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法律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022-05-30何静秋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课程思政的提出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号召教师有的放矢、因课施策地开发和运用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走进了国际舞台的中央,迫切需要一批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来处理涉外法律事务,参与、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法律英语是响应国家大力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号召,培养“精英明法”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有约30所高校设置了法律英语复合专业,300多所院校开设了法律英语课程。法律英语以法学为依托,以英语为工具语言讲授专业法学知识,使学习者精通英美法相关知识、具备用英语解决专业法律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之所以能够有效融入法律英语课程,原因在于课程思政与法律和英语都有着天然的亲缘性。一方面,新中国的法学类院校最初都冠以“政法”之名,以“政”领“法”的本质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学专业教育之中,这种思想在当前的法学教育中仍然发挥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是党舆论工作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是因为语言承载了意识形态,更是因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精通专业又擅长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可以看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导向与法律英语教学的愿景尤为契合,法律英语教学应结合其跨学科性和专业性特征,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培养国际视野,展现大国担当
我国已进入国际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谈判的核心圈,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作为现行国际规则适应者、接受者的角色还未根本改变,这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做国际规则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既是维护国家利益、塑造良好国际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因此,在法律英语的教学中,应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责任等恢弘层面价值理念的引导。可以以《国际法》中国际组织法、国际海洋法、国际人权法、国际贸易与投资等主题内容的讲授为依托,向学生灌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展现大国担当。比如,通过研读《唐律疏议》中对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私法实践的记载,了解中国在国际法的萌芽与发展方面的卓著功绩;通过回顾对外卫生援助70年的历程,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我们党和政府在国际卫生援助中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此外,与环境保护、投资保护、国际反恐、禁毒、核不扩散、网络安全、公共卫生、人权等全球治理相关的热点案例都蕴含了诸多思政元素。
二、注重中外比较,推动法治建设
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封闭条件下谋发展,也不能关起门来兴法治。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期,因此,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法律英语教学的应有之义。法律英语以系统讲授英美法为主,必然会涉及英美国家的政治体制、司法制度以及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普世理念。一方面,学习“他山之石”需要拥有开放和包容的胸襟,取其精华,仿其长处,分析这些制度的可借鉴之处,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法治之路。另一方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地、唯物地看待法律的发展规律、本质和功能。在讲授宪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过程中,注重对比中西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异同,客观分析其利弊。比如,在刑法内容的讲解中强调和宣传马克主义刑法观,通过列举西方神权论中提及的原罪、救赎、末日审判、炼狱等宗教色彩浓厚的词语指出两者在刑法起源论和本质学说上的根本不同;通过对罗德尼·金案、辛普森案等案件的分析让学生深刻了解陪审团审判制度的缺陷,进而消除学生盲目追捧西方法律思想的倾向;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做法,帮助学生分析美国干涉他国内政、实行双重标准、强加己方意识形态等做法,让学生认清其在“人权”面纱下的虚伪本质;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措施和成效深刻感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政体的优势。
三、致力國际传播,树立文化自信
准确叙述和传递中国的法律法规和优秀法治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核心价值,是新时代外语界的重要使命与时代担当。中华法治传播的对象大多是国外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其中部分还具有各种智库背景,他们通过研究中国法治而协助国家制定对华政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社会发展已较好地昭示了法制的权威和法治的魅力。陈安教授的《中国的呐喊:陈安论国际经济法》、蔡定剑教授的《中国走向法治30年》等著作的外译版被世界上百余家图书馆收录,引起国际法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因此,中国有必要大力推动优秀法治建设成果“走出去”。法律英语课堂内外可大力开展法律翻译(尤其是中译英)实践。比如,教师和学生组建翻译团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的英译和对中国杰出法治人物、著名法律事件和优秀法学研究成果的对外推介工作;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法律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思考译文该如何在保留中国法治特色的同时又兼顾译语习惯和受众需求。积极参与中国法治建设成果的国际传播不仅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华法治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认知偏见和错误,塑造良好的中国法治形象。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只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才能明显而持久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质效。新文科理念下的法律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思维,淡化学科界限,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和法治观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构建”(SGH18H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何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