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孙玉林
孙玉林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步伐的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学新理念以及新方法得以不断研究和实践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正是其中认可程度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教学手段之一。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也成为众多教师在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具有更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提升效果
小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较少、理解接受能力较弱以及思维发育尚不完善等年龄特点,这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难度,再加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使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的需要。而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代入情境角色中,并鼓励学生对各自的观点和感悟进行表述。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并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印证,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活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状况,并借助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和纠正,这对学生良好精神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学习专注度的提升
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教材方面的制约,围绕教材主题以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需要,构建更加轻松、愉悦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一方面,这种趣味性更强的课堂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它构建了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经历的课堂教学情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主动性和参与程度,而调动学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兴趣和学习专注度,更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以及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也是现阶段大力推动生活化教学法优化完善和实践应用的关键所在。
(三)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记忆效果,但学生大多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较差,难以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培养效果也比较有限。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是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另类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解决很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比如,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以引导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理论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究和思考课堂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除此之外,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教学活动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并锻炼和提升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这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元素的引入较生硬
在课堂教学环节合理引入生活化元素,如设置生活案例或构建相应的生活情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活动的重要开展形式,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悟课堂教学内容。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对生活化元素的引入较生硬以及利用不充分等情况,这是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缘由之一,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展示生活案例或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时,并没有设计相应的过渡和导入环节,导致生活案例以及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出现较突兀,很容易令学生的学习思维难以及时跟上教师的讲解;其二,部分教师对生活案例的运用沿用了讲解教材内容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案例结果,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更多的认同和思考,并没有合理利用生活案例剖析过程,开展课堂互动探讨活动,这会导致生活化元素的引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生活化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活动脱离实际这一问题,包括生活化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以及教学形式脱离实际两个方面。其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主要是指在设置生活案例以及生活化教学情境时,虽然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但有些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导致学生难以通过生活案例或生活化情境對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印证;其二,生活化教学活动形式脱离实际,主要是指部分教师在设计和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时,虽然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生活化教学素材,但在教学形式方面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模式,只是由原来的文字理论讲解转变为事件理论讲解,不仅难以借助生活案例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还会对学生的教材知识内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及阻碍,反而会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难度。
(三)生活化教学方法较单一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一方面是为了通过生活化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及内涵的内化速度,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发展,不断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对教材内容探究欲望。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生活化教学方法较单一且缺乏创新等现象,长此以往同样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情绪,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课堂学习思维活跃性和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下降的现象,进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四)课堂教学反馈工作方面的缺失
课堂教学反馈工作是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当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实施。目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反馈工作方面存在较多缺失和不足,这也是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教师存在教学反馈工作开展不及时的情况,并没有在下一阶段教学工作开始前,通过互动交流、探究练习、学情总结以及自我评价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其二,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学反馈准确性较差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反馈形式较为单一、僵化,不能从多个层面及角度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再加上教师对课堂教学反馈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难以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反馈工作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导和重要参考依据,要想更好地发挥生活化教学活动的作用,应以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为切入点。在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意的是,虽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更加系统、合理且目的更加明确,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往往存在过于完美以及理想等问题,不容易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还容易令学生产生无法理解以及难以实现等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教材主题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将完美却刻板的教材角色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时常见的形象,然后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课堂教学任务等相关要素,制定更加明确、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及生活化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马虎”现象设置为课堂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马虎”行为,开展课堂教学以及探讨交流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阐述各自在校园生活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马虎”行为,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马虎”行为构建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马虎”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思考和表述,最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总结如何发现以及纠正自身的“马虎”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以及良好行为习惯。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转变
虽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较多且紧密的联系,但在相关内容的具体呈现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特点,这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难度。而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转变,主要是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以及家庭常态环境,利用现实生活元素对课堂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转化,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以及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优秀道德品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该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类规则及作用,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校园学习生活中时常接触各类规则,但对规则的内涵及意义的了解较匮乏,教师可以找寻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替换,令学生借助真实经历对事件中隐藏的规则及发挥的作用进行思考。首先,教师可以从学校规章制度方面提取实例,校规中禁止学生在教学楼内追逐嬉戏,并要求学生上下楼时靠右侧通行,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校规为什么要对这些行为进行约束,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在教学楼内遇到的学生之间相互碰撞的现象;其次,教师可以从生活规则方面提取实例,比如,在过马路时如果附近没有天桥或地下通道,应当按照相应的通行规则走斑马线,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当下较热门的社会话题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遭遇的严重后果,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规则的重要性;最后,教师需要对以上案例讲解进行总结归纳,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明确地了解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是为了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更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掌握如何了解各类生活规则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和记忆效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法治意识以及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三)课堂教学形式的生活化转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的生活化转变,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生活化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创新与优化,一方面通过给予学生更加新奇的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活动参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以及素质能力培养效果。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对学生认知和行为进行引导等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各个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付出和伟大,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个职业以及形成“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等正确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和开展生活职業模拟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在环卫工人、交通警察以及农民等职业中自由选择一个,并为学生提供一份资料,其中汇集了不同职业工作时间、工作准备事项以及工作流程等内容,让学生自主思考,根据自己选择的职业从资料中挑选出对应的选项,并简单写下这一职业的“一日工作内容”,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各自的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最后由教师借助相应职业的工作短视频,为学生深入剖析各个职业劳动者所做出的贡献。其次,教师可以围绕“如果没有某一职业”这一话题,与学生开展交流探讨活动。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和诉说如果城市中没有环卫工人会怎么样,让学生利用各自的生活经历以及刚刚职业模拟活动中的体悟,深度理解不同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并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总而言之,通过生活化元素的合理融入以及生活化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和体悟教材内容,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培养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现实生活观察意识以及自我反思意识等素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乐观品质、坚毅性格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