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空间微改造与环境维度转化研究
2022-05-30司舵章瑾
司舵 章瑾
摘要:为探究公共社区空间微型改造与环境维度转化问题,首先引入了以UCD(User Centered Design)理念为中心的Kano模型分析方法,其次探究了环境维度转化与微设计价值意义,最后以某老旧小区为研究背景,对提出的社区空间改造与环境维度转化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以居民需求为中心,基于居民的活动需求,总结出9项环境要素,运用Kano模型,提出基本型、期望型、魅力型和无差异型4种需求类型,结合Kano模型分析法,检验不同环境要素对于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得到居民需求优先级排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并通过居民反馈,迭代优化,最终得到居民较为满意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UCD-Kano;社区空间;微型改造设计;环境维度转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22)05-0041-08 收稿日期:2022-04-10
作者简介:司舵、章瑾,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讲师。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当前居住的社区空间与环境有了更好的要求。为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有必要从用户中心的需求出发,结合相关分析模型,对新旧社区空间和环境维度进行优化微型设计与改造。
为探究以用户为中心的社区空间改造和环境维度转化方案,引入了以UCD理念为中心的Kano模型分析方法,并结合环境维度转化与微设计价值分析,以某老旧小区为工程背景,详细论述了基于UCD的社区空间微改造与环境维度转化优化设计的步骤。
1 Kano需求模型概述
1.1 Kano模型概述
Kano模型通过对产品功能或性能需求进行分级,从而确定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需求优先级。Kano模型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需求分为五类: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型需求。表1展示了不同需求的具体含义。图1在四象限中展示了不同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1.2 Kano模型分析流程
Kano模型分析法是对顾客需求的细分原理开发的一套结构型问卷和分析方法。主要分析用户对不同类型产品功能的需求程度,以便设计者对产品所需的功能进行分级研究,判断提升用户满意程度的关键因素,其基本流程见图2。
1.3 基于UCD-Kano的社区空间改造框架
以UCD理念作为主导,通过用户访谈可以得出居民对于社区空间环境的具体需求,但是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需求条件过多而忽视重点,结合Kano需求模型,对居民需求的定量研究可解决该问题。因此将二者结合,形成动态的设计过程,不断调整用户需求优先级,达到最优的设计方案,基于UCD-Kano的社区空间改造框架见图3。
2 环境维度转化与微设计
2.1 环境维度的认知与社区环境关系
本文讨论的是城市中居民居住的社区。这一组合有不同的层次区别,而每一种层次都有着相对应的维度环境相适应。
如何判断环境维度是否具备在空间上使用微设计的基础,必须基于社区居民体验调查与数值评价,即采取环境质量指标(EQI)绩效衡量,包括环境提供、参与度和满意度三个方面见表2和图4。
具体到量化尺度来说,居民对社区环境维度维持水平的评价有一个标准参考比值,参考比值见表3。
但对于城市环境维度发展水平较低的小城市而言,其居民对维度满意度将会更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对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的高度认可。
作为布达佩斯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艾格尼斯·赫勒(Agness Heller),将社区环境多维化定义为:“使社会空间再生产成为可能的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她对社区环境结构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特征见表4。
必须要指出,不同的层次都有着不同的环境维度与之相互适应。但每一层次的维度都不是静止状态,它以一种发展范式的形态出现在环境空间表象中。其发展过程包含三点:1)旧有的环境维度稳定阶段;2)环境维度开始自我调节且不可逆阶段;3)新的环境维度模式更新建立阶段。这三阶段对于解释环境多维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社区空间微设计价值分析
城市空间治理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有着其独有的使命和目标。可持续、渐进式等思想引申出了后来的微设计。首先从字面意义来分析,“微”设计,即是“微观的”设计,它是点式切入的设计方式。 微设计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下进行考虑,与此同时,微设计更加注重对人的考虑,是一种柔软而有力量的空间更新方式。从学者们提出的“微设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延伸”,纵观城市空间治理的三种方式:推倒重建、整建、维护,可以看出具有小尺度、有机更新的微设计应当包含后两者的更新方式。社区空间微设计的主要价值包括:提升社区环境维度管理水平、微设计的优越性展示、清晰化城市空间治理的程度。
3 工程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以武汉某社区为研究背景,该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万松街道,辖区面积0.44平方公里。该社区位于武汉中心城区武广商圈,周邊配套设施齐全,紧邻武汉中山公园、西园购物广场、武汉外国语学校。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见图5。
该社区由于修建年代较为久远,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该社区空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空间环境压抑:该社区大部分建筑均建于上世纪,破败的建筑立面严重影响社区空间感受,外墙饰面剥落、破损,各色的防盗网,杂乱的阳台布置,使建筑立面极为混乱。且由于该社区的公共空间面积较小,道路较为狭窄,加上围墙边界阻隔,社区与外界公园、商业组团的可达性与连通性较差,形成较为压抑的空间形态。
二是景观设施破败:位于场地中心15×17m的活动区,是社区主要的公共空间,内置了一定数量的景观设施,但由于长期缺乏妥善管理与维护,多处设施已年久失修,无法使用。
三是绿化率不达标:因物业管理不善和经费限制,该社区环境卫生欠佳,绿化率低于人均水平。景观绿化基本上只有中心活动区的景观树池,且造型单一,养护不够到位。
通过调研得知,该社区共容纳居民2180户,人口6851人,流动人口1485人,教委院是人口最多的院落,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在社区中,老年人的活动类型主要可分为锻炼健身与休闲娱乐,其交际对象多为年龄相仿的邻居与伙伴为主,并且日常多承担带孩子的任务。从心理特征上来看,老年群体由于缺少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感、空虚感等负面情绪。因此,老年人更偏好聚集性社交活动,渴望与他人交流,以满足情感需求。从生理特征上来看,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对于活动场地的物理安全性要求较高,且空间需要具备更高的高辨识度。
3.2 基于UCD-Kano的需求模型建立
3.2.1 设置调查问卷
通过初步的用户访谈,将公共空间的环境要素归纳为两个方面:空间要素、心理要素。其中空间要素包括:功能性、色彩明亮、可达性、绿化丰富、舒适性、安全性、耐用性共7项指标;心理要素包括趣味性、文化性两项指标,共计9项指标。
根据Kano模型调研表,设置居民需求调研问卷。每一项要素设置具备与不具备两个对立问题,选项结果设置5项,分别为惊喜、理所应当、无所谓、勉强接受与不喜欢,组成二维五级调研表。将9项备选环境要素组合一起形成武展社区公共空间需求Kano模型调研表。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在武展社区居民中展开调查,调研时间为2020年10月底,问卷总量为100份。
3.2.2 功能需求分析
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其中2份问卷结果为矛盾问卷,将剩下的98份问卷按照表5进行需求类型分类汇总。其中A代表魅力型需求、O代表期望型需求、M代表基本型需求、I代表无差异需求、R代表反向型需求,Q为矛盾问卷。以“功能性”这一环境要素为例,各项累加结果为:A=23,O=20,M=50,I=2,R=0,Q=5,最大值为M=50,证明“功能性”为M:基本型需求。汇总所有问卷结果得到表6。
在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中,居民的基本型需求为功能性、安全性、可达性,说明这是社区居民最为重视的3项需求。期望型需求为绿化丰富、色彩明亮,说明在社区公共空间中,较高的景观品质以及明亮的空间氛围是居民们希望被满足的需求;魅力型需求为趣味性、舒适性以及文化性,说明给居民带来舒适、有趣的空间体验是超出居民预期的惊喜。耐用性为无差异型需求,故不着重考虑,反向型需求未涉及。
3.2.3 优先等级确定
在同一需求类型中,可通过计算满意系数(SI)和不满意系数(DSI),来进行优先级排序。满意系数(SI)为正数,代表满足居民该项需求时,居民满意度会提升,而且其数值越大,满意度提升越明显。不满意系数(DSI)为负数,指不满足居民该项需求时,居民满意度会降低,数值越大,满意度降低越明显。
SI和DSI计算公式如下:
(1)
将表6收集到的数据代入模型中,计算可得到社区公共空间需求评价见表7。
以SI值为横坐标、DSI值为纵坐标,将需求评价结果纳入特性分析矩阵中,对应Kano需求模型,可形成满意度影响特性分析见图6。其中,第一象限为魅力型需求;第二象限为无差异需求;第三象限为基本型需求;第四象限为期望型需求。环境要素散点分布说明其优先级的高低,即距离原点越远,优先级越高;反之距离原点越近,优先级越低。
通过分析图6可以得出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基本型需求:功能性、可达性、安全性是基本型需求,在微改造中必需满足这三点要素。
(2)满足期望型需求:在期望型需求中,居民对绿化丰富关注较多,合理增加景观植物数量、种类,完善植物搭配,可提高居民满意度;其次是色彩明亮这一要素,环境中保证整体色彩明亮、简单干净可满足居民需求,较大提升居民满意度,反之则会降低。
(3)体现魅力型需求:在魅力型需求中,居民对场所的趣味性需求最大、舒适性次之。当满足这两点时,居民的满意度会有极大提升。所以在后续的设计中,需要持续提高空间的趣味性、吸引居民的参与,充分考虑空间内的安全性,如景观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以及针对老人、儿童的友好设计。
4 社区空间微设计与评估
4.1 社区空间微设计
在本次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中,主要聚焦于该社区教委院中心活动区,通过中心活动区的改造,提升整体的社区空间质量。基于场地性质,设置景观装置介入中心活动区,激活场地活力。S型景观装置分割场地形成活动区与休息区,对空间进行一定的界定,在活动区预留出充足的空间满足居民聚集活动、运动锻炼的需要。装置的自由形态能更好地吸引居民的参与体验,同时不同的区间产生开放与围合的空间,满足不同居民的心理需求,设计方案平面图见图7。
限于篇幅,仅针对基本型需求设计。
改造后公共空間强调其功能性。如位于空间中心的景观装置,外部形态分为抬高与下沉两部分,下沉部分提供最基本的座椅功能,供居民休憩,抬高部分为支撑板,提供倚靠功能,组合起来提供多样的休息放松方式见图8。
曲线形态简单自由,满足居民对于可达性的需求,便于居民参与空间活动中。景观装置以一条形态呈不规则S形的飘带贯穿其中,它的意向来源于飘带随风舞动的形态,体现生命的律动感。座椅主体采用了铝合金板这种轻型材料,细化的柱体通过规律的排列支撑起座椅主体。轻薄的椅面、纤细的支柱、曲线形态的建构共同打造了轻盈、流动、开放的结构形态,于空间环境中产生一种“不确定感”。打破了传统景观座椅平面化的设计手法,创造出功能含混而行为多元的有机能动性场所见图9。
4.2 评估与优化
本研究的用户评估阶段,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测居民对于改造设计的主观满意度,以及通过用户访谈发掘新需求。参与评估的用户即武展社区的居民,为使用户评估更加真实有效,选取20位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表采用等距10点量表(1~10分)工具,1分代表最不满意,10分代表最满意。表5给出了被测试者对新旧空间环境的平均满意度评分。
结果显示,改造后的方案居民评分的分值明显高于改造前,说明与原有空间环境相比,居民更喜欢改造后的空间环境,且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期望。
通过进一步地评估访谈,居民基于现有方案提出以下两点新需求:
(1)期望公共空间拥有更多运动设施;
(2)在功能性这一环境要素上期望公共空间能满足日常晾晒的功能需求。
根据这两点需求对方案进行优化,主要通过设置一系列运动器械,以及可满足居民晾晒需求的晾衣杆装置,优化后的设计效果见图10。
5 结语
主要结论如下:
(1)在针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改造中,应先保证居民基本型需求,尽量满足期望型需求,努力满足魅力型需求。由于居民用户心理复杂多变,很多问题存在不确定性答案,可能导致需求划分的不准确性。
(2)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更深入地调查研究居民心理、社区环境、设计转化这三者的动态关系,不断迭代设计方案,更好地指导社区微改造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风景园林.2019.26 (6)
2.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區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为例.中国园林.2019.35 (12)
3.赵民.“社区营造”与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研究.规划师.2013.29 (09)
4.廖菁菁 刘悦来 冯潇.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为例.风景园林.2020.27 (10)
5.胡飞.聚焦用户——UCD观念与务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吴爽 李健.大气污染科普展品功能需求的KANO模型分析.设计.2019.32 (23)
7.Berger C.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1993.2 (4)
8.Kano N,et al.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1984.14 (2)
9.金信琴 周恩雯.基于Kano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的公共开水器改进设计与评价.设计.2019.32 (17)
10.吴爽 李健.大气污染科普展品功能需求的KANO模型分析.设计.2019.32 (23)
11.杨琨钰 王伟伟.基于Kano模型的多功能行军凳设计.设计.2021.3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