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石印科

2022-05-30吴青青

理财·收藏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石印印制苏维埃

吴青青

鄂豫皖特委于1930年3月20日在鄂豫交界的大别山腹地的红安县紫云区箭厂河(今属河南新县)成立后,随后将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机关由光山柴山保王湾(今属河南新县陈店乡),迁移到箭厂河杨畈村,成立了石印局,随后更名为“石印科”,开始印制发行大量货币。

几?度?迁?址

箭厂河杨畈,地处两省(湖北、河南)三县(黄安、光山、麻城)接合部,是大别山中一座古老的村庄,至今尚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古民居,当时是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地带。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杨畈这个偏僻的村庄,设立了石印科。石印科的任务开始是负责印刷苏维埃政府文件、传单、宣传品、捷报等。后来随着苏区事业的发展,石印科的任务越来越多,除印刷《红旗》《列宁报》《苏维埃》《红色战士》《红军报》《战斗报》《少年先锋报》《赤色儿童》等报刊外,还印刷列宁小学课本、工农识字课本等。1930年春,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为了宣传根据地的土改政策,苏维埃政府要求印发张贴《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工人们怀着翻身得解放的激动喜悦心情,在石印科加班加点地赶印这份将给贫苦百姓带来福音的《细则》。

苏维埃银行在七里坪成立时,石印科的任务有了较大变化,它作为银行的一个独立的附设机构,承担着印刷根据地银行货币的重要任务。自此石印科工作一直隶属苏维埃银行,主要印制苏区纸币,厂址还是设在杨畈。红军发起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时,石印科还用五色纸印了许多传单,用“列宁号”飞机散发,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石印科能印苏维埃货币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麻城反动民团耳中。一天傍晚,麻城反动民团团总、人称“夏屠夫”的夏凤池,纠集反动民团300多人,沿着黄麻交界的白鸭山里的山间小道悄悄地向杨畈扑来,他们的目的是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领导机关,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捣毁石印科。

是夜,已是严冬,乌云沉沉,寒气袭人,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夏凤池的反动团丁向杨畈发动突然袭击,一瞬间,密集的枪声划破了山乡之夜的宁静。徐向前当即命令一团一连连长王宏坤对敌人进行反击,抢夺湾子外被敌人占领的制高点,他自己则亲自率领一部沿山沟绕到敌后,欲与一连对敌形成夹击之势。战斗越打越激烈。开始之时,由于仓促应战,我方很是被动,石印科的工人们见状,也拿起了大刀长矛扑向敌人,周围群众“哦嗬”声连天,大喊助威,并燃起了火把,很快扭转了战斗局面。战至午夜时分,夏凤池损失惨重,见势不妙,仓皇撤逃,石印科有惊无险。

红军攻克新集(今新县县城)后,鄂豫皖党政军首脑机关便由箭厂河、七里坪等地迁到新集城,自此,新集便成为鄂豫皖边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31年5月,设在七里坪北街的苏维埃银行迁到新集。不久,石印科也随之辗转迁移到新集南边1公里处的小山村——扒棚。这里原来只有10多间茅草房,苏维埃政府便將靠近大山脚下的一座祠堂作为石印科。这里地处偏僻,目标小,不太引人注意,便于隐蔽。特区苏维埃为了保证石印科安全,在四周布满了便衣武装人员,其他人员出入严格检查登记,仔细盘问,戒备森严,颇为神秘。

当时,石印科的科长由崔兴远担任,湖北黄陂姚家集人芦楚桥、芦楚祥兄弟二人及王少华、沈关顺等6人为技术师傅,并从杨畈挑选将近20个学徒。他们就地取材,找来一块大碑石当作石印版,开始印刷纸质的货币。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印刷用品、原料和纸张,大部分靠从敌人那里缴获。迁到扒棚后,红军在光山砖桥一带作战又缴获一部石印机,工人又增加了30多人。石印科的技术人员及工人,是一支政治思想进步、技术精良的革命队伍。他们夜以继日,不论职务高低,团结奋斗,为保证苏区的货币发行贡献力量。他们每天召开一次会议,学习政治,严肃纪律,在环境恶劣、生活艰辛、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转战于崇山峻岭之间,搜集原料、运送印刷品。随着敌人封锁的日益加强,印刷设备和印制货币的原材料往往供不应求,或急需的某些材料一时不能运来。因此,他们往往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寻找、研制原材料替代品。

赶?印?货?币

当时的斗争环境非常艰苦,敌人对根据地实行疯狂的封锁。印制纸币的纸张不仅很贵,而且采买困难。印制纸币的纸张材料来源就成了大问题。

根据地印钞纸张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筹集到的:一是由交通员通过秘密交通线采买。从武汉、合肥、上海等地秘密采购一部分,但数量有限。二是通过革命根据地商人到国民党统治区贩运一部分。三是打土豪、地主没收筹集一部分。四是通过国民党俘虏的亲属购买。1931年双桥镇大捷活捉了岳维峻后,他的女婿从上海、武汉等地搞来了大批的纸张、油墨与其他军工器材,尤其是搞来了很多印钞票的纸张。

石印科印制纸质货币的工艺技术及管理非常严格,芦氏兄弟及沈关顺直接掌握制版和工艺技术程序。银行决定每批货币的印数后,由专职押运员将计算好的纸张送到石印科,裁纸由石印科负责,几台机器各有分工,每台机器各印一种套色,采用中张印刷,每张排24开。银行掌管印钞纸张数量,专人送交石印科,印刷完后如数清点、打捆,再由武装押运人员交给银行,由银行加盖号码和印章后,即向外发行。

纸币票面设计别具一格,制作工艺新颖独特。一是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货币也是政治宣传品,起到了传播革命的作用。除普遍印五星、镰刀和锤头标志外,有的印有鲜明的政治口号,有的印有党的政策法令,有的还印有革命领袖图像。二是纸币票面上的年号全部改为公历。银行名称随政权名称的更替而变动。三是石印科搬迁到不同地点时,标明的发行单位也各不相同。如杨畈石印科时期印制的纸币发行单位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迁到新集扒棚后印制的纸币发行单位为“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也称作“省苏维埃工农银行”;迁移到皖西后,标注“皖西北苏维埃银行”的字样。四是文字图案清晰,美观大方。石印科印制的货币色彩为浅黄色、蓝色和棕色,货币的色彩与清晰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石印科先后印刷了15种纸币。1930年,杨畈石印科印制过伍角面值的纸币一种、壹圆面值的两种。壹圆面值的两种纸币图案花纹相同,正面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字样,右边印有“全国通用”几个字,背面上方一种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另一种无此字样。颜色青色或深蓝色,两色相近,且深浅不一。特区苏维埃在杨畈石印科印刷纸币币值达30多万元,投放到根据地流通。转至扒棚后,仍印有伍角和壹圆两种面值的纸币,其中伍角纸币为绿色,壹圆纸币为青色和砖红色,发行单位为“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或者“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扒棚石印科印制的鄂豫皖苏区各银行发行的纸币,均为套色印刷,精细美观。1931年转移至金寨,称为“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在这里曾两度发行纸币(1931年、1932年)印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圆、伍圆、拾圆诸种。颜色多为青色,拾圆极少,为砖红色,下署“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部分币值壹圆、伍角、贰角的纸币,正面印有列宁像和“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及“凭票兑现,全国通行”等字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印行日期及“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印”的字样。石印科印钞时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流程,专用的印刷设备,工人都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设计的票样、印制货币的数量都要经过苏维埃财经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方可按批准的数量制版付印,不得随意增减;印制过程的每一道工序的管理都极为严格,有严格的交接值班登记制度,多少纸张印制多少货币都有明确规定,对缺少数额的必须有文字报告和实物为证;当时印刷工序虽然简单,但石印科把印刷正面图案、背面图案、分色套印分为若干个工序,分段完成,严禁一道工序完成一种货币的印制任务,印制后的货币必须经苏维埃政府与苏维埃银行加盖公章和编号,否则不准在市场上流通。据专家估算,当时共印刷纸质货币80多万元。苏维埃货币信用很高,群眾反映说:“我们的票子比国民党的要好,我们的银行永远垮不了。”老百姓曾经高兴地唱着一首歌谣:“苏维埃有个石印科,标语传单印得多,自办银行印钞票,边区群众乐呵呵!”

货?币?打?假

石印科印制的红色货币在支持革命战争、发展根据地生产、促进商品流通、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敌人封锁,革命根据地经济落后,石印科制作出来的钞票质量比较粗糙,极易被敌人仿制假冒。因此,石印科十分重视加强钞票的防伪性能,自力更生,用土办法防止伪钞假票流入根据地。

为了做到防伪,石印科先采用在纸币上加签郑义斋行长姓名及他俄文签名的办法,但这个措施也容易被模仿。随着货币的大量流通,内外敌人开始采取破坏活动,制作了数量不少的假币,混入苏维埃,对苏区金融秩序进行干扰破坏。

石印科芦氏兄弟苦思冥想,但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一天晚上,芦楚桥闻到妻子织围巾时用火烧毛线头散发的臭味,于是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一个防伪办法:把采购来的纸张用艾蒿汁处理后,再用于印刷纸币。用这种纸印出的真钞,一烤就能闻出艾蒿的香味,而假钞一烤则没有这种味道。芦楚桥随即指定石印科一名共产党员专门负责做这项工作,绝对保密,并制定措施,落实责任,严防泄密,这样就解决了苏区货币的防伪问题。

石印科在印制纸币的3年多时间中,用道林纸印制了15种纸币。为了这批投放纸币的安全,石印科及苏维埃银行采取了有效措施。

一是技术防伪。石印科芦氏兄弟在币材选择、票面设计、印制等环节,极为重视加强纸币上的防伪性能。从保存下来的鄂豫皖苏区苏维埃银行币来看,石印科印制货币时主要选择优质纸张印造货币,这些纸张在根据地的市面上是很难搞到的。另外,注重提高设计难度防伪。石印科负责纸币设计的芦氏兄弟俩,就是货币精致制版工艺的高级专业人才,投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金融工作后更是积极拥护革命,他们设计的纸币图案,独具匠心,别具一格,采取“三色套印”印制货币,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工艺,别人无法仿冒。同时,加盖号码,有的还刻有俄文字母,并盖有篆文印章。

二是发动群众防伪。苏维埃政府和银行根据石印科印刷纸币情况,曾发布专门条例,对制造假货币、使用假货币制定了严厉的打击惩治条款,作为银行条例之一,公之于众,家喻户晓。同时做出规定,号召各级苏维埃要经常组织人员学习、宣传和了解货币知识,积极参加反对假币斗争。苏维埃政府和银行,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动员群众力量防伪打假。早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的初期,苏维埃政府就以“公告”和“决定”形式,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向广大群众宣传开展反假币活动,使假币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郑位三、郑义斋等苏区领导还专门写文章发表在红色报刊上,号召根据地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苏区反假币斗争,鼓励群众检举揭发,对检举有功人员予以奖励的措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反假币积极性。同时,石印科还根据纸币发行情况和印刷特征,组织专业人员到苏区各集镇和商店,宣传苏区货币防伪要领和辨别方法,使根据地经济工作人员及一般群众了解伪币与苏区货币的区别,对苏区货币的防伪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专业防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还组织了由苏维埃银行、社会治安部门和石印科相关人员组成的反假币工作特别缉查队,乔装打扮,深入群众中间,一旦假币出现,既能提出识别的方法要点,转发给各单位用于鉴别工作,还能在一些假币猖獗的地区对往来现金较多的人员进行识假反假培训。由于根据地时期防伪反假措施得力,尽管根据地流入了一定的假币,但总的来说,假币没有给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斗争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

1932年秋,国民党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石印科的机器和物资分散埋藏起来,鄂豫皖石印科的工作随之结束。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它为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唤醒人民的觉悟,以及繁荣根据地的经济文化事业,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石印印制苏维埃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荣誉与商机共存 第八届口华印制大奖
我与《齐白石三百石印》的情缘
图书印制时效保障探析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厚膜导电细线印制的研究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分期问题*