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材观下高中学生历史思维培养新探索

2022-05-30蔡金芝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新教材高中历史

蔡金芝

[摘 要]高中历史新教材是中外合编版本,实现了世界史和中国史的结合,让中国历史以更加立体、全面的形象展示出来,不但有纵向发展,也有横向比较,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多角度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下,很多学生在历史思维上存在误区,而新教材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分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误区及其成因,进而探索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新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教材;历史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5-0049-03

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把历史当成死记硬背的学科,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学习方法死板,难以构建历史知识框架。而高中历史新教材加入了选修内容和文献资料,学习材料更为广泛,很多思考题需要学生综合不同的历史观点来解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不断改良学习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学习历史,从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

一、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误区分析

(一)思维肤浅,不求甚解

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形成、科学技术的演变、制度的更迭等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爱国情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当前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还存在较多误区,部分学生思维肤浅,不能透过历史现象正确看待历史问题、把握历史本质,且自主探索能力较弱,缺乏钻研精神,对待历史知识不求甚解。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部分学生只会背诵商鞅变法的背景、经过、内容、结果等,仅关注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益处,却忽略了其他知识,如废除井田制对秦国百姓有什么实际作用,商鞅变法中有哪些思想是进步的,商鞅变法损害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当时国际上是怎样的局势……如学生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是很难进行深度学习的。

(二)思维懈怠,过度依赖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学习历史时过度依赖教师,而一些教师通常也会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背景”“意义”“过程”等字样,并让学生先背诵,再将每个历史事件完整地叙述出来,但一些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常常混淆背诵内容,学习效果较差。高中历史问题的答案具有固定化的特点,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找到标准答案。一些学生过度依赖答案,造成思维懈怠。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學生较少主动学习,对于教师的提问,他们都是直接翻教材或者工具书寻找答案,生搬硬套,并不了解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落后,这些学生没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历史思维的培养。在高考中,历史题目大多以材料、短文的方式呈现,并不直接提问课本知识,但又与课本知识紧密相关,如果学生缺乏历史思维,就无法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三)思维狭隘,以偏概全

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生不但要掌握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关系,还要挖掘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微妙联系,梳理同一时期不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当前部分高中学生存在思维狭隘、以偏概全的问题,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化分析,所得出的观点也比较片面。在论述历史问题时,部分学生难以将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融合,只会照抄照搬,不能做到全面且深入地思考。

二、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误区出现的成因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问题长期存在,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早已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这一个方法,没有养成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习惯,构建历史知识框架的能力较弱。这些学生难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题中看到某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只会联想到该事件的发生过程、意义等,然后堆砌所学知识,不会对知识进行加工,对材料信息也不求甚解,甚至存在“字数多得分就高”的错误观点。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的禁锢。比如,某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为:“中国的革命由无数爱国者推动,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崭新的中国,社会底层的农民们希望消除旧有的阶级差距……”问题为:“中国近代各个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有哪些?”有些学生看到“社会底层的农民们”,就直接写出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并展开论述,却忽略了问题中的“各个阶级”这个关键词。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学生学习方法存在误区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存在思维惰性,只想知道正确答案,不想主动探索,缺乏历史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习惯为学生罗列问题、整理答案,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使得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较差,难以对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更不会提出质疑。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单一的、机械化的,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以逐渐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途径

(一)构建和谐氛围,引导思维发展

历史属于传统的文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学习过程不必过于严苛。教师要打造课堂新形态,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并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历史教学焕然一新。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打压学生,鼓励学生质疑,支持学生的创新性观点。比如,在学习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时,学生需要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还需要掌握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确其历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结合歌词和课本内容开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梳理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有些小组提出讨论问题:经济特区的建立有什么特殊要求?为什么会选定深圳、珠海等地?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有的说这些地区气候适宜,有的说这些地区便于开展对外贸易。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地图上标注“环渤海”“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的对外开放区域,进而延伸至对外开放城市,让学生了解内地省会、沿边、沿江、沿海等开放城市,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由点到面地理解对外开放的层次性。通过激烈的课堂讨论以及地图引导,对外开放的格局深深印刻在学生脑海里,使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层次

高中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死板无趣造成的。教师应设法改变这一局面,用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打破课堂的沉寂,有效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兴趣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热衷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历史评价能力,增强学习记忆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两极世界的形成”时,可以播放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让学生借此了解世界格局,并对不同国家产生印象。该动画片形象生动,赋予了国家动物的形象,其中很多动物的名字也颇有深意。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很多历史内容,了解“冷战”的形成,掌握这一格局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冷战”是超级大国之间的力量权衡;“冷战”当中也有局部的热战,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很多局部热战的背后是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通过动画片播放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冷战”的作用,比如避免德国和日本再成法西斯战争的策源地,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整个世界的紧张局势得以缓解,但是矛盾依然存在。此外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呈现科技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并将当下的技术与历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继承性,以及“冷战”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助力思维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从问题入手,并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确保问题难度的适中性,既可刺激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又不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最终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化接受为探索。如在学习美国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罗斯福,并思考:面对金融、工业和农业危机,可以采取哪些改革措施?人民的失业问题该怎么解决?学生结合我国历史上的变法改革,综合美国当时的发展危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建议。有学生从企业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可以减免企业的税收,降低贷款条件,促进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有学生从原材料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可以对原材料价格进行管控,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还有学生系统论述了罗斯福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阐明了这一政策对国家发展、人民就业的好处。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变得异常活跃,开始学会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思维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历史知识,搭建新知识和旧知识间的桥梁。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存在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说明原因。这样,学生才能恍然大悟,获得思维的提升,避免在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四)培养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

想象是一种知识的加工方法,学生经过想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创造。如运用表格、图片、动画模型、人物故事等,激發学生联想,让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立体。比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清明上河图》,让学生结合这一气势恢宏的艺术著作,充分展开联想,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大城市的发展状况。教材当中也有相关的表格和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表格和插图,进一步总结古代城市商业发展和演变的特点。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入商业祖师爷陶朱公的故事:他具有非凡的商业才能,他的经商事迹受到后人的广泛歌颂。在商业被当作末流的古代社会,他却成为人们口中的“圣”。通过人物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形象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索问题的本质,从多角度思考以下问题:重农抑商的社会形势下,商业是怎么发展的?同一时期世界的发展状况如何?“朝贡贸易”是否能够促进民间商业的发展?学生只有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把握,进而形成独到的见解。

(五)整合课堂内外资源,提高思维活力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果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学生则难以提升历史思维,所接触的历史知识也只能是片面的,学习效果也将受到影响。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整合课堂内外资源,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活力,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在互联网背景下,很多现代化的历史学习资料被开发出来,这些资料融合了视频、讲解、现场表演、人物对话、文物展示等,并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可以让学生跨越时间的洪流更加深入地学习历史,从不同渠道了解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家事》是一档以名人家庭传奇为主的现场故事讲述型节目,若将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便能让历史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力。比如,在教学与秦始皇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从《家事》中提取《秦始皇的灵魂导师:李斯》的片段,将其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观看,满足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丰富历史教学的形式。除了《家事》,教师还可以从《国家相册》等纪录片中选取视频内容,或结合历史教学网站,让学生广泛涉猎,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而从名人的传奇故事中体会百态人生,从神秘的历史事件中感受社会的发展演变,不断丰富历史感悟,提高钻研历史、思考历史的兴趣。通过整合课堂内外资源,使学生可以从以往背诵历史、抄写历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采用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讲解历史人物,不断增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高中历史新教材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部分学生历史思维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如思维懈怠、不求甚解、以偏概全等。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学亟待改革。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利用图表、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拓展,注重整合课堂内外资源,搭建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历史学习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2-23.

[2]  孙晶晶.中学历史传统教学的弊端及改革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2(21):114-115.

[3]  陈小勇.再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以生为本”[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1):195-196.

[4]  张春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打造魅力历史课堂[J].教学与管理,2010(18):145-146.

[5]  律冬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2):171-172.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新教材高中历史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