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罕坝踏上二次创业之路

2022-05-30孙阁孙旭扬侯绍强

绿色中国·B 2022年6期
关键词:塞罕坝生态旅游林场

孙阁 孙旭扬 侯绍强

“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习近平总書记2021年8月23日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时的这一重要讲话,成了激励塞罕坝人二次创业的强大动力。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大型国有林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建场之初,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人烟稀少。几代塞罕坝人忠实履行“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的神圣使命,坚持绿色发展,秉持科学精神,接续艰苦奋斗,甘于无私奉献,在一片荒漠中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筑起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打造特色森林小镇,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塞罕坝的生态建设成就,是一部不辱使命、绿色发展的进步史。1982年,塞罕坝提前两年完成了规划建设任务,被林业部验收鉴定为“两高一低”,山川终于披上了绿装。1983年,转入了以营林为主的新阶段,探索形成了严格精细的科学营林体系,森林资源从此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经济自给能力也越来越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为主要内涵的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热点。塞罕坝林场把下大力量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走出单纯木材经营的禁锢,促进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1993年,林场建立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启了森林旅游的新纪元,产业家族增添了精兵强将。

林场按照生态旅游的定位,着眼于发展大旅游、兴办大产业的目标,本着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努力在以游养林上下功夫。

他们聘请专家对森林公园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和建设。同时大张旗鼓地进行生态旅游宣传,让旅游管理者、旅游区居民和游人充分认识到对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使游人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2007年,塞罕坝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加坚强的保障。

“林场利用资源而不破坏资源,始终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再难的时候没有调减过造林任务,再苦的时候也没有挪用过一分管护资金。”曾任林场场长的刘春彦说。

从发展旅游到今天近20年的时间里,塞罕坝林场基本上实现了三个“逐步”:逐步由传统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逐步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满足多种需求的综合旅游转变,逐步由被动保护生态环境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转变。林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广阔的草原和冷凉资源、冰雪资源以及湿地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林场在以前从未涉足过的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坡上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总结出了取石客土、覆土防风、覆膜保墒等一整套造林技术,10.2万亩石质山坡全部实现绿化。

目前,塞罕坝林场森林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活立木蓄积1036.8万立方米,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森林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

在经营思路上,塞罕坝林场以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指导,走“生态优先,营造为本,科学利用,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能力。按照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原则,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成了成果复核及专家论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97.8万亩;重新区划界定了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由63.48万亩增至81.58万亩。

近5年来,塞罕坝林场加大民生建设投入。按照“山上治坡、山下治窝,山上生产、山下生活”的思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

塞罕坝林场实施了“安居工程”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职工在围场县城有了住宅,全场所有的营林区、望火楼、检查站和管护点的职工,住上了有室内卫生间、电视、网络等功能的标间,用上了深水井,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基本上解决了老人就医、子女上学等民生难题。林场自筹9000多万元,建设了柏油路、水泥路、砂石路等林区路网840公里。投资500余万元,对全场通信网络进行了光纤改造。自筹2600余万元,完成了30个营林区、8个望火楼和9个检查站的新建和改造,所有分场、营林区、望火楼和检查站均接通了光纤,林路形成网格化。

塞罕坝林场学习借鉴雄安新区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编制完成了《塞罕坝森林小镇规划》,着力打造“大森林、小镇子、林镇相融、蓝绿交织”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特色小镇。推进建设5G通信基站,与中国联通承德分公司签署了5G网络试点建设协议,成立“5G+智慧林草联合实验室”,着力提高森林防火、资源管护、防灾减灾、生态服务、科普宣教等领域信息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进一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塞罕坝林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培育壮大工程。通过林下造林和迹地更新等方式,培育绿化苗木基地,启动碳汇项目让林地生金。

塞罕坝林场自2015年启动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截止目前,完成造林和森林经营两个碳汇项目30年计入期(2005年6月30日至2035年6月29日)共474.8512万吨国家核证减排量在国家发改委备案工作,完成了首批造林碳汇18.275万吨国家核证减排量的签发,已完成销售16.2756万吨,实现收入314.1353万元。

林场与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合作备忘录》,合作共建“塞罕碳谷”,为落实“碳中和”目标做出塞罕坝贡献。

塞罕坝林场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业态,坚持安全第一、保护优先,划定了生态旅游观光区域9处,科学有序适度发展高端生态游和红色精品游。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绿化苗木、林副产品等绿色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致富,通过驻村帮扶、生态旅游、苗木生产、设置就业岗位、提供技术支持,周边区域发展农家游近千家、造林445万亩、苗木基地10余万亩,4万多百姓受益,2.2萬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塞罕坝的成就是几代人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结出的累累硕果,是牢记使命、尊重规律、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务林人,在塞罕坝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躬身实践,接力传承,才共同创造了塞罕坝今日的辉煌。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塞罕坝林场改革发展,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意见,成立了塞罕坝及周边区域生态保护领导小组,出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森林草原生态保护规划》《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的实施方案》《塞罕坝机械林场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方案》《塞罕坝机械林场安全综合管理办法》,省人大通过了我国首部国有林场地方性法规《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等,全面支持和推进林场改革创新、绿色发展。

河北省林草局会同承德市编制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印发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方案》《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方案》等。

塞罕坝林场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场部建设规划》《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规划》《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系列规划、方案的出台,为塞罕坝林场“二次创业”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和科学遵循,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塞罕坝林场将全面深化林长制。林场建立了林场、分场、营林区三级林长机制,构筑了“三级林长、四级管理、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的林长制体系,并配套制定了林长制会议、部门协作、巡查、督查督办、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8项工作制度,将林长制延伸到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森林防火、湿地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重点领域,不断推进林长制走深走实。

在采访时,塞罕坝的年轻人表示:“前辈把林子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会守护好!”他们的目标是,攻克良种引育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新一代塞罕坝人继续攻坚克难,不仅要守护好、发展好这片林子,还承担起了继续闯关的重任。

如今,塞罕坝人正在向最后的石头山发起攻坚。他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6%的饱和值。除了道路和建筑物,塞罕坝所有的地方都将被绿色覆盖。

塞罕坝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表示:力争到2030年,实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全面创新、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成果区域共享,把塞罕坝林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国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国有林场。

猜你喜欢

塞罕坝生态旅游林场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林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