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2022-05-30赵正宏杨怀芳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面源污染种植业

赵正宏 杨怀芳

赵正宏,杨怀芳.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22,16(14):-210.

摘 要 当前种植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巨大绊脚石,如果不加以处理,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通过阐述当前我国农村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结合当前种植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主体倾斜,激发村民主动性;推行绿色种植业;强化监管动作;加大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等解決对策。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4.067

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一般依靠农业生产维系生活,这样的生活习性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发明创造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产量,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居民文化素养不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居民只注重眼前利益,这导致了当前种植业面源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农村环境复杂,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监管治理工作迟滞,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想要改变当前的现状,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治[1]。

1 现状

1.1 大量化学用品的投入和滥用

1.1.1 化肥的滥用

肥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施肥是保证农业生产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在进行化肥施用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者并没有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大量施用化肥。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农村耕地土壤中氮元素和磷元素超标严重,这与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逐年激增有关,同时导致了大量农村地区土壤出现肥力下降、板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而土壤肥力的下降加剧了化肥的过量投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

1.1.2 农药的滥用

农药的主要作用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及除掉田间杂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显著成效,成为农业生产的有力保障,但由于农药的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不合理的农药使用导致物种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生物链,导致农村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难以阻止。2)农药的大量泛用甚至滥用,催生出了抗药性更强的病虫害,这又倒逼农业生产者使用新的农药类型或加大农药剂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增加。农药的滥用使得农作物产品有害物质富集,对人类的健康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威胁[2]。

1.1.3 塑料地膜回收难

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地膜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作为典型的塑料制品,地膜一旦埋入地下,分解困难,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续的污染。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是地膜的使用量和覆盖面积都在大幅度增加,使用量已经超过20世纪90年代的6倍之多。造成地膜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地膜越来越薄,虽然这很好地帮助了农业生产者压缩生产成本,但是超薄的地膜非常容易破损,即便回收,也容易产生大量的塑料残留。据统计,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塑料薄膜总体回收率不足50%,这对农村耕地土壤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1.2 农业废水污染物排放

农业废水排放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农村河流水质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甚至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河流中大量生物死亡,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水体污染的治理力度,农业废水排放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相较于工业废水,农业废水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随机性,监控管理难度大,这导致了农业废物、污染物的排放仍在当前水体污染中占据较大的比例[3]。

1.3 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

种植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危害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的特点。1)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尤其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了氮元素流失严重,这使得土壤出现板结、酸化、盐碱化、肥力下降等情况,与此同时,塑料地膜的使用,也进一步降低了农田土壤的承受力。2)在雨水的影响下,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又会对地下水和地表径流产生巨大的污染。3)农村的秸秆焚烧问题,对大气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 问题

2.1 村民参与主动性不强

目前我国针对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推动工作,以区域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主体,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多新技术、新思想都难以落实到村民。在推行化学品减量增效工作时,得不到农业生产者的支持和理解。归根结底,是相关机制不够完善,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补贴,希望以此来吸引农业生产者,但是从收效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这也与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不高、农村环境复杂、相关工作人员缺口大有着一定的关系,这导致了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村民参与感薄弱、参与意愿不强烈,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难度大[4]。

2.2 对绿色农业的认知不足,污染交叉治理难度大

当前我国农村种植业面源污染情况复杂,不仅污染源广泛,而且污染种类繁多,很多化学品的投入在土壤中形成了交叉影响,污染程度增强;另外,不同地区受当地降雨、水文、地质、湿度、温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污染程度、污染范围也大有不同,很多情况下,一旦发生种植业面源污染,就会导致恶性循环且愈演愈烈。归根结底,还是农业种植习惯的问题给农业污染治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从当前绿色种植业推广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多农业生产者习惯于固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认为绿色农业种植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没有得到印证之前,不愿意冒险尝试;此外,目前推行的很多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整体生产成本,这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讲是难以接受的。这就导致农村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从源头上难以控制,时常发生交叉,防范和治理难度都非常大。

2.3 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中,很多监管措施尚停留在口号阶段。虽然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号召下,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农村地区焚烧秸秆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是除此之外,针对农药、化肥的滥用、地膜的弃置、农业畜牧业废水排放等问题,仍没有很好的监管和治理方法。在农村居民的认知中,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是因为有可能引发火灾,与环境污染关系不大,也正因此,不论是化学品的滥用还是向河流倾倒废弃物,农民本身对此没有认知,不能够将其与生态保护相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又缺少有效的、明确的监管体系,导致当前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始终停留在倡议和引导阶段,监管和执法难以落地[5]。

2.4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缺少得当的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法,导致相关的财政投入也较少,不能满足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日常工作需要。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了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人才缺失、技术落后、相关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等问题。技术推广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也不足,部分政策中规定的津贴发放迟缓、数额较小,农民主动参与的意愿偏低[6]。

3 对策

3.1 防治主体倾斜,激发村民主动性

当前的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农民作为基层不能认识到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于自身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很多推广人员也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对其意义理解不足。面对这样的问题,应逐渐将防治主体向农民倾斜,早期时可以抓典型,在年轻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群体当中,成立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小组,先提升这部分人的理念,再借助他们在农民群体中的影响力形成辐射,使更多人了解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内容并主动参与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成为种植面源污染防治的主体[7]。

3.2 推行绿色种植业

绿色种植业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当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产能,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减少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发生。绿色农业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全面性,而且经过多年的推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绿色农业当中,进一步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能够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8]。

种植业面源污染包括农业废弃物的倾倒、秸秆焚烧、畜牧业粪便倾倒、地膜回收率低等,人们没有对相关废弃物、污染物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针对当前的技术发展形式来看,不论是秸秆还是其他农业生产废弃物(如花生壳、稻草、次小薪材、木屑树皮等),都能够作为生物质燃料的原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而地膜也可以利用破旧地膜进行二次生产,使农民意识到这类农业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提高他们配合收集废弃物的积极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绿色种植业的推广,实际上是从根本上解决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问题,通过施行绿色种植业,能够在各方面遏制环境恶化的态势,并逐渐利用自然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不断地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生态发展。

3.3 强化监管工作

目前强化监管工作难度较大,不论是针对过量使用化学制品还是未进行地膜回收等行为,都难以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惩戒农民,导致了监管力度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相较于零散的农民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从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合作社监管入手,因为政府部门对其农业生产行为的掌控力度更强,更容易规范其农业生产行为,避免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发生。同时以此为契机,逐渐深入到农民群体中,以大规模农业生产行为为标杆,逐渐加强监管,也更容易被更多农民接受。

3.4 加大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

加大投入主要有4点好处。1)增加相关岗位的专业人才,加大推动力度。2)在进行新技术的推动工作时,能够保持技术的吸引力,利用政策和补贴,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并形成示范效应。3)增加相关的培训经费,强化现有人才队伍,提升工作效果。4)采取多样化宣传推广方式,增加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范围和提高认可度[9-10]。

4 结语

种植业面源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只有不断加强投入、完善制度、强化监管、推行绿色种植业,才能避免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发生,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映倞,杨林章,李红娜,等.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发展历程分析及趋势预测[J].环境科学,2020,41(8):3870-3878.

[2] 项颂,吴越,吕兴菊,等.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及分类控制策略[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1):2474-2483.

[3] 张海涛,任景明.农业政策对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6):914-922.

[4] 吴义根,冯开文,李谷成.人口增长、结构调整与农业面源污染:基于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7(3):75-87.

[5] 郑田甜,赵筱青,卢飞飞,等.云南星云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驱动力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35(6):730-737.

[6] 武淑霞,刘宏斌,刘申,等.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技术[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5):23-30.

[7] 胡钰,林煜,金书秦.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和“十四五”政策取向:基于两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2021,49(1):31-36.

[8] 张晓莉,夏衣热·肖开提.新疆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4):29-36.

[9] 邱捷,佘冬立,夏永秋.国家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2):198-205.

[10] 胡文杰,王曉荣,付甜,等.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解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1,43(5):568-573.

收稿日期:2022-06-14

作者简介:赵正宏(1970—),男,云南江川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粮食、烤烟、蔬菜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试验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E-mail:3376665165@qq.com。

猜你喜欢

面源污染种植业
农业推广对促进农业种植业发展的作用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种植业工作会议
宁夏海原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调研
农村生活性面源污染治理的制约因素
麻栗坡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面源污染、碳排放双重视角下中国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
牛羊粪便资源化利用研究
种植业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