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节日故事
2022-05-30游巧旋杨钰仪
游巧旋 杨钰仪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三位教师的传统节日文化课例片段,说明如何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培养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用英语讲好中国节日故事的教学目标。
一、课例背景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2005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2006年,国家相关部门将六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版)指出,“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外国优秀文化的正确认识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认知,拓宽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传递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传统节日作为切入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培养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节日故事的能力,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一分力量。
根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商务英语(中职)商务英语(高职)》,节日主题教学是英语专业课程内容之一。但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介绍的内容却很少。为此,本校英语专业组以A老师的国家级重点课题“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契机,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模块纳入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并根据2021年传统节日的庆祝时间,逐一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以下将以课题组老师的课例片段为例,描述和分析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课例片段描述和分析
1.教学内容
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礼仪、信念和价值观,涵盖非常广泛,包括和节日有关的传说、仪式、活动、饮食、服饰、诗词、歌谣等。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并掌握各个节日的相关知识、寓意及其英语表达,然后通过英语教学活动,内化知识,最终用英语对节日进行全面介绍。
2.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反应快,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传统节日比较熟悉,掌握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但还存在着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且对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加上词汇量不足,未能用英语较全面地介绍节日。
3.课例片段描述和分析
(1)课前预学,诊断评价
针对学生对于节日了解不够全面和词汇量不足问题,课前,A老师提供难度适中的文本材料,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新词音频和节日视频,要求学生利用音频自学词汇,朗读并录音,提交到网络平台。另外,根据所提供的资源,画出节日思维导图,提交到网络平台。
课前利用网络平台推送词汇音频,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掌握了节日活动词汇,为课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提供文本材料和视频,要求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培养他们发散性、条理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學习能力;通过批改学生录音作业和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词汇掌握情况以及对节日的了解程度,以便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2)诗词引入,自然唯美
诗词作为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呈现跟节日相关的诗词英文版,让学生猜测诗词的中文意思及作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介绍清明节时,B老师首先呈现了许渊冲老师翻译的杜牧的《清明》:“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学生不约而同地小声朗读着诗文,并思索着是哪首诗词。当有学生猜出答案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掌声,这时教师再把中文版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中英文对比,既让他们感受到中国诗词的美,又营造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教学意境。
(3)固定句型,精准表达
不少传统节日有多个名称,例如:端午节又叫龙舟节、五月节、端阳节等,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月饼节等,七夕节又叫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而且大部分节日的时间跟阴历有关。因此,C老师设置了一个句型,让学生把相应的节日名称和时间套入句型,进行表达。例如:Qixi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or Chinese Valentines Day.It falls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in lunar calendar.以此类推。固定的句型有助于学生精准表达节日名称和时间,可以增强学生介绍节日文化内容的信心。
(4)多样呈现,加深记忆
节日习俗和活动是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学习了相关词汇,教师课上可以利用图片,结合小组竞赛的方式,重现词汇,强化学生记忆。例如:在介绍春节习俗和活动时,C老师把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春节前、除夕夜和春节期间(见表1)。
教师逐一呈现习俗和活动的图片及英文表达,开展小组抢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词汇和短语的记忆。
除了引入主题,诗词还可以深化学生对节日习俗的理解。例如:在讲授端午节的习俗后,A老师利用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让学生从诗句中寻找端午习俗的痕迹,并说出相应的英文表达,如“浴芳兰”,即以兰草汤沐浴take a bluegrass bath(目的:驱疾保健),“彩线轻缠红玉臂”指的是佩戴五彩绳wear five-color string bracelets(目的:健康长寿)。学生从诗词中不但了解到相关习俗历史悠久,还可以感受到古往今来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由此加深了对节日习俗的理解。
(5)资源支撑,活动巩固
大部分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或故事,如:春节的“年的故事”,清明节的“介子推割肉救主”,端午节的“屈原跳江”,七夕节的“牛郎和织女会鹊桥”,中秋节的“嫦娥奔月”等。起源是节日文化比较有趣的一个部分,但学生普遍了解不多,难以用英语讲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配以词汇填空、故事情节排序、看图说话等练习,让学生先从感官上理解传说,再通过练习梳理故事脉络,把握关键词句,为复述故事做好铺垫。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学生缺乏足够的詞汇组织语言,B老师首先播放故事的视频,让学生大致了解情节,然后对故事内容进行拆分,每次呈现一幅图,并配以关键词,让学生补充内容,把词串联起来,形成1-2句能够描述图片的语句。然后通过多次提问,不断改良句子,精益求精。图片描述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每人负责1-2幅图片,把故事情节组合起来。这样,学生对节日起源的把握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6)传统美食,文化对比
“民以食为天”,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色美食。C老师使用了大量图片展示各种美食,利用配对活动,让学生把美食及其寓意进行搭配,例如:春节的饺子dumpling寓意“财富wealth”,长寿面longevity noodles寓意“长命百岁longevity”,元宵节的汤圆tangyuan寓意“团圆reunion”。A老师利用图片,分类介绍月饼,例如:中秋月饼从地区角度分为粤式月饼、苏式月饼和京式月饼等,从形状角度有圆的、方的、八角形的等,从味道角度有甜的和咸的,从馅料角度有莲蓉、五仁、豆沙、枣泥等,还有一些特色月饼,如冰皮月饼、雪糕月饼、燕菜月饼等。B老师通过视频介绍如何包粽子,还呈现了不同国家的粽子图片,如:日本粽子、新加坡花汁粽、马来西亚娘惹粽等,让学生从形状、颜色、馅料等方面以及相关文化进行对比。以此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
(7)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为了让学生代入角色,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使用任务驱动法,设置评价维度,鼓励学生讲好中国节日故事。例如:C老师利用即将到来的冬奥会(2022年春节期间),让学生充当志愿者,向各国来宾介绍中国新年;任务方面,要求涵盖节日的名称、时间、起源、习俗、活动、食品、寓意等;设置评价维度,如内容丰富度、语言表达、形象风采等。除了个人,也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让学生两人合作完成节日介绍。
(8)时代变迁,赋予新意
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传统节日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例如清明节,鉴于土地资源缺乏,新式的殡葬方式,如海葬、树葬等,也渐渐为人接受。疫情期间不能实地拜祭,“云扫墓”便应运而生。其次,部分节日起源中相关的人或物被引用到科技领域中,例如: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嫦娥工程”,开启了月球探测之路。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真正实现了“嫦娥奔月”。又如: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号”寓意“向天提问”,取名于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多年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充分体现了从古到今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另外,不少传统节日变得商业化,网购、电子红包等新型的消费模式加速了经济发展,人们在节日中得到了放松,促进了和谐、团结,增强了幸福感。在全面介绍传统节日文化之后,结合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能让传统节日元素焕发出新的光彩,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例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更多地介绍西方文化,而忽视了本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一带一路的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跨文化理解能力,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节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把节日介绍作为切入点,有助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要用英语讲好中国节日故事,学生首先要形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要有充足的知识和词句储备。为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推送资源,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激活学生旧知;通过课前预学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丰富的可视化资源,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探究,在提升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内化知识,巩固词汇句型,为全面介绍节日奠定基础。
除了蕴含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还涵盖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清明节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端午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阳节的敬老孝亲传统美德等。教师可以在介绍节日文化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学科育人、立德树人,让学生在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继续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把握传统节日习俗,深挖文化内涵,增强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本文是全国职业院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研究专项课题“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WYJZW-2020-2008)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