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生态学习下的大学生家校共育研究
2022-05-30孔祥丽
孔祥丽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家校共育;大学生
全媒体及全媒体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体融合的助力下,全媒体应势而生。“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间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里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还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收资讯的全部感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传播手段也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了正式的顶层设计。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全媒体”的概念,他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患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虽然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但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全媒体”的概念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开始在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全媒体时代具有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等特点。
全媒体时代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基于高效、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全面的信息。在全媒体时代,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界限日益模糊,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社会思潮多样化和多元化态势越来越突出。全媒体时代也使得现代社会信息呈现高度膨胀态势,高校教育面临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
数字化观念和创新意识淡薄
全媒体的创新,是基于新的技术支撑下的创新,是技术和形式的创新。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平台。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性是表现,个性化是延伸,主动性是使用者被赋予了无限的选择权。在很多高校,目前仍然延续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学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有很多高校所谓的教学信息化,无非是将“粉笔+黑板”的模式换成了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可以说是板书的数字化或教材的数字化。这样的数字化只能在学生直观感受的文字信息量方面有一定提升,數字化应用深度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融合全媒体进行教学创新意识。
学校顶层设计和平台保障不足
高校开展线上教学工作,需要购买线上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配备一定硬件支撑,对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线上教学培训,聘请业内人士进行专业指导等,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很多高校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和信息化迅猛变化趋势,及时做出调整,适时增加投入保障线上教学开展,使得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高层领导本身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思维,限制了其在顶层设计和决策中,未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快速发展在促进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内在需求,一般高校高层领导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加之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很大的投入,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又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呈现出来的,所以,很多高校的高层领导往往对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关注和主动投入不足。
教师信息化水平和素养亟待提升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常常倍感压力,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很多老师因为嫌麻烦不愿做出改变。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起初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信息化教学素材,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视频的裁剪拼接,教学环节设计中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精心设计和演练。全媒体时代需要教师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学习,如果没有学校的整体安排,教师个性化主动学习也会受到教师个人主观和学习环境等客观方面因素的限制。此外,高校教师本身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除了日常的主讲课程之外,每年有教学教改、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文发表、指导学生第二课堂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各项成果立项等要求,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统筹各项工作,将相关任务进行整合作为一体化的工作任务,反而被一系列的任务干扰,使得各项工作碎片化,很难有时间保障学习提升并产出优质成果。
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意识和定力有待加强
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网络信息,学生如何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以较高的学习定力摆脱各种不良网络信息对学习的干扰,也是当前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网络信息“四色”理论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大体可用四种颜色全部包含,即拥护祖国、爱国价值观的“红色信息”,健康文明、合法的“绿色信息”,非科学、不健康的“黄色信息”,非法反动、暴力、迷信的“黑色信息”。全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扬红弃黑,取绿去黄”,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学习环境,否则不能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
高校全媒体生态学习家校共育体系建立
全媒体思维的特征就是要以用户的数据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深度服务为延伸,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从思维、技术、用户、产品、业态以及机制体制等方面全面推进。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新时代的大学生线上教育与学习,除了互联网技术、网络教学资源,学习平台、学校教育顶层设计之外,还与家庭教育和引导密不可分。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角度讲,即使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较之于学校教育,仍然具有更为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当前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条件的限制,在一些地区某一特殊时期,在家上学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学习场所,线上学习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家长无形中就被赋予了大学生班主任的学习监督指导的角色。随着媒体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变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学模式的主流,大学生在家学习和在校学习的时空场域也将有机结合。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全媒体生态学习家校共育体系是当下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
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优势
高校全媒体生态学习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智慧平台,实现线上教学体系和线上教学能力的现代化。
目前线上教学平台纷繁复杂,网络教学资源也特别丰富,如体现“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翻转学习在一定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管理者要高瞻远瞩,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及资源优势,融合优质网络在线课程,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的、全方位服务师生的金课建设平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化的发展,催生了大量优质网课的诞生,尤其是名校的一流课程陆续在各大教学平台发布,为高校整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和相互借鉴,为加强课程建设和打造个性化的金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校管理层更应该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化尤其是全媒体时代的红利,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水平和技术的培训,切实做好线上教学平台保障,适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抓住机遇,正视挑战,促进高校线上教学可持续发展。
统筹四位一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统筹和协调好任课教师、班主任、后勤人员和学生家长,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立四位一体的教育者体系。
学校通过开办教师坊、家长、学校对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使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成员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教学理念。根据疫情的进展,四位一体的教育者体系的运行,可以采用线下现场面对面培训交流、线上专题报告分享及疑难解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种方式进行。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资源优势,达成统一认识。
处于关键核心地位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一分子,又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四位一体教育者体系中,既是连接家校共育的纽带,又是每个教育者共同的施教对象。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实现了与教育对象有关的全员参与。不同教育者所处的地位不同,扮演的教育角色也不同。四位一体的教育者体系,涉及了学生的家庭生活与校园生活、居家学习和在校学习、生活困难与学习困惑、学习时段和非学习时段等全面的教育过程,为教育对象处于教育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服务提供了保障。
建立家校共育运行机制,充分实现高校全媒体生态学习
上述四位一体的教育者体系的科学有序的生态化运行,覆盖了媒体技术、学校政策、师生家长等三个驱动因素。该体系所涉及的不同教育者主体之间是相对独立、联系较为松散的。为充分实现高校全媒体生态学习,就要以班主任为纽带,建立和谐的大学生家校共育的生态运行机制。
家校共育运行机制主要运行的方式具体阐述
家校共育运行机制主要运行的方式主要包括管理育人、家庭教育、学科教育、服务育人四个方面。
管理育人:班主任分别对接联系家长、任课教师和后勤人员,进行双向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做好管理育人;
家庭教育:家长在接受学校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充分与班主任对接,配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做好家庭教育;
学科教育:任课教师在学校接受学校统一的培训教育,在学校统一的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与班主任进行互动交流,做好学科教育;
服务育人:后勤人员在统一理念的指导下,做好服务育人,并及时对接班主任,协调解决学生生活问题。
家校共育运行机制运行保障
班主任带领学生打造班级家文化,由此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家文化生态运行机制,保障大学生家校共育平台有效运行。家校共商共建,形成教育合力,使家校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
该运行机制要实现良性发展,还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通过建立班级学生群、家长群、任课教师群、后勤服务保障群,确保班主任对接各相关教育人员及时畅通。
同时作为联系纽带的班主任,需要具備很高的素养和沟通协调能力,确保链条上的相关教育主体能够正常发挥其有效作用。
讨论
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家庭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家庭诸如网络条件、硬件设备、软件平台、虚拟学具等存在较大差异,可获得的媒体也不尽相同。
建设智慧全媒体生态是媒体融合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为“四全媒体”之一的全员媒体,在实现高校全媒体生态学习的机制中,不同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受个体主观影响较大,使得对作为教育对象客体的学生的教育引导的程度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统筹协调校内相关教育主体责任人比较容易,但学生家长遍布全国各地,职业不同、信息化媒体使用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如何确保统筹校内外育人主体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需要打造有灵魂、有看点、有热度的新媒体教学产品,在促进高校全媒体生态学习的同时,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