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路径探索
2022-05-30孙梦月
孙梦月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全面强化风险防控,探索建立境外项目风险的全天候预警评估综合服务平台,及时预警、定期评估。在风谲云诡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者,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从容应对。论文通过识别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的风险点,分析总结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路径,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9.2;F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6-0100-03
1 引言
国资委等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要求中央企业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驻外使(领)馆的联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协调统一、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置体系。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国际经营风险,由于是受海外市场自身性质影响,其风险呈现出突发性、不确定性、多样性以及隐匿性等特征,需要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加强重视力度,多角度开展风险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以促使企业良好发展。
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越来越多国际项目落地生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将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事件。因此,担负“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的企业应及时建立或升级其风险管理体系,以识别项目所在国和地区的特殊风险,运用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制定相应的降险方案,以达到防范、规避风险的目的。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贯穿于全过程,并涉及自然、社会、工程技术等其他领域内容,同时也涉及相关的市场经济、法律、金融等,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以保证整体管理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体系建设,探索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识别、评估风险,将运营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为企业管理阶层制定重大决策时提供相应参考意见。
3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的风险点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存在一定风险。其风险点主要包括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两部分。
3.1 外部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外部风险,主要从政治状况、相关法律法规、自然与社会环境、相关汇率以及外部安全系统5个角度展开相应风险分析。
第一,政治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承揽工程项目时,必然会面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如内乱、战争、设置贸易壁垒、外汇管制规定等,其风险呈现出明显的破坏性、不可预见性、突发性,一旦出现该风险可能对施工、境外资产、人员安全等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项目被推迟、停工。第二,法律法规风险。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造成企业运营管理容易出现法律风险,其风险隐含在谈判、监管、决策、项目实施、纠纷等各个环节中。因企业未能遵守或者违反东道国适用的监管要求,被东道国制裁,给企业经济造成损失。第三,自然、社会环境风险。一方面,企业承揽的国际工程项目多分布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且受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如复杂的地形山脉、潮湿炎热气候等,导致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物资、材料等运输困难;另一方面,受东道国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影响,均增加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施工难度。第四,汇率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面对汇率风险缺乏管理全面性、系统性。在谈判时,企业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合同价格、支付条款、履约义务、违约责任等方面,而缺少对汇率保护条款重要性的关注,未在合同中对汇率进行约定,从而导致了潜在的汇率风险。在合同订立中,企业以美元加东道国当地币的结算方式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从签订合同到最终履约完成往往周期较长,当合同计价币种出现贬值时,在一定程度上项目的收入会缩减,影响承包单位利润。第五,安全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多位于欠发达国家、地区,如拉美、非洲等,受东道国或地区的宗教、公共安全、种族构成、社会治安、恐怖暴力活动等影响,对企业从业人员、信息传递的安全造成威脅。
3.2 内部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内部风险,主要从企业内部运营状况、财务流程、合同风险、项目投资风险以及税务风险5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运营风险。在运营管理方面,部分企业未能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承包运行标准的现代制度,部分企业相较于外资企业在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治理方式等存在差距,阻碍自身向国际市场发展。第二,财务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签订合同的相关条件较为复杂,如其内容中的投标保证金、风险抵押金以及履约保证金等,受其自身的性质因素影响需要承包方垫付,进而容易出现财务风险。第三,合同风险。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对投标环境、条款内容或相关的合同管理不足,对工程变更、工程结算、工程施工等管理效率较低,容易发生合同风险,进而影响企业发展。第四,项目投资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重点围绕境外项目投资为主,造成一定风险,具体包括BOT、PPP等上游业务的项目投资,或者开发境外资源的项目投资,以及针对境外工业、制造业相关行业进行项目投资等。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境外投资项目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对境外投资市场、投资政策等缺乏具体信息的了解,进而面对境外投标项目以及工程承包项目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造成低价、盲目投标现象,引起境外投资风险发生。第五,税务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从项目调查起,至合同履约以及后期纠纷问题处理一系列过程,都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受国际相关规定、项目所在地区相关规定影响,针对行业标准施加压力。另外,国内相关政策与规定变动趋势以及引起变化的条件,或者项目合约难以确定的条件信息和变化因素,都对境外项目投资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引发法律税务风险。
4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面对的风险管理,与其内部控制关系紧密,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环境、形式、机制体系等层次。
4.1 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虽逐渐重视加大内部控制环境力度,但部分管理仍旧较为薄弱,表现在:法律、法规设立章程不完善,议事规则差异,职责权限不明晰,分工不明确。
4.2 现有风险管理形式化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根据识别的风险,制定预警管理方案,但由于执行人员意识薄弱,未对风险实施动态跟踪、过程有效管控、及时合理应对,风险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导致方案未达到目标。
4.3 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失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因未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规范处置程序,一旦出现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利于企业发展。
4.4 未能形成统一的管控体系
部分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由于经营目标与战略定位存在差异,设置管理机构时,缺乏境内外相互沟通,进而管控体系不统一,部分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影响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5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路径
5.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管理,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包含的环节较多,如组织结构、审计委员会、企业文化、权力分配等,在风险管理中作用较为明显,因此,企业应结合东道国实际情况,提升海外经营风险管理意识,通过产生良好的危机意识来强化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对风险的防控。针对性开展各项管理,做好人员的培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对风险进行分析与规避,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以促使企业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东道国审计工作,监督检查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实施细节测试,发现设计和运行的缺陷,及时反馈和调整。在发展过程中应明确法律因素产生的影响,可以对东道国相关的法律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明确其现状,建立完善的规范治理结构与议事规则,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开展管理,强化其职责权限,完善落实各项分工,以达到最终目的。可以在东道国建立相关的专门机构,结合实际进行组织协调控制,整合现有资源,以组织协调方式对其内部进行控制,落实现有工作,提高整体工作质量。
5.2 健全内控风险管理体系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内控风险管理始终存于项目各阶段,由此应明确该因素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阶段开展,强化其风险管理重视力度与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病症,做好管理,加强风险控制,保证其灵活性与主动性,从根本上降低其成本,以达到管理目的。在该过程中,利用其管理体系可以进一步降低其成本,强化管理作用,效果显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监控系统,及时对其预警措施进行处理,应对检测系统,利用系统优势强化风险管控,明确风险变化趋势,以需求为基础,结合现有的模式开展,达到管理目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明确项目后期呈现出的特点,结合风险管理特点与实际的教训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水平,为现阶段的工程事业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其整体的科学性,实现全面发展。
第一,以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为基础,如建立以决策、管理、执行、监督于一体的四位一体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自身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其体系优势来应对风险,将风险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与境外机构在项目实施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各阶段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信息识别与跟踪来确定风险信息,做好梳理与甄别,汇总、分析,开展风险评估,最终建立风险报告制度。第三,以重大的风险导向为基础,优化内部制度流程,制定相关的内控手册。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项目主要在海外实施,应健全内控风险管理体系。第四,加强内控体系的控制与延伸,以保证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形成健全的预警系统。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容错机制,以现阶段的风险类型为基础,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制定相关的规范与标准,做好监督,保证监督的透明性,并积极鼓励创新,实现各个环节的同步发展,发挥出风险管理价值。
5.3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发现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风险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管理层次、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内部流程等,采取有效的方式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保证其风险控制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第一,进一步完善事前风险评估制度,对东道国风险做全面评估和压力测试。同时关注其他国家流动性收紧、政权更迭等情况。第二,针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考虑针对不同等级风险构建多层次风险应对机制。尤其是,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做出合理的应急预案机制,可以通过积极与驻外使馆定期沟通,以保证其项目有序地推进。例如,针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外部风险中的政治风险,企业管理者应依据相关经验设计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以此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解决。并且,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考量境外各个项目的相关政策、经营环境等因素,制定境外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定期开展政治风险评估会议。针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外部风险中的安全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境外项目实施的安全性提供保障,可以开展安全培训机构,提高工作人员在作业中面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以此促进作业的高效性。同时,应对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境外企业文化知识,有利于后期开展项目实施工作时,能够与当地企业、人民构建和谐良好的氛围,促进项目实施进度。针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内部风险中的项目投资风险,企业相关管理者应对项目每个投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强化投资管理力度。同时,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收集大量的投资相关信息资源,并对其认真判断、整合处理,仔细分析项目投资中面临的风险、是否能够有效实施等,其中应着重分析运作类投资。另外,企业管理人员还应结合当地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经济市场等信息,为投资有效性提供保障。第三,解读海外法律、税务政策,遵循有效、实时、全面原則,分析潜在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强过程控制。企业在加强内部风险管控的同时,可考虑借助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损失。第四,针对东道国现有状况,进一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控制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以强化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如做好日常的风险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与处理能力。
5.4 建立境内外相对统一的内控体系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积极打造境内外相对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现阶段发展情况,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结合企业自身战略发展情况,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与风险防范能力。由于面临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不确定风险点较多,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充分发挥统一内控体系的优势与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风险防范,如利用流程控制、监督机制、风险控制等,保证其内容的全面性,以提升工程质量。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境外机构在编制上存在明显的独特性,因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其工程项目流程体系为基础,全面进行风险辨析与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重大风险,建立企业境外项目风险数据库与风险库,基于内控体系开展,逐渐形成各环节有效协调的内部控制统一流程与风险控制机制,以此来促使企业内控建设水平,提升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
6 结论
综上所述,建议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从多个角度探索路径,通过提升内部控制环境、健全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相对统一的境内外内控体系,以便在复杂背景下的国际商业竞争中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涛.电力行业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9):42-43.
【2】郝红霞.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31):33-34.
【3】邵志伟.“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策略[J].建筑经济,2018,39(09):18-21.
【4】王子睿,邵志伟,王东生.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筹划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9(10):76-78+103.
【5】翟江红.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对分包企业风险管理的问题探讨[J].安装,2019(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