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疆域的几点思考
2022-05-30侯再宣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协同作用下,网络信息已经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的定义与应用也不再局限于新媒体,而是重构一切社会组织关系的中介。网络传播的隐蔽性、超时空性、泛在性、便捷性和大众性使得网络成为多元舆论生成流变表达的天然温床,相较于传统的媒介建构的主流话语环境,网落空间思想观念多元嬗变、网络舆情渐趋繁杂、异质社会思潮不断涌现、西方数字信息及话语悄然渗透,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可以说,网络领域谁掌握了主导权和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守好互联网,是掌控网络疆域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清楚地表明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守好网络疆域,高度警惕敌对势力“温水煮蛙”的意识形态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做好“守门人”,织密防护网,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从当前国际局势看,我国面对的主要威胁,不是西方直接软硬实力相乘的短兵相见的热战,而是西方将互联网络空间治理结构中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运用网络科技等技术“隐秘的战争”,进行持久的“温水煮蛙”的战略围堵和遏制,企图以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为突破口,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这种战略一旦形成,必然会危及我国的政治安全,影响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加快网络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增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护能力,牢筑网络安全“防护墙”,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网络数据共享。加强网络攻击防火墙的建设,强化敏感词汇、敏感领域信息排查,强化境外网络链接信息审查、筛选、过滤,堵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网络破坏和渗透的源头。要加强网络空间法制管理,规范网络数字化社群建设,实现严格的“网络公知”、网络大V、网络舆论领袖及其所属公司的审查制度,加强网络话语舆情监测,增强网络平台法律监督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发布极端言论、散播虚假信息的账号、微博等平台及时依法处置,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強化传播载体建设,打通跨界媒介融通要道,拓宽做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渠道。历史已经证明,“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思想可以掌握一切,改变一切”,数媒介时代,信息传播已发生历史性翻转,从人找信息变成为信息找人,是数据信息共享的数字时代和社会化信息在网络介质作用下的人机交互时代。必须要紧随信息潮流的变化,遵循网络发展客观规律,适时而变,动态地转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思维方式。在线下场域,要继续牢牢守住传统媒介传播影响阵地,发挥好舆论引导公信力。在网络场域,要加快媒体深度融合,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创新传播方式,不断提高传播范围。要加快跨界融合,整合不同领域媒介,构建多元媒介传播矩阵,汇聚各方优势,造就强大媒介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整合新旧传媒技术,搭建融合性、立体式网络媒介平台体系,形成大众传播与互联网技术融通的泛在“微渗透”传播,打造全新传播体系和全新传播格局。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议题设置”的吸引性,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传播内容吸引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强不强,吸引力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的表达方式和“议题设置”的吸引力。“议题”的好坏关系到网络话语的影响力,良好的“议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判断,诱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互动。因此,要巧用妙用话语传播技巧,把意识形态话语隐化为社会大众关注的公共议程,要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润物细无声”的播散方式,变深奥的“阳春白雪”理论为通俗的“下里巴人”话语。网络“议题设置”要尽可能地贴近群众生活实际,以群众耳熟能详的日常话语表达,减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信息亏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获取不是天然获得的,靠的是“输出”赢取,要必须处理好输出与接受的辩证关系,注意输出话语的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衔接,“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要正本清源,立破并举,引导民众理智上网用网,理性思考、审慎发言,保持应有的网络警觉,谨防“键盘侠”“口水客”设置的网络话语陷阱而成为“隐蔽战争”的舆情推手。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侯再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