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风景画中的色彩表现探究
2022-05-30施汝堂
摘 要:水彩风景画从英国的“风土地形画”发展而来,从用材上区别于其他画种,成就了独属于水彩画的风格特性。同时,水彩风景画鼎盛于工业大生产时期,面临着审美风格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从色彩角度看,其审美除了沿袭西方一贯追求的立体与写实外,还拥有水彩画本身特有的轻盈透亮的光泽感;在情感上,浪漫主义更具个人鲜明特色,而古典主义则稍显模糊;在思想上,浪漫主义更重人文关怀,而古典主义充满敬畏与理性。
关键词:水彩风景画;色彩;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一、水彩风景画的溯源与发展
水彩画作为重要的绘画种类之一,在美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历史溯源来看,最早的水彩画可以追溯到距今三万年前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和距今一万多年前的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1],而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水彩风景画则源自16世纪英国的地形图。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极速发展,出于对扩张殖民以及贵族旅游的需求,英国的地图绘制得越来越详细精致,并且加入了不少各地的特色风貌。早期的地形图,或者说“风土地形画”,采用的是淡彩或单色素描来绘制,色彩所占的部分较少。直至17世纪,色彩才被大量运用到地形图当中,逐渐形成水彩风景画[2]。
水彩风景画诞生于16—17世纪,成熟于18世纪中叶,鼎盛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尽管17世纪的水彩画已经成为独立畫种,但同样色彩丰富的油画对当时的水彩画影响依旧巨大。换句话说,此时的水彩画并没有脱离油画的技法而真正独立起来。直到18世纪中叶,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水彩画之于油画的区别,并由此探索出独属于水彩画的绘画技法,水彩画才算真正脱离油画自成一派。也正因如此,一大批杰出的水彩画家先后涌现,造就了水彩画的鼎盛时期。比如英国的保罗·桑德比、汤姆斯·格尔丁、约翰·康斯太勃尔、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约翰·塞尔·科特曼,美国的约翰·派克、安德鲁·怀斯,加拿大的佐尔坦·萨博等[3]。
二、水彩画的色彩特性
色彩对于绘画作品而言至关重要,色彩的相互搭配以及人们对色彩的感知等都影响着作者情绪、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色彩,不仅可以根据其本身属性进行分类,还能从创作者与观赏者的角度进行分类。此外,作为独立画种,水彩画的色彩也有着独特的属性和运用方法。
(一)色彩的分类
1.根据本身属性分类:客观色彩
客观色彩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能为人眼观看到的色彩。客观色彩可分为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无彩色系即黑、白、灰三色,有彩色系则是除了以上三色的所有颜色。在有彩色系中,各种颜色又可以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原色、间色、复色。而所有颜色中,原色是最简单纯粹的颜色,是不经过颜色混合调配的基本色,分别是红、黄、蓝,俗称三原色。三原色之间相互混合调配从而得到紫、橙、绿三色,即三间色,也称二次色。间色与原色、间色与间色之间的相互混合调配出的所有三次色,便是复色。
2.从创作者与观赏者角度分类:感知色彩
除了客观存在能被肉眼看到的色彩外,色彩还可以从人的感知角度进行分类。从对光的感知来看,色彩分为明色和暗色,如红、黄、蓝、绿、橙是明色,黑、白、灰、紫则为暗色。从心理感知来看,色彩又分为暖色和冷色。同时,对于不同的色彩,人们的心情感受也不一样。比如:看到蓝色,感觉忧郁、悲伤;看到绿色,则感觉轻松、愉悦。
(二)水彩画的色彩特性与运用
1.水彩画的色彩特性
相比于同样以色彩为重的油画,水彩画最突出的特性便是画面的清透,而造成这种特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彩的用材。油画的着色使用的是油脂与色粒融合而成的颜料,而水彩画却是用水作为溶剂与色粒相融合。水的黏稠度大不如油,体现在画作上便可见一斑。况且,以水为溶剂的颜料,其渗透性和流动性比油脂更强,这也就使得水彩画即便随意一笔落下,也不如油画那么厚重。在水的渗透和流动的作用下,色彩也更容易被稀释。
2.水彩画中色彩的重要性与色彩运用
每一种艺术都有属于它自身的语言,水彩画也不例外。如若要界定在水彩画中色彩的重要性,那将其称为水彩语言也不为过。同样将水彩画与油画作对比,西方的绘画讲究模仿和写实,而在模仿与写实上,油画与水彩都可以称为典范。然而,在油画创作中,色彩的填充更遵循固有色的原则;水彩画则不同,它更讲究遵循更为科学的光源色,更注重光影明暗之间的关系,通过色彩的深浅色相对比与水的质地来达到光的效果。由此,关于水彩画的技法也应运而生,如湿画法、干画法、渲染、擦洗等。无论是要创造光影效果,还是要呈现纹理质感,都离不开色彩的运用,尤其是水与色粒融合之后的色彩。
三、水彩风景画色彩表现的三个维度
如前文所述,水彩风景画诞生于英国“风土地形画”,有独属于它自身的发展背景和产生原因。因此,需要从水彩风景画的诞生土壤来分析其色彩所表现出的审美取向、情感寄托和思想内涵。
18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大发展时期,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而来的是资本的扩张。在现实的市场需求下,英国逐渐开启了探索世界的旅程。于是,地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便是水彩风景画诞生的本质原因。当然,时代与科技的变革必然会引发艺术的转变,长期统治英国审美的古典主义也遭受到了来自浪漫主义的冲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共同推动了水彩风景画的蓬勃发展。其代表人物当属“英国水彩画之父”保罗·桑德比与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这两位高水平的水彩风景画作家,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当时水彩风景画的审美、情感与思想倾向[4]。
(一)水彩风景画中色彩的审美表现
作为古典主义水彩风景画的代表人物,桑德比曾从事军事地图绘制工作,他的水彩风景画作带有典型的古典主义特点。以《温莎城堡》为例,乍看上去,画作只有两个明显的明暗色对比——上方淡蓝的天空与下方墨绿的树木草地。除了区分具体对象以达到写实的目的外,整体的色调非常统一且较为冷,通过色调和画面的高度统一达到严肃庄重的和谐。透纳则并不强调这种色调的统一,相反,透纳的色调更加丰富,也更加变化多端。比如《廷登修道院废墟内部》这幅水彩风景画,光是废墟上便有灰白、浅黄、红棕等不同色彩,各种色彩的纯度较低,显示出画面应有的柔和。且由近及远的色调变化非常丰富,从近处的暗色调,到中间的暗亮相间,再到远处的清亮,逐渐过渡,通过色调的变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性,给人明亮暖感。由此可见,即便都是水彩风景画,从桑德比到透纳,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色彩由晦暗幽深逐渐转变为明亮鲜丽。
尽管二者在审美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但水彩风景画依旧承袭了西方一贯的追求——立体与写实。同样以桑德比的《温莎城堡》与透纳的《廷登修道院废墟内部》为例,色彩的浓淡既展现出光影的效果,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区分实物的作用。《温莎城堡》与《廷登修道院废墟内部》的天空都使用蓝色,遵循了物体的固有色与光源色事实。同样,在天空的绘制中,蓝色的成片铺陈与点缀的白云相重叠,以此简单地呈现出白天的光照效果。再者,《温莎城堡》的蓝白天空色彩纯度更高,《廷登修道院废墟内部》中的云朵并没有如《温莎城堡》那般接近纯白,而是选用偏灰调的白。尽管有些微弱区别,但在效果呈现上依旧有被水洗的光泽感,这就仰赖于水彩的用材了。
总之,水彩风景画通过色彩模仿光源照射在实物上的色泽与质地,在三维立体的基础上更突出体现光影之间的变换,在水彩本身的用材上强调了画作的清晰透亮。同时,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也通过色彩的冷暖和色调变换来进行区分,体现了审美由庄重严肃向明亮温暖的转变。
(二)水彩风景画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从情感上看,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体现在水彩风景画中依旧如此。古典主义水彩风景画强调庄重,讲求画面的宽阔宏大,灰暗的色调显示出应有的重感,在色彩上偏爱黑灰、墨绿等冷暗色,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凸显画作的严肃。浪漫主义水彩风景画则更偏爱现实写生所展现出的生机与生命力,常用各种渐变色调呈现画面的活泼,在不拘泥于高度统一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调和达到柔和协调。
相比于古典主义所要求的严肃统一,浪漫主义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乍看桑德比的某幅画作,比如《温德索尔城堡北广场看夕阳》,在欣赏作者写实的精湛技巧外,也会因画作所呈现出的宁静感到心情平和。任何一种风格主义的画作,都能够承载作者的情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将桑德比这几幅画作对比后难免会有情感上的雷同之感。透纳的《明月》《狂风中的荷兰船只》,与桑德比以上几幅画作的区别在于,透纳并不像桑德比那般将宏大的风景作为整幅画作来表现,而是聚焦在风景的某处上,使得景色成为一种陪衬,而情感通过聚焦清晰地传递出来。透纳画作的情感穿透力之所以如此强,是因为他对色彩的灵活运用。典型如《狂风中的荷兰船只》,云层的灰黑色调显出浓烈的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与危急。但在黑云上层却有与黑灰色调相反的土黄镶嵌,土黄之上又是浅灰,淺灰之上是墨蓝,渐变的色调细微地冲淡了这种焦急,仿佛情绪得到了稍许安抚。与云层相呼应的是海水,浓黑的海水之中点缀着一些银浪,在呼应焦急危险情绪的同时,呈现水的冰冷质感,仿佛在告诉观画人,如若船翻,人掉进水里后感受到的是何等的冰凉。除此之外,云水之间颠簸的小船,最显眼的莫过于亮黄的船帆。在显示船帆应有之色的同时,也将闪电之光从侧面展示出来。透纳机智地将闪电之光更多通过船帆而非云层展示,既因为侧面的角度削减了闪电带来的恐惧与焦急,又通过灰暗的天地间唯一的光亮——船帆,来传达象征着的希望。总而言之,透纳的《狂风中的荷兰船只》通过大面积的冷色暗调来铺陈焦急紧张情绪,又在细节与聚焦处用亮色与渐变色调来缓冲焦急紧张,像在浓黑的情绪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观画者在屏息中稍微松了口气。
显而易见,桑德比的画作更体现出某种情绪氛围,与宏大的景色一样汇成一片,是模糊的、直觉的;而透纳的画作情感是突出的、浓烈的,是具有画家个人鲜明色彩的。
(三)水彩风景画中色彩的思想表现
色彩作为水彩语言,就像是器械的零件,只有将零件组装起来,才能看出它的具体形状。水彩风景画通过色彩所呈现出的风格、视觉形状、情绪情感与实物象征,共同构造出作者所想表现的思想内涵。
由于水彩画用材的差异,原本的油溶剂变为水溶剂,从效果上去除了画作的厚重黏稠,转而变为轻盈透亮。这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绘画风格由古典转向浪漫的时机不谋而合。换句话说,水彩画之所以能在浪漫主义风格到来时如此鼎盛,与水彩画的材料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另外,每一幅画作由色彩所表现的冷暖与情绪并不相同,其所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并不一致,这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产物。例如桑德比的《温德索尔城堡北广场看夕阳》,描绘的是夕阳下的城堡与水边的人。整幅画作展现了夕阳西下之时人们的闲适与环境的幽静,在严肃中流露出悠闲,即便是闲散,也是优雅的闲散。画作整体呈暗黄色和暗红砖色,只有零星的人物身上是多彩的,这种点缀式的多彩与成片的暗色将闲适与优雅、散漫与庄重融为一体。桑德比早年从事军事地图绘制工作,又有近三十年的军事学院绘画教授经验,对于具备非常典型军事意义的城堡,给予独特的青睐。对于桑德比而言,城堡是庄重严肃的,所以整体画作的色调也要庄重严肃,即便人们是闲散惬意的,也不能喧宾夺主地将这种严肃消除。上文所述的《狂风中的荷兰船只》,所有色彩色调在为作者输出情绪的同时,也承载作者的思想。异常亮黄的船帆象征着希望,正体现了浪漫主义画家对身在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背景下,面临人文缺失人们的安抚和鼓励,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总而言之,桑德比由于自身的经历,对事物大体呈现出敬畏之情,体现在画作中也是充满虔诚、理性和严肃的。透纳则是顺应着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将情感大胆地表达出来,将对人的情感关切通过明亮温暖的色彩表现出来,是充满感性与灵动的生命画作。由此不难看出,鼎盛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水彩风景画,由于绘画家们对“水加彩”绘画材料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出了独属于水彩画的各种技法,使水彩画天然带有轻盈透亮的物理属性。又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水彩风景画顺应了当时英国人民对人文关怀、情感宣泄的呼声,由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转为浪漫主义的感性温柔,因而富有独特的时代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宁.水彩语言在设计思维表达中的价值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汤佩文.水彩风景画的独特美感[J].文艺研究,2006(7):150,173.
[3]杨永葳.试论水彩画的审美特征[J].社会科学家,1995(5):83-85.
[4]王育康.保罗·桑德比与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水彩风景画比较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施汝堂,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水彩画创作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