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2022-05-30李洪双刘丽萍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蔬菜产业双碳贵州省

李洪双 刘丽萍

李洪双,刘丽萍.“双碳”背景下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14):-156.

摘 要 为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双碳”目标的提出对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结合贵州省蔬菜产业集群度不够、商品率不高、关键技术缺失等实际情况,提出提升蔬菜产业固碳能力、革新蔬菜生产方式从而降低蔬菜生产成本及将蔬菜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蔬菜产业;“双碳”目标;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4.050

蔬菜产业是贵州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不仅关系到贵州省的民生福祉和乡村振兴,还关系到贵州省的物资储备安全问题。发展蔬菜产业一直是贵州省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和贵州省政府都非常重视。

自2010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的通知》《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及一系列关于蔬菜产业发展和监管的文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1]。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全省绝大部分国土为农用土地。贵州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为贵州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 ℃,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在1 300 mm左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2]。相较于重工业发达的省份,贵州省的工业污染源少,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较小,因此贵州省的土壤、水质和空气环境良好,生产场所的外源污染很小,适合于叶菜类和各种时令蔬菜及生态蔬菜的生产。

1 贵州省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蔬菜产品结构不合理,商品率不高

贵州省蔬菜生产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初级产品数量多,但包装、冷藏和加工数量较少[3]。在市场上,贵州蔬菜属于“原始食材”,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都很低,这导致贵州省蔬菜在销售过程中要采用薄利多销的路线,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蔬菜产量、增大种植面积,或者使用更多的手段增加产量。

1.2 蔬菜产业集群度不够

蔬菜产业集群是指以蔬菜生产或者蔬菜加工为对象的企业(或个体户、农场等)与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地区的地理集中和紧密关联(如蔬菜物流企业、蔬菜加工企业、蔬菜研发企业、蔬菜相关培训企业等)[4]。贵州省蔬菜产业集群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受到贵州省高山林立、平原稀少的地理特征限制,蔬菜种植缺乏规模。2)蔬菜种植后涉及加工、包装、运输、营销等环节,然而这些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缺乏地理上的接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导致产业链沟通不畅。

1.3 蔬菜产业关键技术急需加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蔬菜产业的关键技术不仅体现在生产、收割设备、绿色高效的栽培技术、冷链物流技术、成果转化、精细化施肥等方面,还体现在育苗技术、种子培育技术及秸秆还田方法[5]。除了技术影响蔬菜的生产、销售成本和碳汇外,贵州省内目前大型育苗基地数量不够、育苗基地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够、集约化育苗量不足、缺乏种子培育技术、缺少蔬菜种子龙头企业等因素也间接增加了蔬菜生产成本。

2 “双碳”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影响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6-7]。“双碳”目标的提出并非偶然,从2006年“十一五”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到2016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量再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早就开始针对性地进行布局,体现大国责任的同时,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着更健康、更高效的方式转变[8]。

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最后冲刺阶段。在全球供应链中,我国仍处于相对低端,发挥着原材料供应商的作用,这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大多仍属于粗放型发展。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研究表明,全国人口与碳排放量成正比,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双碳”目标时,人口数不足我国的1/6,因此13亿的人口大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解决更多客观存在的困难。3)中国对“双碳”有更高的要求。欧盟用了71年达到碳排放的峰值,美国用了43年才實现碳中和。按照我国设定“双碳”目标完成的时间点,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此外,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后开始转型。在从碳峰值向碳中和过渡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各方面的压力都较小[9]。然而,中国仍处于经济增长期,人均GDP略高于1万美元。由此可见,要完成“双碳”目标,需要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协调配合,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政策优势,蔬菜产业的发展当然也要在这个框架之内。

国内碳排放量最高的产业集中在电力行业与工业,而蔬菜光合作用可以发挥碳汇功能,因此蔬菜产业的深度发展必须瞄准“双碳”目标。温室气体并不是仅仅包括二氧化碳气体,根据《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等[10-11]。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中,二氧化碳比重最大,把除二氧化碳之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合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我国典型露地蔬菜生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远高于其带来的碳固定量[12]。因此,贵州省蔬菜产业的发展应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发展现代农业。

3 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升蔬菜产业的固碳能力

通过改善蔬菜产地的土壤质量,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加快蔬菜产地从碳源向碳汇转变;转变生产观念、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蔬菜对高碳生产资料的依赖,将绿色生产理念融入其中,提高蔬菜、秸秆的循环利用率和农家肥的利用率[13]。这不仅会减少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不断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蔬菜种植土壤的碳汇。

3.2 多措并举降低蔬菜生产成本

由于贵州省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不够高,在“双碳”目标下产量可能会下降。为了保证蔬菜产业的利润,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间接降低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1)提高全省育苗规模和技术水平。根据2020年的数据,贵州省内的育苗基地数量、育苗移栽面积、育苗数量都远远不足以满足蔬菜育苗需求,因此必须采用专业化育苗设备进行集约化育苗,提高育苗的質量,降低蔬菜对高碳生产资料的依赖,达到减排增产的目的。

2)加大对蔬菜产业投资力度。由于各种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差异,无法像农业一样大规模机械化,导致蔬菜生产、收割、加工等过程成本增加。增加蔬菜产业的设施投资,扩大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可以更好地监控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蔬菜非点源碳排放的副作用,提供适宜的环境,发挥贵州省“立体性气候”优势,增加产量和收入。

3)提高贵州蔬菜的附加价值。通过蔬菜产业来为振兴乡村作出贡献,必须提高蔬菜的附加价值,打造知名品牌,使贵州蔬菜能够在国内有拳头产品。在品牌建设方面,可以借鉴山东寿光蔬菜的经验,通过举办贵州蔬菜博览会来宣传贵州蔬菜,利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会场经济,以低碳方式吸引外界关注。

3.3 发挥贵州旅游资源优势,蔬菜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贵州依托自身优势,利用自身资源,努力打造“旅游贵州、健康贵州、绿色贵州”的形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在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的过程中,可以拓宽思路,把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服务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同时发展三大产业。

开发蔬菜的健康价值和旅游价值,利用这些优质蔬菜资源发展农家乐,举办蔬菜健康文化节,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种消费需求。在农村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景观资源、优质空气、农活、健康饮食和农耕文化,吸引人们进行养生、度假和农耕体验[14]。利用蔬菜产业的生态、景观休闲和健康三大价值,发展休闲、保健、度假旅游,以特色蔬菜产业为导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蔬菜产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提高蔬菜附加值,延长蔬菜产业链,促进贵州蔬菜产业集聚。

4 结语

贵州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兼顾增产增收、乡村振兴、“双碳”等背景,除了上述内容外还需要多措并举,如加快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标准数字化农田建设;加大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产业中的应用力度,提高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15];大力发展乡村物流,降低蔬菜产业运输成本;提升蔬菜产业供应链上相关人员对“双碳”的意识,达成思想共识。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任育锋,张小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及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2):13-20.

[2] 尚昕,赵忠璇.贵州省生态蔬菜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经济视角,2012(1):7-8.

[3] 邵宇,龙明树,张绍刚,等.贵州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3):184-187.

[4] 李二玲.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20,40(4):617-627.

[5] 关晓溪,隋常玲,陈志峰,等.遵义蔬菜产业发展实践探索与策略分析[J].中国蔬菜,2020(3):16-20.

[6] 习近平.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EB/OL].(2020-12-12)[2022-04-1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70055.htm.

[7] 陈秋平.“碳中和”目标将成为全球竞争新焦点[J].现代国企研究,2021(5):86-89.

[8] 张友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开局思路[J].行政管理改革,2021(3):77-85.

[9] 刘燕华,李宇航,王文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机遇与行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9):1-5.

[10] 刘仁厚,王革,黄宁,等.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8):1-7.

[11] 丁轶光.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碳足迹核算及减排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5.

[12] 张芬,程泰鸿,陈新平,等.我国典型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J].环境科学,2020,41(7):3410-3417.

[13] 包思勤.“双碳”背景下内蒙古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思路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5):199-206.

[14] 程瑞芳,张佳佳.特色农业小镇视角下蔬菜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33(5):42-46.

[15] 陆岷峰,徐阳洋.低碳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J].西南金融,2021(7):3-13.

收稿日期:2022-06-05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20JD013)。

作者简介:李洪双(1990—),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为通信作者,E-mail:376880625@qq.com。

猜你喜欢

蔬菜产业双碳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略阳县“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绿色营销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出路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