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学力提升策略初探

2022-05-30张秀清

天津教育·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位线平行四边形定理

张秀清

“双减”政策落地,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如何引导学生自发地爱学数学、高效地学好数学,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强的学习能力,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思考探究的问题。作为一线教育者,我尝试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浅述如下。

一、问题驱动,学会探究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维,针对“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如何把学习过程变成问题“再出现”和“再解决”的活动过程?对此我做了如下探索。

1.善于设置问题情境。

课堂上教师要做一个有趣的人,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上突出“趣”字,才能点燃他们探索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比例线段时,可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课题: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泰勒来到了金字塔,陪同他的有祭司长。泰勒询问金字塔的高度,祭司长不知。泰勒说只要一把尺,就能测出金字塔的高度。那么泰勒怎样测量它的高度呢?——这就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好奇心,引起他们探寻其中奥秘的强烈兴趣,这时教师把握时机,揭示课题,整堂课便会在学生充满神秘感、探索感和创造感的情境下有声有色地进行下去。

2.善于设置问题层次。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充分体现层次化,令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闯关成功体会到身心的愉悦。创设的问题建议要以链状呈现,每一个问题都是独立的个体,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教育智慧的精妙之處。

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一个三角形有多少条中位线?(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内容?指出它的条件和结论?(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前两个问题学生都能轻松掌握,定理证明是难点,我引导学生联系平行四边形知识解决。

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和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通过“问题链”以问题为驱动,培养了他们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学法渗透,学会学习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正常教学秩序之下,如果教师已经注重和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线上教学便可轻松自在应用自如;如果平时没有重视,现在亡羊补牢迫在眉睫。因为科学方法的指导才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拥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教育的目的。那么,该如何培养较为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呢?

1.指导自主预习。

每位教师都应有这种意识,那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果学生不预习或者浅层次预习怎么办?那就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问,深层次地预设问题。每节课前教师都做到“三导”:一是“示标导学”,教师应当具体、适度、留有余地地向学生明确自学目标。二是“问题导读”,避免学生自学阅读的盲目性,可以按照化整为零的原则,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的“问题链”。三是“放扶导探”,即帮助学生细化预习内容和具体方法,适当“扶”持,起到拐杖的作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采取“放”的办法,让学生无拘束地探索、思考,发展求异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 “小先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2.培养自主探究。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和胆量,善于捕捉时机,引导学生大胆研读、探究。如在九年级“过三点的圆”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尝试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问题1:经过一点A画圆,这样的圆能画多少个?怎样画?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动手画,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样的圆能画无数个,只要以点A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画出。”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给出了图1。

问题2:如果要画经过两个点A、B的圆呢?问题提出后,我去巡视,个别学生给予指导。很快学生们说出:“这样的圆也能画出无数个,只要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到点A或到点B的距离为半径就可以画出。”如图2,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给予高度评价与鼓励。

问题3:如果要求画出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A、B、C的圆呢?学生先是沉默,然后陷入沉思,个别学生陷入困惑。我鼓励学生:前两个画图任务我们都成功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我们大胆猜测一下。一部分学生画出了一个圆,另一部分学生迟迟没动笔。我引导大家讨论:只可以画出一个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我们得出完整的作图方法,并得出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体验,使学生亲历了定理的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这样,学生通过猜想和实践,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宝贵的活动经验,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应用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学会应用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仔细想想教学多年,我们过多地重视书本上的知识而轻视了能力锻炼,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应用中去体验和感受、去发现和创造、去总结和反思。怎样发挥学科特点,让学生动手实践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以“小制作”激活认知结构。

关于数学定理的学习,我觉得关键是获得概念之间的关系。要学习的新定理往往都能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连接点,作为睿智的教师搭好这个桥,牵好这根线就能激活蕴含的学习能量。个人觉得激活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小制作”。

例如:在实施平行四边形教学时,我从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家里的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活动的学具,根据“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深入学习更换纸条长度。学生通过小制作研究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逐步体会一般到特殊的关系,认知更加生动、深刻。遇到作业中这个题目: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不同的方法拼成的各种不同的四边形中,平行四边形有多少个?在解决这道题时,我请学生剪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去拼图,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更加形象、深入地体会到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

2.以“小调研”提升实践能力。

“大数据”是当前的热点,也引起很多学生关注。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地开展了“小调研报告”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统计知识,进行“小数据”的统计分析。一般步骤是: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抽取样本,整理和计算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在调研报告中反映上述情况。比如每天关于疫情都会有官方信息发布,让学生进行统计制成报告。

小调研报告,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虽然它没有“大数据”的精准,但在对这些“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让数学贴近学生服务生活,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3.以“小方案”促进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遍及数学各个内容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带着所学数学知识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是比较接地气的。每学习一部分新知识,都要有意识地征集“生活应用小方案”。比如电话资费问题、成本与利润问题,再如超市购物、打车出行等。

把这些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自行解决,发现数学的奇妙和用处,培养他们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达到学力提升,对生命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左毓红)

猜你喜欢

位线平行四边形定理
妙用中位线
J. Liouville定理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巧构中位线解题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巧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题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