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变化分析及建议

2022-05-30敖萌

出版参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创新模式

敖萌

摘 要:2020—2022年出版业责任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在授课时长、形式、内容等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主观与客观条件共同作用产生的。本文由陈述现象入手,对近三年来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后疫情时代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要加强针对性,提高性价比,评估实效性。

关键词:出版编辑 继续教育 创新模式

加强对编辑的继续教育,是新时代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已逐渐成熟,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编辑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版业承受了较大的经营压力,而在防疫工作常态化管理下,人员不便流动、聚集,如何做好编辑继续教育工作,是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2020年后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发生的变化

2020年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全文共7章32条,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总体原则、管理体制、内容形式、考核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要求。正式实施后,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相比于以往有了如下变化。

1.学时增加

《规定》提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二。”相较于2010年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新规定增加了18学时。由于继续教育关系到责任编辑的证书登记、续展登记和资格取消等问题,因此各地的行政主管单位、出版企业、编辑本人都会重视,确保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长达标。[1]

2.授课形式以远程教育为主

《规定》要求:“参加省级及以上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公布的继续教育机构组织的面授培训,每天按8学时计算;参加网络远程培训,按实际学时计算,每年最多不超过40学时。”实际上,因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人员流动和聚集受到一定限制,许多出版单位的面授课程也变通为远程培训。

3.授课内容增加了新媒体实操部分

随着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融媒体发展越来越受重视。尽管如此,往年的编辑继续教育课程还是以书报刊的编辑理论与实务为主,与新媒体相关的内容还是偏少;即便有,也多半是強调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全媒体出版的最新成果等,内容相对务虚。2020年以来,部分出版单位组织的培训则比以往更加突出新媒体的地位,且强调指导实践。比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2020年年初复工后组织编辑学习直播带货,与作者联动,开展了多场线上直播;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于2021年7—8月开展短视频专项培训,其中包括“手机视频拍摄技巧”等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并且要求编辑课后完成并提交手机拍摄的短视频作品,9月份进行评比,充分激发了编辑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近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长、授课形式、授课内容都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究其原因,有政策、时事、行政管理、行业发展趋势的外力推进,也有出版单位与编辑个人与时俱进、自我成长的内在驱动。

二、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现状的评价

无论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应战,自2020年以来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所进步,但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其发展任重而道远。

1.顺势而为,稳中求进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仅靠老底子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编辑业务能力的提升贵在平时的日积月累。将72学时增加到90学时,不仅是行政管理的优化,更是对编辑常态化学习的鼓励和鞭策。学习不应当是短期的、敷衍的,而应形成习惯,渗透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

二是进一步解决了“劳民伤财”的痛点。以往由于继续教育的时间、金钱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单位和编辑的积极性。2020年以来,多数面授课程改为在线教育,虽然是受疫情所迫,但较好地控制了成本,使得继续教育的参与更加便捷。

三是进一步做到了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出版业需要创新发展,继续教育课堂上也突出新媒体、新技术的讲解,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各单位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有的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疫情发生后,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宣传营销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出版业也意识到了传统的销售策略需要优化升级,编辑的技能和素质也有待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倒逼传统出版与新技术接轨,在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上,各出版单位也倾向于实操性、指导性更强的新媒体技术扫盲和提高,可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2.阻力重重,任重道远

虽然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有了更成熟的发展,但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企业经营压力大,培训难以用心落实。出版单位企业化管理之后,承担着自负盈亏的压力。尤其是受到疫情影响,许多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用心组织员工参与培训,多少有些力不从心。而编辑在效益不好时,往往不得不承担更重的工作任务,难以顾及学习。还有些编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时要求,完成续展登记,态度不够端正。主办单位对继续教育也持完成任务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服务意识不强。[2]

其次,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培训难以按需施教。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开拓编辑的视野、丰富编辑的知识、提高编辑的能力,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师资力量、供求关系并不匹配。比如编辑希望学习直播带货,那么理应联系既有直播带货经验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士来授课,而培训机构未必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出版企业或许能自行联系组织培训,但行政管理部门未必认可这样的师资,也未必认为其授课能纳入继续教育学时。编辑想学的东西,受诸多因素影响,培训课程中难以安排;培训课上所讲的内容,要么与往年的有所重复,要么不接地气,要么太深或者太浅。这也是继续教育培训饱受诟病的一点。

再次,授课条件受限制,培训难以保证效果。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分线上和线下,各有利弊。以往面授课程按常规在线下举行,通常是大班上课,一人在台上讲,众人在台下听,讲完或有短暂的互动问答时间,但响应者寥寥。而线上授课虽然具备成本低、自主选择空间较大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不足。线上授课并非传统课堂上大家所习惯的面对面交流和手把手指导,即时沟通的需求无法满足,难以获得线下课堂的沉浸式体验,少了强制力和约束力,教学效果存疑。

三、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建议

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应当联系实际,因人而异,正确处理好主动与被动、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专业与发散四种关系,[3]为编辑的成长和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性,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需要提高知识鉴定、课程认证、行业服务的能力,做到加强针对性、提高性价比、评估实效性。

1.加强针对性

每位编辑的学术背景、专业特长、岗位职责有所不同,从业情况也存在层级差异。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应当尊重个性化差异,同时寻找公共需求,优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分班、分批安排课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自主权下放至各出版单位,允许其根据自身需要组织编辑参加培训。[4]

培训机构可参考高校选课模式,区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不同需求的编辑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事先发布问卷调查,允许编辑“点课”,个性化订制课程;或者设计专题,汇总编辑们的“疑难杂症”,请授课专家提前备课,学员也在课前预习,制定学习目标;组织课堂现场答疑解惑,进行有效互动;课后学员和授课专家都可对照事先的教学目标,检验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学员还可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工作结合,形成教学案例或实践方案。编辑可根据自身条件分组上课,如根据工作年限可分为新入职编辑、骨干编辑、领导干部等;根据岗位职责可分为策划编辑、校对编辑、营销编辑、美术编辑等;根据服务对象可分为少儿图书编辑、教材教辅编辑、社科图书编辑、文艺图书编辑等;还可根据具体工作性质进一步细分。总之,在关注出版工作的普适性问题的同时,还需注意个性化需求,[5]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课程安排可以灵活协调,求变求新,强化教授内容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2.提高性价比

在继续教育学时要求增长,以及疫情带来多方面挑戰的情况下,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应积极探索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网络培训有效方式,统筹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控制成本,实现继续教育效益最大化。

线上教育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并且避免人员流动、聚集,符合当下防疫政策的要求,值得推广。截至2022年4月,现有的在线学习平台,课程内容涉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政策法规专题、编辑业务基础知识、编辑业务专业知识、新媒体出版与经营、期刊出版经营、版权贸易、经营管理、营销推广以及知识拓展课程等十几个大类四百多门网络课程,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编辑出版的专业知识。[6]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暂停、回看等,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

线下教育尽管目前受到防疫政策的限制,但作用依然不可小觑,其能够提供即时互动、点对点示范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线下教育可采取小班制,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即以10-15人为宜,在一位主持人的引导下,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和探讨某个话题,确保每位参与者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7]或者同行之间互相点评工作成果,如选题策划方案、新媒体应用技法等,通过分享和互评实现共同进步。这样能够帮助编辑端正学习态度,重视继续教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编辑的注意力能够相对集中,避免走神,同时走出大班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误区。

3.评估实效性

目前继续教育培训面临的一大尴尬是:主讲人讲得如何,不得而知;编辑们学得如何,也不得而知。教与学的质量都少有跟踪和评估。尽管有些线下培训会在最后一天组织考试,但把关并不严格,学员们往往草草答完,知识未必真的入脑入心。时间一长,编辑们往往产生错觉:培训效果好固然好,效果不好似乎也无甚严重后果。为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应当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并且落实落细。对内,可评估学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检查课堂笔记、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随机抽题考试等,对表现突出的编辑,可设置相应的奖励;对未能达标的学员,需自行承担部分培训费用,以此奖优罚劣,敦促编辑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实践。对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引入高校、科研院所或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团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出版单位的编辑参与继续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满意度调查甚至长期跟踪调研,根据反馈意见及时纠偏、优化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践行继续教育服务从业人员、培养出版人才的初衷。[8]

另外,对培训机构也应当规范管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指出:“省级及以上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本地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具体的评估办法也应当出台,从课程安排、师资力量、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指导实际工作。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通力合作,主动适应新形势尤其是防疫工作常态化情境下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转变服务观念和教育方法,及时认证更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知识、新课程,努力为编辑提供建设性、服务性、人文性、先进性的继续教育。

2020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见证了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若干变化,也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关系到出版业的产、学、研用协调发展,未来有必要、有希望且有办法更加合理、有效、规范。

(作者单位系南昌大学)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创新模式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