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让学科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2022-05-30李颖群
李颖群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魂。新时代“学科思政”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精选学科思政元素,采用恰当的策略方法,不断更新课程观,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部编版语文教材有机融入、自然渗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找到教材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探讨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初中语文课程的路径,抓住有价值的思政要素,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一、情境激导,渗透立德树人目标
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精选学科的思政切入点、情感触发点、思想共鸣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在品德建设方面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
(一)以情入境、致敬英雄
精巧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激情,拉近学生和英雄的距离,从而获得思想上的震撼与升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由于创作时间久远,学生对于这段历史了解并不是很多,因此很难理解文本背后的时代性要素。于是,教学伊始,我以情激导,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渡江战役的相关视频资料,穿越时空界限,拉近心的距离,把学生的认知链接到当时的场景中,让学生观看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向前,奋力拼杀的生动画面。学生感受到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气势如虹、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激发起对革命先辈的景仰与崇敬之情,从而懂得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体验入境、修身正己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悟、沉浸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对话。在讲解《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时,我布置模拟演示任务环节,由学生按陈太丘、友人、元芳几个角色进行模仿表演。表演之后,安排“情境剧品论”环节,并适时抛出问题:“如果是你,面对友人的行为,你会怎么做?”这样,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礼”和“信”的内涵。在品读文本、模拟表演、思考探究中,让学生体悟做人的道理,要学会懂礼、守信。
(三)比照入境、情感共鸣
教学中,要让学生联系生活自身,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产生共振、共鸣。在《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借写莲的“中通外直”,莲的“香远益清”,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歌颂朴实无华,正直无私、刚正不阿,淡泊名利、宁折不弯的崇高精神。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谈感受,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如何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学生在欣赏文本的同时,激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充分领悟莲花的精神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温经典,坚持革命传统教育
在“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单篇”到“整本”,把“导”与“读”有机结合,建构较完整、系统化的名著阅读体系,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力和思想感悟力。
特别是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红色经典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生的视野,一个个鲜活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对困境的无畏、对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无私献身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重温,不断叩击着学生的心灵。这些永不磨灭的时代精神,将一直引领,并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问题勾连、初探情节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共产党、工农红军和苏区对于外界来说无疑是个最难破解的谜。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有怎样的特质,他们的灵魂深处又是怎样的,中国的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持怎样的态度,“民族统一战线”又是怎么一回事……这些问题让斯诺下定决心,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了解情况,以寻求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些相关内容出自哪里?应该主要到哪些章节中去找寻呢?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情出发,设置“问题串”,一系列问题,从扶到放,层层展开,吸引学生探查文本,梳理脉络,理解内容,求得答案。
(二)思維导图、品味人物
教学中,我让学生一步步深入研读文本,圈点批注,摘录要点,做好读书笔记,在筛选整合的同时,绘制出以人物为中心的思维导图。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让学生制作出“保尔人生图谱”系列之“人生经历篇”“思想成长篇”“人物关系篇”等思维导图;学习《红星照耀中国》时制作“伟人形象谱系”之“毛泽东篇”“周恩来篇”“朱德篇”等。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在梳理绘制过程中,理解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精神风貌,进而形成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让学生体悟到将“最宝贵”的生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解放人类的信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成果呈现、感悟精神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绘制“精致的读书卡”“精美的阅读书签”;让学生书写“高质量的读后感”“用心的阅读札记”“个性化的阅读感言”;让学生精心编排“课本剧表演”,开展辩论赛;让学生绘制时间轴,制作大事年表;让学生写颁奖词、制作明信片……系列成果,各具形态,异彩纷呈,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动心、动情。
用红色基因点亮生命底色,情感得以升华,方寸之中畅谈爱国之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一个爱国的学生,一个有格局、有理想、有力量的学生,一个胸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学生,一个有持久韧性、百折不挠的学生。这就是阅读红色经典的意义所在。
三、大单元观,培养家国情怀、认同意识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单元结构,包含“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个方面。人文主题涵盖“修身正己”“挚爱亲情”“科学探索”“人生之舟”等,思想格调高,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语文要素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单元大主题,依托单元体系结构,精心设计教学,最大限度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政育人作用。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单元,包括《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四篇文章,体裁各不相同,但都包含着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读《黄河颂》,能吟诵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歌颂;读《土地的誓言》,能体会出“故乡之思”“爱国之意”;读《老山界》,能品味出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木兰诗》能领悟出花木兰为国尽忠、为家尽孝的情怀。具体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树立大单元观,深入研读文本,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增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一种归属感、一种热爱情、一颗中国心。作为语文教师,要找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育人的元素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温经典风采,见证历史发展,充满壮志豪情,在有机融合的方寸之间,将学生与红色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目标。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学会“十四五”重点课题“中学学科思政育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T-〔十四五〕-006-ZD-2103)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