好地完成水净化及循环利用。通过乔木、地被植物的共同作用,可实现较为理想的雨水公园效果,即观赏性与功能性俱佳。
2.2 植物结构
研究桂溪生态公园植物结构的中心点在于植物垂直结构方面,通过对植物垂直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决定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即决定了该区域植物的层次。一般来说,较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为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这3层结构,拥有这3种垂直结构的植物群落可以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桂溪生态公园场地以园路、水渠作为分界线,可分为3个部分,即入口绿地、沿线绿地和中心绿岛,现分别对其绿地植物结构展开研究。(1)入口绿地植物结构较为完整,分别有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这样的植物结构可以保障光照及营养的充分利用,能最大限度丰富区域植物多样性。所以,入口绿地处植物结构较为完整,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為雨水花园提供稳定的生态功能。(2)沿线绿地植物结构与入口绿地类似,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都存在,因而绿地植物结构较稳定,能够保障光照及营养的供给。(3)中心绿岛植物结构只有乔木层和地被层,缺少灌木层,植物结构稳定性较差。植物结构稳定性差的植物群落营养及光照供给不平衡,植物生存难度增加,相关部门需要付出更多精力进行养护,其养护成本较高,其提供的生态功能不稳定,需要进一步加强。
2.3 植物观赏特性
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桂溪生态公园除了要承担地表水净化及循环利用职责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提升社区“海绵化”程度[4],这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十分有利。(1)入口绿地处植物有:象牙红、碧桃、菖蒲、黄金菊、无患子、香樟、鹅掌柴等,这些植物适合观赏的部位分别为叶子或花。象牙红、碧桃、菖蒲、黄金菊等植物适合观赏其花朵,因而有季节限制;无患子、香樟、鹅掌柴等植物是观赏其叶子,但有的不是常绿植物。因此,入口处的植物观赏,无论是观叶还是观花,均受到季节限制,观赏入口处植物以春夏两季为佳。(2)分布在沿线绿地的植物主要以赏叶为主,并且该区域植被不受季节影响,适合全年观赏,其中,如菖蒲、紫穗狼尾草、蒲苇等大量观赏草的分布,让沿线绿地植物景观充满野趣,更适宜孩童玩耍,丰富了桂溪生态公园的层次。(3)中心绿岛植被以观花、观叶为主,一年四季均可观赏,其中,观花以樱花为主,观叶植物较多。中心绿岛观赏植物分布较合理,但是作为桂溪生态公园的中心,中心绿岛承担了主要的观赏责任,所以在观赏层次的丰富性方面,中心绿岛的植物还有所欠缺,可以考虑增加观赏枝条或者果实类型的植物,丰富其观赏特性。
2.4 植物种植形式
桂溪生态公园景观效果受到植物种植形式的影响,挖掘植物内在本质和特性,并以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空间组合模式发挥出其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5],是雨水花园建设的核心。植物种植形式宏观上可分为自然式、人工式、混合式3种,微观上可分为中心植、对植、三角形植、环植等多种形式,每种种植形式呈现出来的景观效果也不同,城市在进行雨水花园建设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观赏及功能需求,进行植物种植形式的设计。(1)入口绿地植物种植形式有丛植、列植、孤植、片植,其中,地被植物主要种植形式为片植,其他4种形式为乔木的种植形式。(2)沿线绿地由于要考虑到其对于桂溪生态公园的空间分隔作用,所以,植物种植形式偏向于丛植、片植。事实上,沿线绿地乔木以丛植为主,灌木、地被植物以片植为主,起到分隔绿地的作用,将各个区域分隔开来,沿线绿地的植物种植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其分隔的职能。(3)中心绿岛是桂溪生态公园的中心区域,人们的主要目光都会集中在这里。为了便于观赏,乔木种植比较松散,以丛植、孤植形式为主。地被植物不会遮蔽视线,因而种植比较密集,可遮盖裸露的土壤,种植形式以片植为主,视野通透,同时,契合了自然式雨水花园的建设主题。
3 桂溪生态公园对雨水花园植物景观配置的启发
桂溪生态公园是比较成功的雨水花园案例,既能够起到城市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又能实现地表水的净化与循环利用,对于节约水资源有着重要意义。但其植物景观配置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果能加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公园景观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公园养护成本,对于其他地方雨水花园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1 常绿植物的种植
桂溪生态公园植物种类虽然较多,但常绿植物只有2种。非常绿植物虽然也有较佳的观赏效果,但受时令影响较大,无法保证一年四季都具有同样的观赏效果。到了秋冬季节,植物叶片发黄、凋落,雨水公园呈现萧条景象,观赏效果大打折扣,桂溪生态公园在这段时间内失去了观赏职能,其城市绿化作用大大降低,同时,还会影响到植物的净水效果。因此,建设雨水花园,需要考虑增加常绿植物的运用,这样可以保证雨水花园的作用发挥。
3.2 丰富植物的观赏特性
对于城市绿化景观,可观赏的植物特色越丰富,人们的观赏体验就越佳。雨水花园具有城市绿化的功能,所以,对植物观赏特性也有一定要求。桂溪生态公园植物仅为观花、观叶类,整体景观显得有些单调,且观赏体验不佳。另外,无论是观花植物还是观叶植物,受到季节的限制都较大,使雨水花園无法充分发挥其观赏及绿化性能;秋冬季节雨水较少,雨水花园的净水需求较少,若再失去其观赏特性,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资源闲置及资源浪费。桂溪生态公园作为雨水花园,渗水性较好,但在观赏方面,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植物带给人们的观赏体验。在其他雨水公园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种植观果或枝条美观的植物,除了观感体验外,应注意不同的观赏效果在不同季节的呈现,比如,春季赏花、赏叶,秋冬季赏果,既保证了一年四季雨水公园的观赏性,又可以丰富观赏层次,增强观赏趣味性,充分发挥雨水花园的作用,市民对于雨水花园的认可度也会随着其观赏性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推动雨水花园的建设十分有利。
3.3 完善植物垂直结构
在桂溪生态公园植物垂直结构中,除了中心绿岛只有乔木层和地被层外,其他两个区域均有3种结构。三层垂直结构可以保证园区的光照及营养供应,丰富园区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成活率,进而减少植物养护成本,能稳定发挥雨水花园的生态功能。雨水花园一个十分突出的作用是——城市地表水通过该区域渗透并且净化,然后实现循环利用。所以,雨水花园植被在雨季会受到雨水的浸泡,雨水浸泡会严重影响植物生存,要科学调整植物垂直结构,增强植物生存能力,增加如水杉、旱柳等耐涝植物的种植,同时减少养护成本,以利于城市的雨水花园建设。
3.4 根据植物特点选择种植形式
乔木和地被植物种植形式有着不一样的特点。乔木高大,会影响观赏者的视线,但是乔木的观赏效果极佳,所以,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中,乔木必不可少;又由于乔木高大,易遮挡观赏视线,所以乔木的种植不宜过于密集,应当以孤植或丛植为主。地被植物起到覆盖裸露土壤的作用,并且没有遮挡视线的顾虑,可密集种植,也可分散种植,作为点缀。植物的种植形式除了考虑植物本身特性之外,也要考虑到美观效果及其他方面的作用。例如,桂溪生态公园沿线绿地因为要起到分隔作用,植物种植形式以丛植、片植为主,很直观地将区域划分出来,发挥出了沿线绿地的职能,同时也具有一定观赏性,其他城市进行雨水花园建设时,如果有分隔之类的职能考虑,在发挥其分隔的职能时,也要注意其观赏性。中心绿地、入口绿地主要考虑的是观赏效果,乔木以孤植、丛植为主,地被植物以片植为主。
4 结语
本文结合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的实例,对雨水花园的建设做了简要分析,发现桂溪生态公园的建设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能够发挥雨水公园的职能,可以作为其他雨水花园建设的范例。但是,桂溪生态公园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无论是植物垂直结构,还是植物的观赏特性方面都有待改进。其他雨水花园在建设前,要综合考虑到桂溪生态公园存在的缺点,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推行,相信雨水花园会被更多城市所选择,最终也将能构建出一个弹性的、会呼吸的城市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回收利用雨水资源,营造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雨水收集为景观,集自然休闲、人文历史、生态体验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文化公园。
参考文献
[1] 许志丹,冯傲.海绵城市视角下的雨水花园景观植物配置分析——以美国波特兰花园为例[J].西部皮革,2020,42(14):40.
[2] 赵梦莹.雨水资源就地消纳与循环利用——以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一教、二教周边雨水花园设计为例[J].河北农机,2019(4):89-90.
[3] 马逍原,舒也,史琰,等.雨水花园植物选择及配置——以上海共康雨水花园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8,30(9):1526-1533.
[4] 吴训虎.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CBD景观营造——以荆门万达广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11):149-151.
[5] 胡宗苗.植物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与应用——以南昌儒乐湖城市公园项目为例[J].中外建筑,2018(5):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