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2022-05-30李成香

健康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镜

李成香

摘要:目的 探究圈套器冷切除与圈套器热切除在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60例实施圈套器冷切除患者记作CSP组,122例实施圈套器热切患者记作HSP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局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CSP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HSP组,P均<0.05;CSP组患者的术中失血、延迟性出血、电凝综合征、迟发穿孔、病理组织损伤、息肉回收失败等不良事件的比率均较HSP患者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在以肠内镜为指导下的结直肠息肉的切除手术过程中,CSP手术组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并提高手术效能,可改善手术结局,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息肉;内镜;圈套器切除;临床治疗结局

结直肠癌是指,发生于结肠与直肠上皮细胞异形增生并恶性增殖纯度较高的肿瘤疾病。截止至2018年,全世界范围内的该疾病的发病患者例数达到180w,死亡比率为48.89%[1]。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以切除病理组织,减缓肿瘤细胞继续恶性增殖等支持治疗方案为主。现阶段以内镜指导为基础的肠内息肉方法,为临床中的主流手术途径。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息肉的切除方法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多见于冷/热活检钳除、圈套器热切除等[2]。

圈套器冷切除手术具有操作便捷、可行性高、手术周期短,以及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几率较低的优势,但该手术在国内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因此,应在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试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旨在对圈套器冷切除术在结直肠癌的病理组织切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60例实施圈套器冷切除患者记作CSP组,122例实施圈套器热切患者记作HSP组。CSP组中,男性患者141例,女性患者119例,患者年龄极大值为71岁,极小值为37岁,年龄均数为(54.44±5.75)岁;HSP组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65例,患者年龄极大值为74岁,极小值为39岁,年龄均数为(54.45±5.2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不高于75周岁,且不低于18周岁;患者家属以及本人自愿签署相关协议;患者结直肠病理组织直径小于10 mm;患者病案清晰完整且无首页填写错误。

排除标准:长期口服或经其他途径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呈现慢性病危象的患者;存在烈性传染病的患者;存在严重肾脏功能以及肝脏功能不全或衰退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妊娠月经以及既往的一个月内实施刮宫手术的患者。

1.2 方法

CSP组与HSP患者组均使用同样的圈套器开展后续的手术措施,在进行切除前不实施黏膜下注射。在进行CSP的治疗过程中,不进行高频电凝系统的介入,术中全程应用圈套器对目标息肉进行针对性的完全圈套。同时,将周边的1~2mm的正常肠黏膜进行圈套,在肠镜的指导下观察到目标范围已经完全纳入圈套范围内后,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紧圈套器,利用圈套器圈套范围周围黏膜与圈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息肉组织与机体组织进行机械性分离。

HSP患者组在上述基础上,将圈套息肉以及周围肠黏膜1~2mm的范围进行完整圈套后,收紧圈套器,同时在肠镜的指导下,利用术前连接的高频电刀系统将息肉进行分离。CSP与HSP患者均进行术后及时保温、预后期间卧床以及标准化禁食流程,根据患者的恢复水准,允许进行适当的流质食物进食。同时,根据患者的证明体征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将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波动的患者情况及时上报上级责任医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息肉组织学特点、治疗结局、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分析,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经内镜观察息肉组织学特点比较

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增生性息肉差异明显(P<0.05)。见表1、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局比较

CSP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HSP组,P<0.05。见表3。

2.3 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延迟性穿孔,CSP患者的术中失血、延迟性出血、电凝综合征、迟发穿孔、病理组织损伤、息肉回收失败等不良反应的比率均较HSP患者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4。

3讨论

肠内息肉是患者在后期形成结肠腺瘤、息肉恶性病变以及结直肠癌的主要成因。因此,患者在经组织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时应及时就医,降低患者后期形成恶性肿瘤的风险。临床中,避免结直肠息肉后期形成恶性肿瘤的主要途径为在确诊后予以切除处。现阶段的医疗技术水平所支持的切除技术,多见于经内镜下指导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但在临床中线尚无对于该技术的统一标准。此外,在直径5~10mm的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中临床中,最长见的结直肠息肉治疗方案经为高频电刀指导下的切除手术。

在内镜指导下的肠内息肉切除术所能够形成的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包括术后出血、延迟性出血甚至是腹内穿孔,以上并发症的形成均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形成威胁,甚至一定几率上会影响患者后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几率。经证实,结直肠息肉手术后能够引起患者形成严重并发症的成因,几乎均与手术过程中应用的电凝系统造成的烧伤密切相关。电凝系统的灼烧性损伤对于黏膜以及血管组织的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进而导致组织细胞呈现出变性坏死。此外,其烧伤面积还会出现大面积扩散的现象,进而加重患者的失血现象[3~4]。CSP及圈套器冷切手术是利用机械性损伤进行息肉切除的手术途径,手术过程中规避了热切除应用的高频电凝系统的使用。该手术仅在切除范围的基底以及周边组织造成了变性坏死,且创面边缘规整,因此有利于患者组织的后期恢复,规避了电凝系统在切除中的切除过程造成的延迟性出血与延迟性穿孔等现象[5]。一定程度上,对于患者的后期恢复时长、预后恢复效应以及转归期间的生活质量具有正向协调效能[6]。

研究显示,圈套器冷切除的完全切除率等治疗结局较同种内镜指导下的圈套切除手术治疗具有更高的治疗效能,虽然两组患者均为严重的迟发性穿孔现象,但CSP组较HSP组延迟性出血等术后不良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这就表明该手术具有更高的应用效应[7]。

综上所述,在结直肠息肉的内镜指导下的圈套器切除中,CSP手术具有更高的治疗效应同时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比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庆伟,黄立贤,施长伟.冷热圈套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直径6~10mm結直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5):31-33.

[2] 莫双阳,蔡怀阳,王迎伟,等.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与黏膜切除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88):161-163.

[3] 吴平安,朱新建,俞栋,等.冷圈套切除与热活检钳在结直肠小息肉切除中的疗效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20,22(8):1090-1092.

[4] 刘兰仔,何利平,方超英,等.内镜下冷圈套切除结直肠小息肉124例疗效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21,43(6):44-46.

[5] 黄应爽,王泽军,樊秀琴.圈套器冷、热切除术治疗长径6-9mm结直肠亚蒂息肉对比观察[J].浙江实用医学,2020,25(4):278-279.

[6] 孙倩儒,胡丽红. 经直肠纯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保胆手术与外科开腹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或息肉的效果对比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7):760-764.

[7] 罗哲,浦江,王晓辉,等.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9):769-773.

猜你喜欢

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早期胃癌的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