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22-05-30郑尚

关键词:融合发展制造业

郑尚

【摘  要】“十三五”以来,信息化对长沙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得到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二者的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论文通过对二者融合现状的定性分析发现,长沙制造业新兴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要素资源整合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产业链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长沙需全新定位企业发展方向,整合资源要素,加快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为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F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6-0145-03

1 引言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要求,要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打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才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撐[2]。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提出以来,长沙市大力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尤其是“十三五”期间,长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呈现新的局面,培育发展了以“三智一芯”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等一批制造业新兴产业,为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目标夯实坚定的产业支撑。

2 长沙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

2.1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十三五”以来,长沙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截至2021年底,长沙市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总数达1 254家,其中,27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智能汽车产业链重点企业超350家[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集齐4块国家级牌照,智能制造成为长沙闪亮的新名片。

2.2 产业要素加速汇聚

一是核心技术不断突破,长沙“三智一芯”产业布局基本完成。2021年签订的《智能网联与工程机械智能驾驶融合技术研发创新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长沙智能网联与工程机械智能驾驶的融合应用、研发创新、标准共建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4]。湘江鲲鹏、天津麒麟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长沙,飞腾芯片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景嘉微公司研制出首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景嘉微电子图形处理芯片。二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2017年的“人才新政22条”到2022年的“升级版45条人才新政”,外加网红城市效应等“软实力”助力,2021年,长沙共有138万技能型人才,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达95%,高达42万余人。三是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1年,长沙已有7 000多家中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达140亿元,并以财政杠杆资金定向投放的方式,先后帮助约1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另外,“湘企融”省级平台和长沙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2.3 重点领域深化发展

长沙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重点发展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在数控机床领域,长沙聚集了宇环数控、一派数控、中大创远等国内数控机床发展较好企业,数控机床产业细分领域较强、创新潜力较大、政策环境较好、发展空间较广。中大创远研发的螺旋锥齿轮干切铣齿机床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成为全球第三家掌握螺旋锥齿轮成套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5]。二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2021年湖南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超过125亿元,人工智能与主营业务相结合的企业数超过4 600家。长泰机器人在2019-2021年连续三年在全国工业机器人企业中排名前三,其产品和技术已应用到110多个工业场景。其拥有专利近300项,自主研发的铸件清理机器人获得国际机器人行业最高荣誉“IERA Award”机器人发明与创造奖,也是国内唯一获奖的机器人企业[6]。三是在智能工厂领域,2021年,长沙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三[7],三一集团18号厂房更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全数字化工厂、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2022年,湖南首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博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落户长沙。四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十三五”以来,长沙涌现出“根云”、ZValley OS、中电互联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数量突破2万个,工业互联网已覆盖长沙市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打造了长沙工业云平台,全市上云上平台企业累计超过10万户,47家企业入选“湖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50强”[8],全市城区、县城区和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长沙机器人研究院、长沙新材料研究院、长沙工业云平台、长沙先进制造业5G云VR等为主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及以中国(长沙)智能制造峰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合作交流平台。

2.4 产业环境不断优化

为打造“1+2+N”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2021年2月,长沙发布了《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长沙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为长沙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锚定新方向、敲响定音鼓、放下压舱石。

3 长沙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制造业新兴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长沙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产业发展基础仍然偏弱。传统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占比仍然偏大。而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早期,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足,产业“小不能补大”“新不能补旧”问题突出,新兴产业仍未能由支撑向支柱转变。

3.2 要素资源整合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3.2.1 核心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长沙制造业整体规模虽然较大,但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制造业的低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品偏少,产业附加值不高。在高端装备领域中,一些关键零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高端软件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

3.2.2 人才吸引力有待提高

长沙超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相对较少,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尤其是部分距市中心较远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同时,长沙面临本地培养人才大量外流难题,长沙普通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较低。

3.3 产业链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3.3.1 产业链整体较为薄弱

一是创新能力较低。部分智能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够,技术开发能力、技术转化及应用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二是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出现断链、缺链等状况,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部分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三是供应链安全存在隐忧。受国际外贸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产业链的加工原料、配套产品、生产设备等供应紧张。

3.3.2 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够精准

长沙市共有11个园区,虽然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园区合理分工、突出优势、错位发展,但是园区之间同质化发展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工程机械和食品两大产业,在所有园区均有企业布局,尚未形成合力的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

3.3.3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长沙大多数产业链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引领作用不够,导致长沙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数量偏少。具体来看,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聚集了4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仅有该产业有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3.4 工业互联网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是缺乏规模应用。生态体系尚不完善,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较少,数字化、平台化的制造资源不够丰富。二是数据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工业数据采集门槛高、难度大[9];另一方面,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人工智能算法难以为复杂多样的工业场景提供有效的数据模型和算法理论[10]。三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不够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待加强。

3.4 产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产业招商引资形势严峻。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投融资规模逐步扩大,长沙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后发劣势。二是“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趋势增强,相关零部件进口将进一步受到影响,这要求长沙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核心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主导产业的安全自主可控。

4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企业发展、要素资源整合、产业链布局和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4.1 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效应

一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的集聚整合和有效利用,扩大企业规模;三是推动龙头企业在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探索联合研究机制,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长沙创造”。

4.2 做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是梳理制造业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引导中小企业长期专注细分领域的研发制造、工艺改进和市场拓展,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是树立中小企业发展的标杆和典型,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道路上发展,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三是引导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在设计研发、生产配套、企业管理等方面相互合作。

4.3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要加大技术研发,突破技术瓶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抓好制造业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要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园区的资源优势,在先进制造领域加快建设集研发、服务、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三是加快制造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应用和关键零部件研究的国家级和省级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

4.4 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

一是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先进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培育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出台企业家人才分类认定目录,探索實施企业高管、骨干人才税收奖励政策;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共设专业。

4.5 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聚焦制造业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完善资金链,坚持市场导向和应用牵引,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着眼于强链、建链、补链、保链,强化“链式思维”,拓展“网状思维”,强化产业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推动人工智能、新兴软件和信息通信技术等重点产业链跨越式发展。

4.6 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产业从“微笑曲线”底端逐步向中高端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二是支持园区平台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赋予园区更多自主权;三是探索建立工业园区亩均效益评价机制,鼓励园区集约用地,盘活利用好低效闲置土地,提升产业发展成效。

4.7 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一是大力推动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培育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加快发展一批工业互联网APP,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二是加快工业互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开放数据接口,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联合创新;三是深化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和隐私保护制度。

4.8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探索设立专业科技保险公司,破解企业融资困境。二是完善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和征信机制。推动融资担保机构与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实现“投贷担”业务联动;探索与企业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加强合作,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三是支持设立并购引导基金,帮助长沙上市公司实现并购重组。

4.9 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动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增强“互联网+监管”能力。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及时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全面落实各类减税降费政策,严厉查处乱收税费行为。三是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和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营造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

4.10 提升开放协作水平

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升引进来走出去成效,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来长沙发展。支持长沙企业走出去,拓宽制造业发展路径。进一步提高长沙对外开放水平,为长沙制造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司南.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N].人民日报,2020-09-21(019).

【2】孙新波,李祎祯,张明超.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创新科技,2021,21(1):44-52+2.

【3】朱泽寰.一份精彩的2021年长沙“工业答卷”[N].长沙晚报,2022-01-02(A04).

【4】中国新闻网.长沙智能驾驶携手工程机械 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08759073868

7962&wfr=spider&for=pc,2021-05-18.

【5】彭超.“小巨人”渐成长,引爆长沙“大能量”[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771925594729015&wfr=spider&for=pc,2021-10-16.

【6】李治,李大为,周妮.长沙:顶天立地“小巨人”[N].湖南日报.2021-10-27(06).

【7】数字经济.2021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公布[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

16796850,2022-02-21.

【8】朱澤寰.长沙工信系统奋力推进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扛起“强省会”工信担当[N].长沙晚报,2022-04-22(A07).

【9】张亚军,李嘉琪.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上海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J].科学发展,2022(3):23-29.

【10】许正军,袁岳.浅析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

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0(14):47-50.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浅谈以艺术类学生创业为导向的河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