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飞的《苏州河》有春秋笔法

2022-05-30尤佑

博览群书 2022年6期
关键词:苏州河小桥宝山

尤佑

2022年3月,海飞的最新长篇小说《苏州河》,由浙江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这是一部关涉时代与人生的大作品。海飞倾心八载,倾力三年,以1949年的上海为背景,演绎了刑警陈宝山的悲情人生。海飞以史实为轮廓,以春秋笔法立人,用情境还原法再现当时的世道人心,可谓是一部结构极简、内容巨丰、体验至深的小说。

海上旧闻

在搜寻创作素材过程中,海飞不仅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而且实地探访了瑞金路的上海公安博物馆。他对上海解放前后的警察局的变迁以及无声暗战的地下共产党员和国民党特务之间的博弈了如指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苏州河》中有迹可循。它们像是岛屿链,勾勒出1949年的上海境况。

在海飞的书架上,有一本名叫《海上百年警察印象1843—1949》的地方志作品,该书由上海市公安局史志办公室编;黄臻睿执编。该书从租界的巡捕房起笔,写到风云激荡的1949年的最终抉择。上海人永远不会忘记1949年春天,旧上海这一页惨淡的历史终于被一双有力的大手翻了过去。6月2日,一块全新的人民政府公安局牌子,挂到了福州185号那扇高大的拱形门口。从此,这座城市拥有了世界上唯一被冠以“人民”之称的警察队伍。

海飞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建构起小说的支架。福州路185号见证了旧上海警察局到新中国上海公安局的变迁。另外,还有历史人物的介入,比如非常器重陈宝山的局长俞叔平,就是真实人物。甚至可以说,俞叔平是陈宝山的光辉源头,小说中的陈宝山祖上三代都是警察,其祖父的英雄遭难式的死亡表明旧时期警察制服的局限,而儒雅爱才的俞叔平则指向“正义警察”。俞叔平,幼名运佳,浙江诸暨人。1928年被选入浙江警官学校正科第一期。1930年、1934年两度赴奥地利专攻警政。1938年回国后,历任重庆中央警官学校教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人事室主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等职。1948年底,国民党制定的特工计划想要将派驻上海市的共产党代表团全部暗杀。当政的俞叔平示意中共代表团及时撤退,甚至派警察加以保护。《大公报》曾经宣称:“俞叔平不愧是知识分子,任职局长期间不曾迫害过共产党人士。”1949年春,他携家眷去往台湾,接替他的正是毛森。与儒雅的俞叔平相反的毛森,也演绎着历史的真实,这位出身江山的国民党特工,在任上海警察局局长时,肆意屠杀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解放前夕,又任厦门警备司令,最终败逃台湾。

无论是儒雅的俞叔平,还是严酷的毛森,他们就像是一幅巨型浮雕上的固定卡点,将真实的历史境况呈现给读者。海飞在处理轻重虚实的时候,做足了考据,纵深再现了上海警察变迁史。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一书中,详细讨论了文学的“轻与重”的问题,他在书中将“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力量加以确立。我觉得海飞近些年的“谍战小说”的创作符合卡尔维诺的“轻重”原则,在虚拟的电波中,海飞经营着平静似水的人际关系,而那些看似年轻气盛的爱情故事底下总掩藏了厚重的历史真相。

除部分人物原型是真实的以外,还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关注。唐仲泰和周兰扣暗度陈仓后,传闻搭乘“太平轮”外逃遇难。小说中镶嵌的“太平轮”事件则是一曲震惊中外的“渡台悲歌”。1949年1月27日,上海黄浦滩头的码头上挤满了人,他们将搭乘“太平轮”货轮逃亡基隆,最终遭遇海难,“太平轮”上的大部分乘客遇难。海飞借“太平轮”事件巧妙地解决了唐仲泰和周兰扣两位国民党特工的隐匿问题,将故事地线索一转,集中精力转向张胜利浮出水面。而需要执行“永夜计划”时,周兰扣和唐仲泰又“死而复生”——其实,在排队上船之时,唐仲泰被击落水中,周兰扣也跳入黄浦江中,倒是因此逃过一劫。

上海战役中十万解放军睡马路、人民公安上海大接管、国民党特工执行的“永夜计划”……诸如此类的“海上旧闻”与小说情节精妙融合,延展到历史幕布下的人生舞台,行文在过去与现在、现实与虚构中轻巧穿梭,一张一弛中消解纯历史的厚重感,延展了小说文学性,人物之间的情感湿漉迷人中透着真切。

苏州河畔

于常识,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在小说中,苏州河是一个即将降生的孩子。叙到悲情处,霎时天空亮。在上海即将解放之际,始终执着于查办案件、还原事实的“宝山”,选择了死亡。毕竟,他没有陈山、陈开来那样的红色背景,他的竭尽全力,奋楫前行,正是他身为上海警察匡扶正义的良知。我偏爱的这样的人物设置,所以,我并不认为《苏州河》是一部简单的谍战小说,它显示出更大的气象——沉稳大气、宏阔细腻、诗意日常。它延续了海飞小说的设计感、故事力和隐秘性,以浓郁的诗性写尽小人物的苍凉命运。

依稀记得,海飞曾说:“我可能成不了诗人,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诗心。”海飞是有诗心的小说家。何以见得?我想挑《苏州河》中最暴力的“杀手老金”来佐证。他是三宗凶杀案的行凶者,狡猾、凶残、阴冷,乃其本性,但海飞写出了他的诗性。他是从背后袭击宝山的人,也是宝山的棋友。在暴露身份的那一夜,他竟然满脑子想的不是逃亡,而是“下棋”。霎時,“潜伏”在黑暗中的老金变得立体了。他代指着“每个人都会因为职业而不同”,有如某位纳粹士兵白天杀人如麻,晚上则沉浸在巴赫的音乐世界;有如刘震云《一日三秋》中的马道婆,施法魇人是本职,通风报信只为救赎。老金只是连环杀人案的工具,却非主谋。老金的为人本心在“司机”、在“棋友”,他有着令人惊诧的人生况味与丰富内心。而海飞对每一个人物倾注的心血,让我感到《苏州河》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人在时代洪流中,“所有的人生都会变样”。童小桥、老金、周兰扣、唐仲泰、张胜利等人,就是如此,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海飞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写出了隐秘故事里的鲜活人生。故事里的人物群像构成了苏州河畔的时光倒影。

海飞善用情境还原法,让时代和人物变得立体。小说中,两度响起陈歌辛的《苏州河边》;百代公司推出的由筱丹桂和张湘卿合演的《玉蜻蜓·劝夫》;郑春生被捕时,兰心戏院里播放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炳坤经常翻阅的《王云五小字典》等,都呼应着时兴潮流。

除此之外,鸽子、馄饨、旗袍、画报、茶汤、葱油饼以及雨夜里苏州河泛起的水纹,一切布景皆为情境。那并非道具,而是小说家用文字修复的苏州河畔的往事。

春秋笔法

在战争年代,语言处在潜伏期。许多声音隐匿在枪炮声中,随之,许多生命消殒于无声的抵抗。海飞在《苏州河》中,片段式还原了战争年代的“语言与人性”,在历史的树洞里,修复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出大历史背景下的世相百态。

如果从语言技法上考量,海飞在《苏州河》中运用了春秋笔法,行文字里行间暗合褒贬之意。左丘明阐释春秋笔法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当我三读《苏州河》后,深感海飞臧否人物的技法更加纯熟、客观。他抛弃了“英雄人物”的绝对光环,以探索复杂环境中人性的多维与真实。

从《惊蛰》中的陈山,到《苏州河》里的宝山,再到《醒来》中的陈开来,“谍战”之血不会冷,“英雄”之脉没有断。海飞试图用史料和想象重构1949年前后的上海境况,寻找市民生活的精神代码。亦如他在《惊蛰如此美好》中所说:

他们(陈山、陈夏等人)的生活,就是我外祖父以及阿姨的生活。那么亲切却细微的温暖,支撑着那时候的人们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活,下,去!

与陈山、陈开来相比,宝山身上多了一份悲情。限于谍战小说叙事所需,核心人物都身怀绝技,四处逢源,带有鲜亮的主角光环。但创作于2019年的《苏州河》,除了扑朔迷离的情节之外,更令人切身可感的是诗意的悲情。

《苏州河》的双线故事和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小说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特务企图以“永夜计划”破坏上海正常秩序,以暗杀、投毒、停电等形式让上海陷入混乱。其中,张胜利则是潜伏在共产党内部的高级特务,为了掩盖他的特殊身份,特务组织暗杀了与“国民党72军”有关联的护士张静秋、逃兵郑金权以及汤团太太。这条“无间道”线索构成了《苏州河》的“岸堤”;与之交织的“人间道”则是警探宝山与来喜、童小桥、周兰扣等人的生活日常,这才是《苏州河》的悠悠河水。

随着三宗凶杀案的水落石出,我们看到了另外一层更隐秘的关系——围绕在宝山周围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多层身份,他们彼此独立又借助暗号联系,让人感觉这是一场情意绵绵却充满悬疑的“狼人杀”。

“身份”是谍战小说的看点之一。海飞小说的身份设置,常让人产生“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疏离感。可是,经过海飞的周密部署,小说里的人物顿时鲜活起来,且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现实中,我是个“游戏白痴”,更木讷于争权夺势,但在读《苏州河》时,我却第一时间捕捉到“童小桥”的特殊气味。为此,我拍案叫绝,更绝的是海飞用语言修复历史的能力,他总是“幻化自我”“多情自我”“诗意自我”。时尚、娇贵、典雅的童小桥,是陈宝山心中的殿堂级女神——宝山曾评价她说“她不是资本家的女人,她就是资本家”。這符合“微而显”的笔法,用以表明她作为“水鬼”的神秘、妖娆与无奈。

童小桥被捕,老金雨夜奔袭、棋逢对手……一幕幕情景,令人过目难忘。海飞是技术派,更是倾情派,他注重小说的设计感、娱乐感,更注重“人的复活与情的余韵”。围绕着警察宝山,与来喜的夫妻情、与童小桥的蓝颜情、与周兰扣的单恋情、与张仁贵(张胜利)的兄弟情、与赵炳坤的师徒情,各种情感让“谍战无间道”变成了“情韵人间道”。

用情至深,文辞简约,含义隐晦。海飞在处理人物关系时,委婉却客观。比如宝山真爱交给了“童小桥”,而童小桥却把来喜介绍给他。来喜与宝山的感情,就如茶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当他预感并印证来喜是共产党员,其内心是平静的,因为作为一位刑警,已经敏锐地预见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陈宝山注定是一个悲情的“守节者”,一个忠于警察初心的形象,所以他的饮弹自杀,不是决然,而是必然。

一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并非全在于它修复的历史,也不止于它的价值取向。海飞的《苏州河》以春秋笔法复原历史背景下的“真正的人”。其惩恶而劝善的取向,不属于绝对的二元论,而是在各有所属的立场、身份、背景下,还之以灵魂与血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苏州河小桥宝山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脚没醒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小桥
我变成了小老头
小桥
苏州河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
苏州河的现实与梦境
苏州河,百年的诉说——访上海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