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2-05-30刘志浩周龙峰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校互动小学生

刘志浩 周龙峰

摘 要:构建能增加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构建以家校互动为核心、以评价反馈为引导、以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的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模式,该模式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家校互动平台四部分。该模式的运行效果及反馈结果显示,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体育测试成绩显著提高,家长对该模式较为认可。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可以为小学生开展校外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及案例支撑。

关键词: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家校互动;锻炼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5-0057-09

作者简介:刘志浩,首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周龙峰,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一、前言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第二个十年的第二次机会”[1],是继婴幼儿后人生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形成的很多健康习惯和行为模式将伴随一生[2]。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肥胖、视力下降、姿势异常等问题突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3]。相关研究表明,运动时间不足是引起青少年健康相关问题的主要原因[4],校外体育锻炼是提升青少年运动时间的有效途径,但运行模式单一、锻炼效果反馈不足、实施途径单一、安全性不好控制等问题一直是影响校外体育锻炼的难点。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便捷性、实效性及交互性等特点[5]。以现有信息化校园平台为基础,以家校互动为主导,构建能增加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校外体育锻炼模式,探索校外体育锻炼的有效性,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二、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研究设计

为构建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现进行以下研究设计。

第一,通过归纳文献资料,整理关于本研究内容的科学、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为达到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效果,围绕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式构建、实施该模式的意见与建议,对学校体育专家、小学生体能训练专家及学校教师进行访谈咨询;针对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校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性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进行访谈。

第三,根据前期理论知识和访谈结果,以某小学四年级1班、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周的行动研究,探索构建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

行动研究过程包含以下步骤:(1)校外锻炼视频课件的准备:根据《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水平二测试指标要求及学生的锻炼需求确定锻炼内容,设计三轮校外体育锻炼方案,教师依据每个阶段方案录制锻炼视频;(2)发布校外锻炼视频课件:教师利用信息平台将录制好的视频上传至任务栏,设计锻炼任务,明确锻炼目标;(3)学生完成锻炼:学生在信息平台的学生终端接收到教师发布的学习通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进入任务中心学习视频课件内容,拍摄锻炼过程并上传到平台,由教师点评打分;(4)后台跟蹤实时监控:学生将锻炼视频回传到平台后,教师可实时关注学生回传动态,了解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完成锻炼上传视频以及学生互评记录等统计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锻炼情况,监控校外锻炼效率。

第四,为检验模式构建的合理程度及实施效果,通过设计专家效度问卷,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调查,征询专家对模式构建合理程度的意见,以期确定构建的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合理性。通过设计家长满意度问卷和学生兴趣度问卷,了解家长和学生对实施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态度。通过学生体质测试前后成绩对比,检验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实施效果。

三、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构建

(一)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思想引领,根据我国政策要求及学生健康需求,构建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应以下列指导思想为引领。首先,健康第一,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第一要务[6];其次,终身体育,培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指引学校体育由增强学生体魄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7];最后,教育合力,是凝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实现家校共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8]。

(二)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因素的各种学说,可分为三大学习理论,即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学习理论[9]。根据行为学习理论,通过刺激—反应可以强化个体的学习行为,通过让学生反复观看锻炼视频产生刺激并构建学习过程,进行实践锻炼强化刺激加深记忆,经过教师讲解以及反复练习后使学生掌握锻炼内容。

2.传播学理论。传播指社会信息传递并系统运行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借助特定信息平台,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完成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活动[10]。根据传播学理论,将校外锻炼内容作为社会信息,教师作为传播者借助线上信息平台发布锻炼任务及视频课件,学生作为接收者在平台终端接收锻炼任务并根据课件内容完成锻炼,以此达到相互交流影响的目的。

3.系统理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对象看作整体,以系统作为对象,利用整体思想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的规律特点研究如何控制、改造系统,从而达到最优目标[11]。根据系统理论,将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看作整体研究,分析锻炼模式中教师部分、学生部分、家长部分及信息平台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改进、完善锻炼模式,进而达到最优,使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达到最佳效果。

(三)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构建

1.第一轮行动研究。根据查阅资料和访谈分析,将初步构建的模式框架分为4部分:教师部分、学生部分、家长部分和家校互动平台部分。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学习主体,家长的角色定位为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学习者,家校互动平台作为三方交流中心,起到信息传递和信息整合的作用。根据初步构建的模式框架及角色定位,首先进行第一轮行动研究。本轮行动研究时间为3周,每周2次校外体育锻炼,锻炼目标为发展核心区肌肉力量与耐力及身体柔韧性。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构建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并评估存在哪些不足需改善。

本轮锻炼内容主要有空中蹬车、仰卧屈膝抬腿、平板支撑、仰卧起坐和静态拉伸组合,将设计好的锻炼内容录制成视频课件,通过平台以锻炼任务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学生拍摄锻炼过程并回传反馈到平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价锻炼效果,学生小组内互相评价。

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观察可知:视频课件浏览量较高,而锻炼视频上传量不高,学生间的互评量较低;学生上传的反馈视频每周都有递增,但大部分同学未能完成任务;总体数据显示,学生正逐步适应此锻炼模式,参与数量逐渐增多。通过观看学生上传的锻炼视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动作错误及动作不熟练等情况,部分家长会根据锻炼任务监督学生完成锻炼并在锻炼过程中给予指导,纠正错误动作。通过家长反馈可知,大部分家长对校外体育锻炼持支持态度。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第一,应重视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强调锻炼的必要性;第二,应重视对锻炼内容的评价,使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共同进步;第三,锻炼内容设计应合理,既要让学生完成又要保证锻炼质量。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首先,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锻炼需求准备校外体育锻炼资源,通过反馈指导错误锻炼动作。学生完成锻炼后将锻炼过程上传到平台,并积极参与组内讨论与评价。家长在学生锻炼期间给予指导,监督学生完成锻炼,并评价锻炼效果。

2.第二轮行动研究。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结果,本轮行动研究需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提高校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重视锻炼效果的评价,合理安排锻炼内容。本轮行动研究的时间为3周,每周2次校外体育锻炼,锻炼目标是发展下肢肌肉力量、神经系统灵活性及身體柔韧性,锻炼内容主要有臀桥、单脚过线跳、起跑练习和静态拉伸组合等。根据锻炼内容录制视频课件,行动实施过程同第一轮。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改进第一轮研究构建的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

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束后观察可知:视频课件浏览量仍高于视频上传量,但上传量较第一轮行动研究明显增多;由于第二周增加了室外锻炼项目,上传量明显下降;学生间互评量较第一轮行动研究明显增多,但仍有大部分同学未完成评价;总体各项数据较第一轮行动研究都明显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逐渐适应校外体育锻炼模式。通过观察学生上传的锻炼视频发现,练习新动作的错误率明显降低,家长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锻炼,积极创造锻炼环境及布置锻炼场地,并参与监督和指导锻炼内容。通过学生反馈可知,学生在锻炼时能够反复观看学习新动作,并在体育课上向老师询问锻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教相关练习动作等。

第二轮行动研究反思:第一,学生已由不适应到适应校外体育锻炼,锻炼的积极性逐渐提升;第二,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提高家长对校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第三,完善反馈评价机制,教师、学生和家长都需做好反馈评价。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教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准备锻炼资源时应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锻炼水平,评价锻炼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反馈工作。学生在锻炼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难,加强对锻炼内容的领会与掌握。家长创造锻炼环境,监督锻炼过程,指导锻炼内容,并积极参与到锻炼中,积极反馈、评价学生的锻炼效果。

3.第三轮行动研究。根据前两轮行动研究的分析结果,本轮行动研究需重视锻炼的反馈,通过学生及家长反馈,监控学生锻炼动态,提高学生锻炼效果。本轮行动研究的时间为3周,每周2次校外体育锻炼,锻炼目标是发展灵敏素质、速度素质以及身体柔韧性,锻炼内容主要有燕式平衡、十字象限跳、十字形跑练习、Z字形跑练习和静态拉伸组合等。根据锻炼内容录制视频课件,行动实施过程同第二轮。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完善构建的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

第三轮行动研究结束后观察可知:在本轮研究中,学生均能按时浏览视频课件,除特殊原因不能参加锻炼的学生外,其余学生能按时完成锻炼并上传视频;互评量较前两轮研究有大幅提升,但仍有部分同学未能完成评价。通过分析学生上传的反馈视频可知,本轮主要为室外锻炼,学生锻炼的完成度较高,对新锻炼动作的学习进步明显,部分学生有两位家长陪同参与锻炼。在学校体育课上,学生积极向老师询问校外锻炼的重点和难点,锻炼兴趣较高。通过家长反馈可知,家长在监督学生锻炼过程的同时也会参与锻炼,共同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家庭锻炼氛围。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校内锻炼及课上内容,在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勤练,做到校内外“一体化”设计,同时要符合小学生身体发育规律和学生实际锻炼水平,以多样化、趣味化为主导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同时还能让家长参与到锻炼中,使学生和家长共同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

4.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通过三轮行动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共分4部分:教师部分、学生部分、家长部分和家校互动平台部分(图1),各部分按照一定逻辑有序运行。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校外锻炼动态,家长可协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校外锻炼,形成以家校互动为核心,以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的锻炼模式。

教师部分以教学设计、资源准备和评价效果为主要环节。首先,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学生锻炼需求及学情需要,确定锻炼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分为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评价设计[12]。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锻炼内容的资源准备,制作校外体育锻炼视频课件,满足学生需求;最后,教师根据学生锻炼效果的反馈,与学生及家长交流沟通,对教学设计和锻炼内容加以改进提高,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勤练相结合,做到校内外“一体化”,设计针对性更强、更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的锻炼内容。教师收到学生回传的锻炼视频后,进行锻炼效果评价。通过学生反馈,对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指导,对学生的错误锻炼动作进行指正、点评,并将优秀学生锻炼视频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学生部分以接收锻炼信息、浏览锻炼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完成锻炼内容、上传锻炼过程和评价锻炼效果为主要环节。首先,学生登录信息平台接收教师发布的校外体育锻炼任务及视频课件,认真浏览学习后,根据任务要求模仿视频课件的锻炼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锻炼任务。学生可在锻炼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并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校外体育锻炼。锻炼期间,学生可将难以理解或难以完成的内容反馈给教师,并对其他同学的锻炼效果进行评价。

家长部分以接收锻炼信息、创造锻炼环境、监督锻炼过程、参与并指导锻炼内容和评价锻炼效果为主要环节。首先,家长接收锻炼信息后,根据锻炼任务要求为学生创造锻炼环境,在学生锻炼过程中以第二视角监督学生的动作规范程度,纠正错误动作,并对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指导。家长也可参与到学生锻炼中,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最后,家长将学生的锻炼过程录制成视频回传到平台,并对教师的视频课件和学生的锻炼效果作出评价。家长可根据学生的锻炼情况实时与教师讨论互动,监控学生锻炼效果,使学生的校外锻炼更高效、更系统。

家校互动平台部分发挥信息整合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枢,集信息整合与信息传递为一体。平台部分分为4个模块功能区:校信中心模块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传递信息;任务中心模块发挥内容传递的作用,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校外锻炼视频互相传递、对锻炼情况监控追踪、对各项锻炼数据进行统计等;资源中心模块发挥学习提升的作用,同学之间可就优秀锻炼作品互相学习,也可利用优质公开锻炼資源提高自身水平;家校互动平台模块发挥互相提高的作用,同学之间互相评价,通过观看别人锻炼、学习他人优点、弥补自身不足,最终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

为检验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合理程度,给相关领域的7位专家发放专家效度问卷,以期确定模式构建的合理性。在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设计意见中,有5位专家认为“非常合理”,2位专家认为“比较合理”。专家反馈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设计合理程度平均值约为4.71分(满分5分),即设计合理。以此确定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

四、小学生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为检验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实践运行效果,选取55名小学生为测试对象,对模式运行前后学生体育兴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家长意见进行调查研究。

(一)学生体育兴趣水平前后对比

为检验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对小学生体育兴趣水平的影响程度,对小学生干预前后的体育兴趣水平进行调查[13]。结果显示(表1),在运动参与程度、体育学习积极兴趣、体育学习消极兴趣和自主学习程度4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得分平均值明显提高,其中“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为反向计分,即得分越高,体育学习的消极程度越低。这表明,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能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前后对比

为检验构建的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实施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采用国家体质健康水平二阶段测试项目对干预前后的小学生体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表2),在坐位体前屈项目中,t=-4.35,p<0.01,差异显著,说明干预后坐位体前屈成绩显著提升;在1分钟仰卧起坐项目中,t=-9.79,p<0.01,差异显著,表明干预后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提升效果明显;在1分钟跳绳项目中,t=-4.94,p<0.01,差异显著,说明干预后1分钟跳绳成绩有较大提升;在50米跑项目中,t=6.86,p<0.01,差异显著,说明干预后50米跑成绩显著提升。利用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进行校外体育锻炼,对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作用。

(三)家长对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反馈意见

为检验家长对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态度,对干预后的家长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3%的家长认为学生需要进行校外体育锻炼;89%的家长认为学生校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变化非常明显,除完成校外锻炼任务外,也会进行其他锻炼,即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提高;76%的家长经常参与到学生的校外体育锻炼中,93%的家长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效果明显;96%的家长对校外体育锻炼模式的态度是认可的,认为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有意义,值得推广(表3)。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构建了以家校互动为核心、以评价反馈为引导、以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的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模式,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家校互动平台4部分。在实践中运行该模式,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体质测试成绩显著提高,家长对该模式较为认可。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厘清家校互动平台特点及其信息整合、信息传递特征,以完善家校互动校外体育锻炼模式。

【参考文献】

[1] WHO.Health for the world's adolescents: a second chance in the second decade: summary[R].Geneva: WHO,2018:14.

[2] 罗晓敏,郑睿敏,金曦,等.青少年健康与发展的全球和中国视角[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8):1126-1130.

[3] 周龙峰,罗晓敏.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青少年综合保健服务运动模块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20,41(04):633-636.

[4] 张伟,余建平,强巴央珍,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一体化构筑[J].中国学校卫生,2021, 42(07):964-968.

[5] 赵冬冬,朱益明.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及其辨正——兼议“屏幕改变命运”[J].中国电化教育, 2019(11): 41-48.

[6] 吴键,袁圣敏.健康第一:学校体育初心如磐——从青少年体育锻炼制度演变看学校体育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07):6-10.

[7] 张莉.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0:29-30.

[8] 赵红霞.家校教育合作新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 2020, 813(20): 4-5.

[9] 王笃年.几种学习理论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论坛,2019(18):8-11.

[1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7-28.

[11] 杨谊,喻德旷.以系统论方法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高教学刊,2018, 74(02):30-32.

[12] 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13] 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47-34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 Interaction

LIU Zhi-hao, ZHOU Long-fe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Abstract: Construction theory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 in enhancing physical exercise time and building an after-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model to enhanc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his paper built a model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ree rounds of action research, with home-school interaction as the core, evaluation feedback as the guide, and improve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as the goal. The model includes four parts: students, teachers, parents and home-school interaction platform. Based on its operation effect and feedback,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gnificant increase has been seen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learning and their sports test scores. This model has been commonly acclaimed by parents, for the operabl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home-school interactive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model can provide support from theoretical study and case stud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carry out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Home-school Interaction; Exercise Model

(責任编辑:霍 亮)

猜你喜欢

家校互动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基于CMS的班级网站的建设
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搭建家园互动平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我是小学生
新媒体视角下中职学校家校互动的现状研究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