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教育的应用范畴(十八)

2022-05-30向世清

中国科技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学化经历探究

向世清

紧接前一讲,我们继续给出剩余的探究具体方式。再次强调,这10个具体探究方式是业已反复验证有效的,在国际上获得了公认的成效(也再次提醒,探究不限于这10种方式)。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您今后改善STEM教育过程的关键基础(也更强调,这10种探究方式普遍适用于任何其他教育过程)。

(6)多向化多种答案倡导探究必须让学生先经历可能趋向各种各样的可能答案的过程。这是探究的本质反映,更是探究的先决条件。人类知识发展到今天,一是任何知识都是经历了反复“正确化”和“科学化”的过程而得来的,并需要继续“正确化”和“科学化”,那么,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知识一直都是趋向“真理”的过程,知识都还有着继续发展的必须等这样的认识论本体概念,是建构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深层次原则;二是经历知识逐渐达成最好的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理解知识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丢掉了利用此过程让学生加强理解和经历自身的知识“正确化”和“科学化”的过程。要记住,我们最终不是让学生知道答案,而是更明白答案的内涵和所代表的各种涉及到的意义。况且,每一个学习者其实都有着自身对任何一个知识点个性化接受的过程,其接受程度和倾向性也都有别于他人(世界的丰富性在这一点上也是有基本的反映的),我们必须尊重这样的人与人的差异性(许多教师因为应试教育的太长时间的错误“熏陶”与强化,更多进入了“标准答案”的认识范式,这是转型到做好探究教学的最大障碍之一,而且是意识层面的!进一步地,我国教师界的这一共性已构成当前教育转型的最大瓶颈之一)。

要强调的是,放弃掉标准答案,不等于最终让学生学不到正确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更好地趋近正确的知识,并同时让他们体验正确知识的建立过程和深层内涵,然后可以更好地逐步体会到正确知识的真正本义和建构路径方法论,这样对学生最终建立合格的知识,并借此奠定今后创新知识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奠基而不是扼杀创新能力的可能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所以,教师们,您千万千万“手下留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经历曲折反复的探究,而不是一定按照您的教学简单记住系列“标准答案”!您做一个积极鼓动探究的“智慧引路人”才好(这样做也是给学生的正确学习搭建了更正确的“脚手架”)。图1以一篇小学生作文寓意这里的观点,好好读一下,您会更理解(会意地笑一下)。

(7)自主化探究过程放手很多教师会自然地持有一个概念和模式,那就是:既然是我来教,学习过程当然就是由我决定,学生什么都必须按我的、听我的、照办我的要求。否则,还要我这个教师干什么(是不是有点儿简单粗暴?或许这就是我国古代私塾先生模式的遗留)?殊不知,现代教育理论恰恰证实这样的教师模式是无法真正完成对学生有效学习的推进和引导的(时至今日,有相当比例的教师都是嘴巴上说着“以学生为中心”,而行动上却是不折不扣地采取完全不放手,这让教育转型沦为空谈!叹)。

当教师可以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过程中的部分事情时,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主动与被动方面的巨大心理差异和行为累积效应,并因此形成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等更高层面的演变。这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容不得做表面文章。当然,也千万不要将“放手”理解成什么都是完全让学生“放羊”。这其中一是存在一个度,二是有一个如何放手的教育策略的教育艺术问题。

对于探究而言,让学生自主化更是必须。所以必须首先把握住度,其次找到有效的放手策略。为了使放手更有效,有一个逻辑,才会达成高水平的放手,此即抓住“探究计划由学生自主决定和调整”这条线,从探究开始之前,就有意识地教会并引导学生自主化设计探究计划,然后让他们自身遵循计划,碰到问题时慢慢学会适应性调整(包括还有如何教会学生做计划、按计划实施、与问题进行调整等)。也就是说,作为教师,监测并“管控”好学生的探究进程,还是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旦学生的计划进程出现问题,则对其实施适度的助力性“干预”。值得强调的是,这还真是所谓“学会抓大放小”的一个教育艺术高度,没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是一下子做不到的。因此,教师必须建立这种意识并不断修养提升。

(8)充分性合作探究配置 从本质上讲,探究最终是让学生经历了一种更多的“试错”和“识错”过程。知道错了也就知道对了。为了发生更多路径和方向的探究,也為了过程中有更多的阶段性认识结论形成,同时让多个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探求同样的目标,就可以发生很多奇妙的事情(如图3)。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经历、倾向、兴趣、思维等,所以每一个人在探究中都有不同的问题、路径、走向、方法、手段乃至形成多姿多彩的阶段性结论,让他们每每在合适的时间点作合作性的交流、评论、探讨、商议、决策选择等,就可以针对一个范畴的内容为每一个学生造就更为丰富的探究,通过合作让每一个人获得自己无法想到的花样百出的“试法”,这会使得学生视野更宽、深度更及地认知与解决问题,然后可以知道更多的“错”,

更好趋向更为准确的“对”。更重要的,许多学生在一起,可以从心态和情感方面引发更为有用的“兴奋剂”“润滑剂”“催化剂”和“助力剂”,通过碰撞性合作实现知识的全面习得和深度认知。所以,我们要以各种形式推动学生的合作性探究,包括教会和提升学生互相交流的技巧;包括采取时而个体、时而团队、时而集体,让合作发生在合适的时间点,并充分发生。这既有赖于教师的系统性管理引领,也有赖于学生团队自身的合作性机制。当然,合作深度更必须充分关注,低水平的合作发生再多,也未必有很好的效果(强调,好的合作既不应少也不应多花时间。另外,合作虽然会花更多学习时间,但却会大大减少复习时间,其实是一种更高效的学习路径。大家在此算一算时间和效率帐就明白了)。

(9)科学化失败鼓励强化 探究过程中,失败是必然不会少的,特别是学生的探究开始缺乏章法时,包括有些尝试过于偏情感性冒险时。通常情况下,失败会引发很多负面影响,从心理上引发学生的迟疑、害怕、退缩乃至放弃,甚至留下心理阴影,从此今后不再敢多尝试。改变这一情形的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学生的失败时给出什么样的反应、反馈和评价。为了促进良好的探究氛围的建设,更为了促成高质量探究的发生,对失败的高度真诚容忍和深度反思检讨,对失败者的正确合理安慰,都需要采取积极心理学的各种有效手段实现正向的激励与强化。好的探究一定会涉及到这一障碍的良好跨越。最终,养育成一种“文化”,即大家都欣赏过程本身,无论怎样探究都会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经历,在经历中大家都有深刻的收获,都是一种进步。

不过,强化的实现不能简单地形式化和表面化,不能只是连学生自己都不相信的虚假安慰。这里要保证以下几点:一是对每一个成功者和失败者都一视同仁,都持正向促进心态而不是各有所别;二是细致分析过程中的成功面和失败面,分清积极和消极,厘清成败得失的具体总体成效;三是积极尽快找到并归因到具体的失败因素,而不是归因于探究者的无意、粗心甚至是无能(对事不对人原则);四是防止团队内的互相责备、争执甚至是争斗。而所有之中最重要的,是确保检讨中只是检讨具体失败方法,找准失败背后的科学化因素和原因,然后仍然接受失败,鼓励尝试者,然后促进继续探究(我国文化在这一方面有较多不良倾向,难以容忍和接纳失败者,所以要从底层面上改良。有一句话:要想办法让失败者真正地破涕为笑。老师,您有这样的品质吗)。

至此,10个探究具体方式的9个已经给出。下一讲将给出第10个并综述深化讨论探究的延伸和向规范研究的趋近。希望您将它们多用在STEM课程、课堂、活动中,用好了,您的收益和回报必不会少。■

猜你喜欢

科学化经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